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分类: 市级课题研究 |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彭青 高新一中初中校区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具体为:“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三、学习目标
2.能力目标: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传承家国情怀的能力,增强为国贡献的行动力。 3.知识目标: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 “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国人的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命共同体;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四、学习方法 1.教法: (1) 体验教学法:通过展示学生的“全家福”,引发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时的甜蜜,帮助他们理解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使我们身心寄居之所;通过展示“春运以及台湾老兵回家”的事例体验感悟,加深学生对“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 问题探究法:通过教师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中国人家”的独特意味。 2.学法: 探究学习法:通过展示“春运以及台湾老兵回家”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探究感受“中国人的家”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五、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教学难点: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尽孝在当下。 |
在准备“中国人的家”,运用高秉涵的事例,其间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并观看相关的视频,如《感动中国》《新闻1+1》,亲自制作了一个系统的自己配文字配乐的高秉涵的ppt,想以此来触动学生的家国情怀。 |
七、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猜一猜】 1、掌握各种技能,医学、金融、烹饪等等 2、出色的谈判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3、身兼数职,不断关注与你共事的人 4、没有假期,365天都要工作 5、没有工资 6、每个家庭中都有 设问一:你们能猜出来吗?
设问二:为什么他们仍然心甘情愿,甘之如饴的成为这样全能型的Superman或superwomen呢?
点拨、总结:这源于我们与父母的一种独特情感—亲情。 |
通过猜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出示三个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答案的可能性;其次,验证他们的猜想,使学生参与到整个环节中。 |
讲授新课
第一目 生命的居所
|
第一站:我们的家 1.播放学生全家福照片(配乐)
设问一:你们之间是由什么关系结成的一家人? 点拨、总结:婚姻关系;血缘关系 设问二:我们的家庭构成除了以上这两种关系之外,还有吗? 2.展示一幅以收养关系结成家庭的全家福。 点拨、总结: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点拨、总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过渡: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3.展示《富豪的故事》(教材P73) 设问:为什么富豪有家不愿意回? 点拨、总结:我们的家即使豪华,也不失温情;即便朴素,也有美丽的憧憬。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才让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温暖。
第二站:中国人的“家” 1.展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20年火车站的场景 设问:这种场景是什么呢? 点拨、总结:这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春运匆匆回家路。 (一)春运匆匆回家路
设问: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为什么一到过年,就要回家? 点拨、总结:春运的背后流淌的是最具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二)海峡漫漫寻根路
2.展示两张台湾老兵回大陆的照片 点拨、总结:这些老兵是幸运的,他们在有生之年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亲人,回到了让他们魂牵梦绕的家乡。
3.播放高秉涵运送台湾老兵骨灰回大陆的故事(配乐) 设问一:在这些台湾老兵的心中家在哪里? 设问二:亲人已逝,为什么还要回家? 点拨、总结: 在中国人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过渡:为什么高秉涵有如此浓厚的家国情怀?
4.展示高秉涵家中的家训 点拨、总结:中国人的“家”代代传承的还有丰厚的家庭文化,孝是家庭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5.展示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法典中有关孝的规定 点拨、总结:孝亲敬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法定义务。
(三)岁月悠悠尽孝路
1.人生算术题:假如以75岁来计算,我们的一生就可以体现在一张画有900个格子的A4纸上,一个格子代表一个月。 假如大学毕业后父母的平均年龄50岁的话,他们的人生是这样的:只剩下300个月
假如工作后,一个月见两次面,你能陪伴他们的时间:只剩下20个月
假如一年见一次面,你能陪伴他们的时间:只剩下一个月
设问:尽孝在当下,你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点拨、总结:所以尽孝不仅仅是长大成人的事情,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
课前搜集学生的全家福,通过“他们的全家福”有助于学生对家庭结构有直观的认识,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基础。
让学生全面感受自己在家庭中享受的温暖,在理解家庭功能的基础上,感谢父母所提供的各种呵护、亲情的播撒、感情的投入、物质的保证、未来的期望等。
通过《富豪的故事》更直观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家。
通过春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人对家的向往,从而感受家在我们心中深厚的意味。
层层递进,环环紧扣,通过中国人春运回家路——台湾老兵寻根路,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在中国人心目中家不仅指自己的小家,更指国家,代代传承的血脉不仅是家族血脉,更是中华血脉。
通过层层递进式的设问,更深切的让学生自主体会老兵们对亲人、对家乡、对国家的家国情怀。
通过展示家训让学生们体会到中国人的家中还有丰厚的家庭文化。
展示法律条文,让学生感悟孝亲敬长的重要性。
通过A4纸上的人生,引起学生共鸣,使他们感悟到尽孝在当下,莫让等待成为一种遗憾。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孝亲敬长的具体方法,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传承“孝亲敬长”的家庭文化。 |
课堂小结 |
|
情感升华。感悟小家、家乡、国家是我们永远可以停靠的港湾。 |
板书设计 |
|
呈现本课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从开始准备到上完此课,中间经历了太多彷徨。犹如一篇文章的形成,中间内容、环节上总是有不甚满意之处。对于本节课,经老师们认真、真诚的点评,我受益匪浅。
根据中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思政课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国家意识、人生价值等的养成,因此在选取本节课的素材时,始终秉承学生为主的理念。本节课的优点如下:
第一,语言的准确精炼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中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都着重强调了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生活化素材的重要性。品德课程三维目标始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用生活化的事例传授知识,再用知识指导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始终不变的逻辑。
在讲授“我们的家”这一目时,结合教材上“运用你的经验”,让学生从经验出发谈谈家是什么?并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运用学生们全家福这一素材,使他们从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照片和温馨的音乐中回忆起与父母的甜蜜时光,从而从情感上更加深刻的体会家的意味。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全家福这一素材的添加比直接问“家是什么”更能唤起孩子内心深入对于家的依恋与不舍,并且从他们的回答中可见一斑。
第三,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搜集查找有关高秉涵以及台湾老兵的故事——《新闻1+1》《感动中国》等,并制作了一个配乐配图片文字的ppt,以此更直观的让学生用听觉、视觉去感受、去体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事实证明,在参加区上、市上和省上的比赛中,这一素材的选取得到了老师们、同行们的一致认可。更是在授课环节,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投入与共情。这些反馈都给了我作为思政老师“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的自信心。
教学是一个动态、双向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更希望看到的是学生的反应、学生的互动。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对事情的看法总会有所区别,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及时的引导。本节课中,学生在回答和父母最难忘、最温馨的一件事时,我顺势做一引导,点出家庭的功能。比如:一个孩子说到喜欢和父母去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和父母说说自己的心事——这就是家庭的情感交流和休息娱乐功能,引导他们更深刻的理解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没有十全十美的一节课,一节课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但我相信总会让学生回味无穷的课。因此必须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每节课上能真正的有所感悟,并把其外化于行,内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