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第七课第一框题《中国人的家》授课人;彭青
| 分类: 市级课题研究 |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第二课时
《中国人的家》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 彭青
|
《中国人的家》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第二课时的内容。“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人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三、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中国人的“家”的独特意味,厚植家国情怀;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
2.能力目标: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3.知识目标:知道中国人的“家”代代传承的不仅是家族血脉,更是中华血脉、家庭文化,生活共同体不仅是“小家”,更是“国家”;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定义务。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1)体验教学法:通过展示“春运以及台湾老兵回家”的事例体验感悟,加深对“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问题探究法:通过教师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中国人家”的独特意味。 2.学法 探究学习法:通过展示“春运以及台湾老兵回家”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探究感受“中国人的家”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五、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
|
在准备“中国人的家”,运用高秉涵的事例,其间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并观看相关的视频,如《感动中国》《新闻1+1》,亲自制作了一个系统的自己配文字配乐的高秉涵的ppt,想以此来触动学生的家国情怀。 |
七、学习过程
|
学习过程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
学习过程
|
【导入新课】
PPT展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20年火车站的场景 设问:这种场景是什么呢? 点拨、总结:这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春运匆匆回家路。 (一)春运匆匆回家路 设问: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为什么一到过节,就要回家? 点拨、总结:春运的背后流淌的是最具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相比于春运,下面这条归家路似乎更加艰难:不仅要跨越地理意义上的海峡,还要跨越现实政治的鸿沟。1948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大溃败,许多士兵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带到台湾,而他们的亲人超过百万仍然滞留在大陆,从此以后,海峡两岸,亲人相隔,但是他们不曾想过,这一分别竟是几十年,甚至是一生。
(二)海峡漫漫归途心 1、展示两张照片 图片一:离别40年的台湾老兵回到自己在浙江舟山的老家时,在门前久久伫立,而母亲倚在门框小心翼翼的望着,不敢相认。 图片二:陕西大荔籍老兵跪倒在分离了41年的老母亲膝下。 点拨、总结: 这些老兵是幸运的,他们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亲人,回到了让他们魂牵梦绕的家乡,但是还有这么一群老兵,他们想念了一些,等待了一生,期盼了一生,都没有等到回家的那一刻。生者回乡,多已白发,而逝者“归乡”,却只见骨灰。高秉涵,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兵,把装着满满乡愁的骨灰,一坛又一坛,送回家。这条归家路老兵们走的异常曲折,但又轰轰烈烈。 2、播放ppt高秉涵的故事
从此以后,海峡两岸,他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彼此相望43年 43年,他无时无刻不在等着回家的那一刻。从青丝到白发,从少年到迟暮......
他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在台湾,200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这里的人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因为在同乡会里也最年轻, 有的老兵期盼了一生,想念了一生,守望了一生,却没有等到回家的那一天。 “老弟啊,我们是没有希望回去了,你有朝一日能回家一定要把我们的骨灰带回去……”他们生前嘱咐道。就这样,一个、两个……高秉涵肩负了很多深情的嘱托。 20多年,高秉涵共运送了100多名台湾老兵的骨灰,亲手捧着他们,让他们安心回“家”。 每个骨灰盒都重达十公斤,而体重仅44公斤高秉涵就这样小心呵护着同乡的亡灵,犹如自己生命般..... 有个老兵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合上眼睛,“他一直在等你,你说要带他回家”,大夫和护士说完已经泣不成声。
不再有故乡的小屋,不再有年迈的双亲,但是他们仍要来......“活着的时候做游子,死后一定不要再做游魂。”
“一盒盒沉甸甸的骨灰” “一方方矮矮的坟墓”, 如今,已经80岁高龄的高秉涵仍然走在运送老兵亡灵的归家路上… 落叶归根的期盼,他懂得...... “在百年之后,一定要让儿女把我的骨灰送回大陆、送到家乡,安放在父母旁边,因为那才是家。”
在这些台湾老兵的心中家在哪里? 点拨、总结:虽然老兵们在台湾已经成家立业,但是在他们心中,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 亲人已逝,为什么还要回家?
点拨、总结: 根指“故乡”,对于台湾老兵们而言,因为祖国尚未统一,在他们心中——根,更多的是指大陆,国家,回到故乡因为身上流淌的是家族血脉,回到大陆因为还流淌着中华血脉。 对于老兵们而言家不仅仅是指所在的那个小屋,更指家乡、国家。家、乡、国就是中国人代代传承的血脉所在,就是我们的生活共同体。这就是老兵们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人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设问:不只是老兵们,还有海外游子们,不管隔了几代人,离家有多远,他们都想要回到家乡、回到祖国。这是为什么呢? 点拨、总结:这是基于从小所接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文化的熏陶,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 3.展示有关孝的古诗句——传统美德 展示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法典中有关孝的规定——法定义务 (三)岁月悠悠不待人 1.人生算术题:假如以75岁的平均寿命计算,那么我们的一生就可以体现在一张画有900个格子的A4纸上,一个格子代表一个月。
‚假如工作后,一个月见两次面,你能陪伴他们的时间:只剩下20个月
ƒ假如一年见一次面,你能陪伴他们的时间:只剩下一个月
设问:尽孝在当下,你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点拨、总结:所以尽孝不仅仅是长大成人的事情,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莫让我们每当想起尽孝的时候,才去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2.展示三张照片 远离家人,居家隔离 遵守防疫规定,配合检查 舍小家、顾大家 设问:这种孝和你们刚才说的孝有什么不同? 总结点拨:这种孝的含义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
通过春运时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人们对家的向往,从而感受家在人们心中深厚的意味,再通过今年的春运图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人的家更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大家”。
通过两个台湾老兵的归家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和丰富的内涵。
层层递进,环环紧扣,通过春运-台湾老兵-高秉涵带老兵骨灰回家,更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不管家中有无亲人,家永远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根”,家是中国人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通过层层递进式的设问,更深切的让学生自主体会老兵们对亲人、对家乡、对国家的家国情怀。
通过此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们明白中国人的家庭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代代传承。 通过古诗文以及法律条文的规定,让学生们感受孝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性。
通过A4纸上的人生,引起学生共鸣,使他们感悟到尽孝在当下,莫让等待成为一种遗憾。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孝亲敬长的具体方法,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传承“孝亲敬长”的家庭文化。
通过展示疫情期间的图片,让孩子们明白孝的真谛就是家国情怀。 |
|
课堂小结 |
|
情感升华。感悟小家、家乡、国家是我们永远可以停靠的港湾。 |
|
板书设计 |
|
呈现本课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