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六不治”与“十不治”
(2016-08-03 04:48:27)
标签:
良知 |
分类: 行医感悟 |
中医“六不治”与“十不治”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不过是正、邪斗争的具体表现。致病因素是必要条件,患者个人的先、后天因素也是决定条件。因此,患病以后,中医提倡清心寡欲,主动调整生活节奏、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比如患者服药期一定注意好:多休,少郁,不感染;早睡早起,饮食规律等。但是,这些情况不大可能依靠医生单方面医术来解决,需要医生、患者、家属、甚包括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很多患者治疗期间,亲人不亲或被视若累赘都不利患者恢复。
传统中医认为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的主导因素在于患者,医家只不过是一个重要的有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外在因素而已,所以如果患者对健康和疾病存在错误认识和误区,再高明的医生也是无法取得好的治疗效果的。所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最后提到,扁鹊是有六种病人他不给治的,古代中医也有“十不治”的病人,实际也就是对病患者提出要求,要配合医家的治疗、符合正确的健康理念,否则被列入中医十不治的黑名单,那就算神医在世也不可能治愈的了。
一、骄傲任性、依仗权势,骄横跋扈、蛮不讲理的人为不能治愈的表现。望求医者好自为之。
二、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舍命不舍财,不注重养生的人病更难治。今人更应重视这一社会现象。
三、暴饮暴食,饮食无常、对服饰、饮食、药物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虽服药而难愈,应遵医嘱调养疾病。
四、病深不早求医、五脏功能失调,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为难治之疾,一时难愈。
六、信奉鬼神、巫术不信医学的人不治。此乃古人扁鹊认为六种不能治愈的表现。
1、
另外如果病人身体特别弱,连汤药也服不进去,就没法治了,这种情况下如果可以闭目静坐,再结合上灸法,还是可以缓解痛苦的;至于“信巫不信医”在现在来说,就是只信中医不信西医,或者只信西医不信中医,其实,只要你看医生能不能把医理讲得很透彻,或者看疗效如何,就可以自行判断选择哪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的十不治也有三种:“听信巫师祷赛,广行杀戮”、“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和“多服汤药而涤荡肠胃,元气渐耗”。“杀生求生,去生更远”这个道理今天大家基本都能认可了,但今人狂吃大补的山珍海味,鹿肉、蛇肉等等却往往会虚不受补,反倒上火,则是陷入了另外一个误区。“讳疾忌医”即讨厌别人说自己有病,或者是今天相信这个医生,明天又相信另一个医生,这对治疗是很不利的。其实这种人是急功近利,他总是希望有个医生用一两副药就能马上把他的症状消除。但是人得病不是一天两天得的,是“积劳成疾”,是有时间跨度的。如果他看了一个医生,吃了一两副药,没解决,就马上换医生,这对治疗一点儿好处都没有。“多服汤药”往往是源于患者的不明医理,他今天听来一个方子,就开始用这个方子,喝了几天药之后,又听来另一个方子,赶紧换着喝,没考虑到这些药是否真的对自己的身体有益,而乱吃药只会造成元气渐耗。
2、
“衣食不能适”是指吃饭、喝酒不懂得节制,明明有病但工作需要仍然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所以男性得肝病、肾虚的特别多,这种不肯听医生的建议,不愿意建立起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人,也是没办法治疗的。中医的十不治则包括“纵欲恬淫不自珍重”和“寝兴不适,饮食无度”。即人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不知道爱自己的身体,这种人不能治;“寝兴不适”就是该睡觉的时候不睡,不该睡觉的时候总睡,“饮食无度”则是该吃饭的时候不吃,不该吃饭的吃饭总在吃,违反规律的事,自然对身体不好。其实现在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现代病有几大原因:第一,膳食不合理;第二,运动过少;第三,压力大,《黄帝内经》里谈到了天地万物,在讲天地万物一个总体的规律,它并没有过多地提到药的问题,也不是在讲一个单纯的生病治疗的道理,它是告诉大家,如果能够去掉或减少自己的欲望,“因天之序”好好生活,人就会不生病,所以《黄帝内经》实际上讲的是如何不生病的道理,它的前提不是建立在如何治病上,而是建立在如何不生病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