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已存在,后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以消费娱乐为主流的大众文化背景下,故事片的兴盛逐渐取代了纪录片的主导地位。纪录片虽然受到故事片的长期排挤,但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仍然受到一批优秀电影爱好者的推崇,并在这些人不断探索和推进中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镜头语言存在着。在今年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有这么一部真实的、悬念迭声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优秀纪录片毫无悬念地摘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桂冠,它就是《寻找小糖人》,一部英国导演马利克·本德杰鲁拍摄的关于南非某唱片店老板斯蒂芬与音乐记者克雷格寻找美国音乐人罗德里格斯路上的传奇故事的影片。下面本文将从该纪录片的真实性、故事性和人文关怀三方面简要分析该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一、真实性
电影诞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的《水浇园丁》、《火车进站》等影片就是对生活场景片段的纪录,它所依托的电影美学原则就是其中的真实性原则。法国著名理论家巴赞曾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指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揭露真实。”埃里克·巴尔诺也曾认为纪录片要“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真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客观的真实和主观的真实,即不完全是照搬现实,完整地记录现实,而是要求“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寻找小糖人》以寻找“小糖人”罗德里格斯为主要表现内容,背景发生在南非的开普敦,当时罗德里格斯的唱片在美国无人问津,却在南非热卖几十万张,而这时人们除了他的两张唱片外找不到歌手的其他任何信息。后来传闻罗德格里斯在舞台上自杀了,这引起唱片老板的怀疑和好奇,决定开始寻找歌手,调查此事。在调查后发现罗德格里斯并没有死,而是作为一名劳动工人艰难地生活着。影片通过采访、解说词、照片等形式回忆记叙事件,这就是纪录片“客观的真实”。另一方面,观影中可以发现,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小糖人罗德格里斯并未出镜,代之以形象生动的动画形象。这一点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但在观众的视觉中补充了罗德格里斯本人的缺失,同时起到暗示结果的作用,从而给予观众心理上的真实感,即“主观的真实”。
二、故事性
詹姆逊曾指出,“文化从来就不是哲学性的,文化其实是讲故事。观念性的东西能取得的效果是很弱的,而文化中的叙事却具有很强的作用和影响。小说是叙事,电影是叙事,甚至广告也是叙事,也含有小故事。”纪录片不同于其他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去讲故事的影片,它着重于表现乐观现实,叙事性较弱,戏剧冲突少而不明显,显得有些枯燥乏味。一旦纪录片中加入了悬念性的故事元素,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则大大增强。
《寻找小糖人》围绕“寻找”贯穿影片始终,不断制造叙事动因,推动影片走向主题。影片通过采访人物和伴随罗德里格斯的音乐展开叙事,通过传言罗德里格斯自杀和他的唱片大卖的动因引起唱片老板对罗的好奇,从而走向寻找之路。很长时间,寻找的结果令人失望,就在最后寻找无果即将放弃的时候事情突然出现转机,这时罗德里格斯女儿的出现使寻找重新找到希望。这时的罗德里格斯已年华逝去,步履满山地为生活奔波着。影片运用了典型的悬念性叙事元素,削弱了单纯“记录”的枯燥和乏味,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三、人文关怀
陈国钦在《试论纪录片的美学特征》中谈到:“纪录片是从真实的生活中采撷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阐释生活,抒发情感,升华哲理的。纪录片表现的问题是真实生活中的一个存在,一个流程,一个判断,以此来反应活脱脱的人生现实,给予观众一个评价生活的基点,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这就是纪录片的美感所在。”
《寻找小糖人》中的人文关怀贯穿影片始终,在罗德格里斯出现后达到至高点。有人用一句话来描述这部电影:一个美国默默无闻的音乐人却启迪了大洋彼岸,讲述的是平凡人的伟大与奇迹。影片的后半部分着重描写罗德格里斯多年的生活状态,这里的罗德格里斯已不是一个单纯平凡的人物,而代表着像他一样心中有梦想,默默地追求着并艰难努力地生活着的群体形象,是符号化了的人物。最后的“寻找”成功,使得罗德格里斯的梦想得以延续。影片结尾,罗德里格斯背着挎包踏着泥泞继续前行,也带着平凡人的梦想将传奇故事延续!
http://s11/mw690/c2b21e41tdbb6154026ca&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