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耳胀耳闭的辨证施治

(2017-08-01 16:55:05)
标签:

杂谈

健康

分类: 中医内科
耳胀耳闭的辨证施治

中医:解鸿业

微信号bwfxhy88

耳胀耳闭,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耳胀多为病之初,耳闭多为病之久。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1、病因病机
耳胀多为病之初起,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由邪毒滞留而致,与脏腑失调有关,因此多为虚实挟杂之证。其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1、风邪袭耳,痞塞耳窍
风寒外袭,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湿,积于耳窍而为病;若风热外袭或风寒化热,火热上炎,以致耳窍痞塞不宣而为病。
1、2、肝胆蕴热,上壅耳窍
七情所伤,肝气郁结,郁火上扰,或胆火上攻,致火热之邪闭塞耳窍而为病。
1、3、脾虚湿困,痰湿阻耳
久病伤脾,或肝气克脾,脾失健运,痰浊内阻耳窍而为病。
1、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耳胀反复发作,或病情迁延日久不愈,邪毒瘀滞,气血瘀阻终成耳闭。
2、辩证施治
2、1、风邪袭耳,痞塞耳窍
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如闻风声,自听增强,听力减退,患者常以手指轻按耳门如闻风声,自听增强,听力减退,患者常以手指轻按耳门,以求减轻耳部之不适,鼻塞不通,按耳门,以求减轻耳部之不适,鼻塞不通,头痛、肢体痠痛、鼻塞、流清涕、舌淡、脉浮紧等风寒表证;若因风热外袭,正邪抗争,则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痛、脉浮数等风热表证。

治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方药:风寒偏重者,宜疏风散寒,宣肺通窍,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方中荆芥、防风、生姜、川芎辛温发散;前胡、柴胡宣肺解热;桔梗、枳壳、茯苓理气化痰利水;羌活、独活祛风寒,除湿邪。方中有人参,对体虚者有扶正祛邪之意,体实者可减去。
风热外袭者,宜疏风清热,散邪通窍,方用银翘散加减。头痛甚者加桑叶、菊花;咳嗽咽痛加前胡、杏仁、板兰根之类;耳胀堵塞甚者加石菖蒲以加强散邪通窍之功,窍内积液多者加车前子、木通以清热利湿。
2、2、肝胆蕴热,上壅耳窍
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如机器声,自听增强,重听,或耳不闻声。患者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脉浮弦或弦数。
治法:清泻肝胆,利湿通窍
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苦寒泻肝胆实火;黄芩,栀子清热解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通窍;生地、当归为养血滋阴之品,以使标本兼顾,体质壮实者,可去当归。柴胡引诸药入肝胆经;甘草调和诸药。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多服、久服皆非所宜,药到病除即止。耳堵塞闭闷甚者可酌加苍耳子、石菖蒲。
2、3、脾虚湿困,痰湿泛耳
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渐降,耳鸣声嘈杂。可伴有心烦胸闷,肢倦乏力,容易感冒,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
治法:健脾利湿,化浊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以四君子平补脾胃;配以扁豆、苡仁、山药、白术,健脾渗湿;加砂仁芳香醒脾通耳窍;桔梗为引经药载诸药上行。耳窍积液粘稠量多者,可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积液清稀而量多者,宜加泽泻、桂枝以温化水湿;肝气不舒,心烦胸闷者,选加柴胡、白芍、香附,以舒肝和肝通耳窍;脾虚甚者,加黄芪以补气健脾。
2、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耳内胀闷阻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明显减退,逐渐加重,耳鸣如蝉,或嘈杂声。或见纳呆,腹胀,便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症状,舌质淡黯,或边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通窍开闭。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柴胡、升麻。方中以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芎行气活血;老葱、生姜温散余邪并助通窍;麝香芳香走窜以通窍开闭;加柴胡、升麻以助调理气机而散上部之邪;红枣补益气血以扶正,合用有行气活血、通窍开闭之功效。
若瘀滞兼脾虚明显,表现为少气纳呆、耳鸣日夜不断,舌质淡,脉细缓,可用益气聪明汤或补中益气汤配合通气散以健脾益气、活血行气开闭。
若兼肝肾阴虚,表现为耳鸣如蝉,入夜为甚,口干,听力下降明显,可用耳聋左慈丸合通气散;若偏肾阳虚,可用肾气丸;若鼓膜白斑,耳鸣耳聋明显,可加龙骨、牡蛎、远志、石菖蒲以化痰宣窍,定志安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体中的气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