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 |
分类: 中医妇科 |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以湿邪为主,主要病机是任带两脉损伤,失约或失养。治疗上重在调理任带二脉。由于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是女性患者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
1、病因病机
带下过多的主要病因是湿邪,湿邪有内生与外感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逢经期、产后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譬如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等。总之,“夫带下俱是湿症”《傅青主女科》,脾肾功能失常是发病的内在条件,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过多的基本病机
带下过少的主要病因是肝肾亏损、血枯瘀阻,主要病机是任带失养。临床常见分型有肝肾亏损、血枯瘀阻两种。
2、辨证施治
带下病辨证主要根据带下的量、色、质、味及伴随症状、舌脉辨其寒热虚实。如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质稀薄,无臭味,绵绵不断者,多属脾虚湿困;带下量多,色质清稀如水,无臭味,有冷感者属肾阳虚;带下量多或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为阴虚挟湿;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脓性黏稠,有臭气,或如泡沫状,或豆渣状,为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稠,恶臭难闻,属湿毒热结重证。带下量少伴有阴道干涩或性交痛等症状者,多少肝肾亏损。
2、1、脾虚湿困型
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或跗肿,纳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主方:完带汤(《傅青主女科》)。方药: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对于脾虚湿郁化热,带下色黄黏稠,有臭味者,宜健脾除湿,清热止带,方选易黄汤(《傅青主女科》):山药、芡实、车前子、白果、黄柏。
2、2、肾阳虚型
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治则:温肾助阳,涩精止带。主方:内补丸(《女科切要》)。
方药: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白蒺藜、紫菀、肉桂、桑螵蛸、肉苁蓉、制附子。
对于精关不固,精液下滑,带下如崩,谓之白崩,宜补脾肾,固奇经,佐以涩精止带之品,方选固精丸(《济阴纲目》):牡蛎、桑螵蛸、龙骨、白石脂、白茯苓、五味子、菟丝子、韭子。
2、3、阴虚挟湿型
证候: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灼热或瘙痒,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治则:滋阴益肾,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味。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芡实、金樱子。
2、4、湿热下注型
证候:带下量多,色黄,脓性或黏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止带。
主方: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方药: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或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泽泻、生地、当归、甘草。对于湿浊偏甚者,证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藓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萆藓、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2、5、湿毒蕴结型
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解毒除湿
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方药: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土茯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
2、6、血枯瘀阻型
证候:带下量少或无,阴道干涩或干痒,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神疲乏力,或经行腹痛,经色暗黑,夹有血块,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则:补血益精,活血化瘀。主方:滋血汤(《证治准绳》)。方药:人参、山药、黄芪、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2、7、肝肾亏损型
证候:带下量少或无,阴道干涩灼痛,或伴阴痒,性交疼痛,腰膝酸软,烘热汗出,胸闷易烦,小便黄,大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细。治则:滋补肝肾,养血益精。主方:归肾丸(《景岳全书》)。方药: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茯苓、当归、枸杞、杜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