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设计 |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第一课时) |
||||
教材分析 |
教材地位 |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已经具备了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能力,本节只需将分式不等式及高次不等式进行适当的转化,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加强对“转化”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
|||
教学内 容分析 |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数学上的应用(例9、例10、例11),体现知识之间的转化思想;一是在实际中的应用(例12),进一步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巩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进一步体会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2.能熟练地将分式不等式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正确求出分式不等式的解集; 3.会求简单的分式及高次不等式. |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转化”思想的能力. |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加深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在本章中的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
教学重点、难点 |
学习重点 |
会求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简单的高次不等式. |
|||
学习难点 |
不同不等式之间的转化. |
||||
教学方法 |
(1)通过教师课前对学生导学稿预习情况的检查,指出学生做的好的地方,借助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表扬,具体到他那个点做的好,这样目标明确,有助于学生给自己具体定位,根据自己的基础让学生有自己可独立完成的板块,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
||||
学法指导 |
以导学稿为载体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
||||
多媒体 |
以PPT的形式,展示学生预习情况,及导学稿中存在的问题;展示学习目标,展示探究活动安排及点评个人. |
||||
课时安排 |
2课时(本节讲授第一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授课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 |
||
课前 环节 |
通过阅读课本,借助教辅资料,依据个人理解,完成导学稿的预习. |
实施先学后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 |
|||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课 讲 授
|
预习检测 |
学生提前将预习的导学稿交给老师,教师对“自主预习”板块批改. |
通过对“自主预习”板块的批改,了解学生在知识的形成部分存在的问题,适当对课堂知识环节作出调整,从中发掘表现突出的个人,确定课前培训的对象. |
||
复习旧知识 |
课前完成导学稿“旧知回顾”部分,再次巩固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联系. |
复习与本节课有联系的相关内容,温习上节所学知识,并为今天所学知识打下基础.教师可按学号让学生口头展示,这种随机性的抽查,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 |
|||
应知应会 |
完成表格部分的填写,从老师预设的问题中发现不等式 |
编制导学稿时认为这部分知识学生不会存在太多问题,通过对学生导学稿预习情况的检查,发现学生在因式正负符号判定上出现了问题,课堂上教师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以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数轴判断因式的正负,从而找出分式、高次不等式求解的统法.该部分是本节课的关键内容,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探究部分的探讨. |
|||
合作探究
|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学习组长带领组内成员探讨,组长可采用逐一提问,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小组探究,按照老师多媒体展示的分工进行展示.同学展示的同时,组内成员进行一对一交流,1号和2号、3号和4号、5号和6号. |
在学生探究的同时,教师可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掌控课堂时间,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用多媒体展示每小组需要展示的内容.展示人展示时,其他同学采取一对一交流,1号和2号、3号和4号、5号和6号.
|
|||
小组讨论: 探究活动一: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下列不等式:
(1) |
有了应知应会部分的深入理解,学生不难解决该问题, |
||||
小组讨论:
探究活动二 例2解下列不等式:
(1)
|
学生借助数轴,采用穿针引线的方法求解该问题,例2(1)在讨论中不会有太大问题,但例2(2)学生易出现不对 |
||||
合作探究
|
探究活动三 例3解下列不等式:
|
例3是对例1、例2的提升,形式较复杂,但有了前面扎实的基础,学生解决起来会比较上手,重点培养点评人,学会从类比的角度,给以点评,例3(1)可与例1(1)和例2(1)对比;例3(2)可与例1(2)和例2(1)对比. |
|||
讨论完成,按照老师给出的展示表,由每组的5号或6号将本组的讨论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展示完后,由指定学生进行点评,学生可根据书写、格式等环节打分,并对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数学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其他同学可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或不懂的地方. |
通过课前培训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老师想要讲的知识传授给大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 |
||||
课堂小结 |
学生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及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适当进行补充. |
|||
达标侧评 |
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达标测评部分,检测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情况. |
学生第一时间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评价,教师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后作业及时进行巩固. |
|||
教学评价 |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自信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数学发现的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探究式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已不再是单纯的师生评价,其形式更加多样化,适度的研讨可以促进生生交流以及团队精神,知识的生成和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缜密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中体验知识的积累、探索能力的长进和思维品质的提高,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
附:学生使用导学稿
课题:§2.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第一课时)
主备:肖旭红
【学习目标】
1.巩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进一步体会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2.能熟练地将分式不等式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正确求出分式不等式的解集;
3.会求简单的分式及高次不等式.
【学习重点】会求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简单的高次不等式.
【学习难点】不同不等式之间的转化.
【自主预习】
1.旧知回顾
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解的情况 |
|
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解集情况 |
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解集情况 |
ax2+bx+c=0没有实数根 |
|
|
|
ax2+bx+c=0有二等实根 |
|
|
|
ax2+bx+c=0有二不等实根(x12) |
|
|
|
2.应知应会
(1)为了解不等式<0,请同学们先分析各因式的符号,并填表:
|
(-∞,-4) |
(-4,1) |
(1,+∞) |
x+4 |
|
|
|
x-1 |
|
|
|
|
|
|
|
那么不等式<0的解集是
(2)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不等式
<0的解集有何关系?
(3)为了解不等式0,请同学们先分析各因式的符号,并填表:
|
(-∞,1) |
(1,2) |
(2,3)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么不等式0的解集是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例1解下列不等式:
(1) ;
.
探究活动二
例2解下列不等式:
探究活动三
例3解下列不等式:
(1) ;
【达标测评】
1.不等式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等式
3.已知的不等式
,其中
,则它的解是(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