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川西之旅——丹巴、小金、四姑娘山(双桥沟)
标签:
丹巴碉楼甲居藏寨小金红军纪念碑双沟桥景区旅游摄影 |
分类: 藏区游记 |
离开木格措,我们沿大渡河去丹巴县。大渡河,古称沫水,主源大金川发源于青海省果洛山南麓,南流至四川丹巴县与小金川汇合后称大渡河,至乐山市入岷江,长909公里。大渡河为高山峡谷型河流,地势险峻,流域内沟谷纵横,支流众多,水流汹涌,自古有“大渡天险”之说。大渡河水流丰沛稳定,水能资源丰富,是中国规划建设的重要水电基地,共规划梯级电站22级。五六年前我曾经走过这条路,当时正在修一个大水电站,有一小段路需要定时放行,但总体路况很好。大河两边崇山峻岭,森林郁郁葱葱,景色很好看。但这次再走这条路就完全不一样了。沿途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水电站正在紧张地施工,山里打了很多长长的涵洞,两岸的山坡上被挖的千疮百孔,河道里倒满了塌落的石块和渣土,道路严重毁坏坑洼不平。美丽的大渡河两岸被搞得丑陋不堪,真让人感到气愤和无奈。我们知道国家需要能源,但一定要搞破坏环境的掠夺式开发吗?一定要这么集中地建设吗?13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4-5个小时。
傍晚前,我们赶到丹巴县境。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的美称,全县现存古碉数量种类之多、建筑之奇,堪称全国之最,世界罕见。碉楼主要集中在大渡河河谷两岸。碉楼远在汉代就开始在羌族地区发展盛行,在南北朝时期,丹巴就已经碉楼林立到五代以后,碉楼建筑技术就已经成熟,至迟为清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时所建。据说全盛时期丹巴有近万座碉楼,但今天保存较完好的碉楼仅有260座,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最多有十三个角。高度一般在10至30米之间,高的达50-60米。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不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碉楼的功能约有4种,即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要隘碉往往筑于悬崖险道之上,或者横挡于要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烽火碉筑于山头,传递信息;寨碉是为保护村寨或者部落而修建的,一般伫立于村头;家碉多与楼房相连,平时作为贮藏室,遇有战事,也可用于战争。乾隆年间大小金川土司两次叛乱,朝廷两次用兵,由于土司踞碉固守,“其扼要处必有战碉,于墙垣间以枪石外击,旁既无路,进兵必须从枪石中过,故一碉不过数十人,万夫皆阻。”因此清军经历大小战争百余场,耗时长达8年、费银7000万两,方才平定。今天在北京香山一带仍有几座碉楼遗址,据说是当年清军打大小金川久攻不下,就在八旗演武场附近建了几座碉楼做模拟进攻演习之用。丹巴县有一个叫梭坡的地方,碉楼很集中,也很漂亮,而且是紧邻公路的一个观景点,我们停车观看,并照了几张像。晚上,我们赶到甲居藏寨住在一户藏民家里。丹巴、大小金川一带主要居住的是嘉绒藏族,以农耕为主。近年来许多藏民家庭开展家庭旅游,接待游客。甲居藏寨就是一个很有名的旅游村寨。
第二天,我们在甲居藏寨转了转,就向小金县进发。小金县,旧名懋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部,因沿河产砂金得名小金川。小金县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也很有名。1935年中央红军翻过夹金山后,在小金县达维镇与四方面军会师,并在小金县的天主教堂召开了著名的懋功两河口会议。离开小金县城,我们中午到达宝隆镇,这是四姑娘山的大门口。
四姑娘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与汶川县交界处,由四座连绵不断的、长年被冰雪覆盖的山峰组成。其中幺妹身材苗条、体态婀娜,常说的“四姑娘”就是指这座最高最美的雪峰,四姑娘山被列为我国十大登山名山之一。景区很大,分为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等几部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