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痤疮的辨证施治

(2022-03-12 10:03:45)

作者:中医解鸿业

微信号bwfxhy88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春期男女[1],多发于面颊、额及胸背部皮脂腺较多的部位。初期可见毛囊口处丘疹,可挤出乳白色脂栓,中医称之为粉刺。 一、病因病机:本病多因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导致人体脏腑阴阳失调。五志过极,耗血伤阴,阴虚火旺或阳盛之体,复感风邪,火热上蒸,迫血外溢,则见面颊、额及胸背部皮肤红斑。饮食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热内蕴。火灼津液成痰,痰结成疹,丘疹色红肿痛,化腐成脓疱。火灼血中津液致瘀,痰瘀互结则成结节、囊肿、瘢痕。

二、辨证施治

1.肺经风热证:肺经郁热,复感风邪,火热上蒸,面部皮肤红斑;火灼津液成痰,痰结成疹。证见面颊、额及胸背部皮肤红斑,丘疹色红,疹状如粟,伴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法:疏风宣肺,清热散结。方药:《医宗金鉴》枇杷清肺饮加减。方药组成:枇杷叶、桑白皮、黄芩、生栀子、浙贝母、天花粉、天葵子,桔梗、防风、白芷、野菊花、连翘、陈皮、甘草。

2.湿热蕴肤证:本证多因饮食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易化热,则成湿热,湿热蕴于机肤。证见面颊、额及胸背部皮肤油腻,丘疹红肿,疹状如黍,大者如豆,豆壁渗液,或成脓疱,多发于口周围,反复发作,伴有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利尿。方药:《伤寒论》茵陈蒿汤加减。方药组成:茵陈、生栀子、大黄、黄连、藿香、滑石、木通、石菖蒲、野菊花、连翘、茯岺、泽泻、甘草。

3.热毒痰结证:本证多因内郁湿热,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于肌肤而成[2]。证见面颊、额及胸背部皮肤红斑、丘疹色红肿痛、脓疱、结节、口渴、便秘,舌红苔白厚或黄,脉弦或弦数。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方药:自拟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汤。方药组成:野菊花、连翘、防风、白芷、陈皮、赤芍、浙贝母、天花粉、天葵子、皂刺、山慈菇、甘草。 4 阴虚痰结证:本证多因欲念妄动或失血伤阴,阴虚火旺,火热上蒸,面部皮肤红斑;火灼津液成痰,痰结成疹。证见颧红唇赤,鼻周红斑,额、颧部皮肤丘疹色红,兼有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呛咳,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化痰散结。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味。方药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芋、茯苓、泽泻、丹皮、知母、黄柏、浙贝母、天花粉、天葵子、僵蚕、甘草。

4.气虚痰结证: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结成疹;脾虚气弱无力化痰散结。证见面颊、额及胸背部皮肤丘疹色白,疹状如粟,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白苔白或白腻,脉虚。治法:健脾益气,化痰散结。方药:自拟益气化痰散结汤。方药组成:人参、白术、茯苓、黄芪、陈皮、浙贝母、僵蚕、皂刺、当归、甘草

5.热毒痰瘀证:本证多因火灼津液成痰,痰阻血瘀,或火灼血中津液致瘀,痰瘀互结日久则成结节、囊肿、瘢痕色紫红,《景岳全书》曰:“痰涎本皆气血,水谷津液化得其正则为津血,化失其正,则为痰浊”。证见面颊、额及胸背部皮肤丘疹、结节、囊肿、瘢痕色紫红,舌紫暗或有瘀斑或瘀点。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方药:《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加味。方药组成: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三棱、莪术、夏枯草、浙贝母、天花粉、天葵子、陈皮、鳌甲、牡蛎、甘草。

三、验案举例 李某,女,21岁,未婚,潍坊学院学生初诊2010年5月5日 主诉:面部丘疹2年,加重3个月。 现病史:患者2年前经前1—2天面部皮肤经常出现丘疹,以两颊较多,丘疹色红,月经后丘疹自然枯萎消退。近3个月来,经前7天面部开始出现丘疹,经期两颊、额及口鼻周围皮肤丘疹较多,呈散在性的发生,持续不退,丘疹色红肿痛时,口服头孢类药物很快好转,但迟迟不肯消退。

刻诊:患者14岁月经初潮,经期7天,周期26天,量多色暗红质稠,现已经净。面色潮红,口鼻周围皮肤红斑,两颊、额皮肤丘疹、结节色红,有多个脓包性丘疹,伴有肿痛,口有臭味,口渴便秘,舌红苔微黄,脉弦。 西医诊断:痤疮。

中医辨证:痤疮热毒痰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方药:自拟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汤。方药组成:野菊花15g、连翘15g、防风15g、白芷15g、赤芍15g、陈皮15g、浙贝母15g、天花粉15g、天葵子15g、山慈菇15g、皂刺10g、甘草10g。水煎服一日一剂二次服。 5月10日复诊,服上药5剂,两颧部皮肤红斑消失,脓包性丘疹枯萎脱落,肿痛消失,皮肤还存有部分结节,舌红苔白,脉弦。上方去野菊花、连翘加夏枯草。水煎服一日一剂二次服。 5月20日复诊,服上药10剂,面部热毒痰结证已愈,结节消失,还存有三个凹陷性疤痕色淡红,舌淡红苔簿白,脉缓。处方:京制牛黄解毒片(同仁堂产)经前必要时服用,以防复发。 按:本例患者面部皮肤热毒痰结证,方中野菊花、连翘、赤芍、甘草,清热解毒以消红斑。陈皮、浙贝母、天花粉、天葵子、清热化痰散结以除丘疹。夏枯草、连翘、山慈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节。防风、白芷,解表散热毒。皂刺托毒外出。

预防本病复发: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如辣椒、酒类。2.多食新鲜水果、蔬菜。3.保持大便通畅。4.禁止用手挤压粉刺,以免炎症扩散,愈后遗留凹陷性疤痕。 结 尾 中医药治疗痤疮,通过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疗效显著,能缩短病程,迅速改善症状,减轻身心痛苦,无不良反应。随着中医临床研究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座疮的治疗必将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卫生厅.试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山东:山东科学出版社,2007,495 [2]山东省卫生厅.试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山东:山东科学出版社,2007,16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