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珍藏雪雯:越剧小百花中的一朵"金花"
(2017-02-19 13:04:27)
标签:
转载 |
但是,谁能想到,如今“五朵金花”之一的方雪雯,当年竟是几乎被淘汰的“备用学员”呢?是的,方雪雯嗓音虽浑厚明亮,也刻苦好学,但是,条件并不优越,正如一块瑕瑜互杂的美玉,起初并不惹眼,而是逐步被发现的。
一九七八年九月,临海越剧团招收新学员。只有十二岁的方雪雯,离开远在新疆工作的父母,正寄居在临海外婆家念小学。她得知剧团要招生,就要求去报考。外婆觉得学做戏很苦,又不安定,不敢作主,就打电报征求儿子和媳妇的意见。可是,小雪雯等不及爸爸妈妈回信来,就吵着要去报考。她对外婆说:“我不怕苦。”可令人扫兴的是,结果老师们并不满意,而是勉强录用,成了一名试试看的“备用学员”。
但是,顺利中又蕴藏着挫折。方雪雯疲劳了《庵堂认母》,在浙江省“小百花”会演中登台演出,她出场以后刚开口唱了两句,突然嗓子失声,一点声音也没有了,只得被迫中断了演出。不巧的是,这一夜,正是大会评奖委员们观摩演出,这还能得奖吗?同志们都为她失去这良好的机会而惋惜不已,小方自己更是难过得报头痛哭。幸好,在最后组台演出时,效果良好,她以明亮的嗓音,细腻的表演,清晰的吐字和较扎实的功底,受到了专家和观众们的称赞,终于获得了优秀“小百花”奖。不久,方雪雯被挑选进了省“小百花”演出团集训班,准备赴港演出,更美好灿烂的前景展现在她的眼前。
然而,生活犹如顽皮的孩子,总是不断地作弄人。原来,小方以为自己学习和练功都很刻苦,又学了徐派唱腔,虽然嗓子比较“娇嫩”,有时会哑嗓失声,但不过是偶然而已,不成问题。殊不知,集训班的老师们认为她的发声方法不对,演唱不得法,只会用声带干唱,不善于运气和共鸣,因而,身体疲劳一点,嗓子就处于水肿状态,发不出声音。虽然,老师们用比较口信的方法训练她,情况有了明显的进步,谁知,就在香港甬港联谊会的侨胞来杭观看演出赴港演出节目前夕,方雪雯又突然哑嗓了。本来由她扮演《楼台会》中的梁山伯,只好换上江瑶。这对她的打击是太大了,甚至有的老师也怀疑:“小方还能赴港演出吗?” "不,我一定要练好唱。”小方擦干了眼泪,决然向老师保证说。“请给我两个月时间,她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我一定要把她的嗓子挽救过来。”主教老师也向领导提出了请求。
“好好练,安心排你的戏。”领导对小方鼓励说。老师们根据她的嗓子条件,从学徐派改为学范派,并教给她科学的发声方法,使方雪雯在艺术上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但是,从唱腔到表演真正走上轨道,开始开窍,却得力于范瑞娟老师。
早在省“小百花”会演期间,范瑞娟老师来杭观摩,曾经教方雪雯学演《回十八》。当时,范老师胃病发作,但不顾胃痛,用手顶着为她教戏,还谆谆教导她说:“你的气质好,但缺乏表演深度。你只注意外形的模仿,忽视了挖掘人物内在的感情,那是不好的。只有心里有情,才能身上有戏。”接着,就把她带到上海,给她传授《楼台会》。她们师生之间,视如母女,往返于沪杭之间,已经不知道多少次了。方雪雯从范老师身上学习了体验角色、塑造人物的经验,领略了范派演唱艺术的特色。去年,方雪雯随团北上长春拍摄电影《五女拜寿》,她扮演的邹应龙,是个有胆有识、立志报国的古代志士。方雪雯不但表现了他的浩然正气,而且也演出了他的儒雅风度。这是符合邹应龙志士兼才子的身份和性格的。她扮演的邹应龙,前期落泊受嘲,显得老成持重、不亢不卑,甚至二姨夫妻上门寻衅时,他也是不动声色地立起身,跺至门口,轻轻拉了一下妻子,始终不看他们一眼。待到他们欲冲进房内争吵时,他才转身用右手一拦,冷眼相对,轻轻说了一句蔑视的白口,静中含怒。后来,邹应龙做了八省巡按,春风得意。但是,回家与妻子相聚时,依然同三春逗乐,边烤火边说笑,“模样不改旧书生”,方雪雯表演得十分成功。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今后还须从零做起”。这就是方雪雯最近给老师信中讲的两句话。她为自己订了个五年计划,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新的目标前进。我们祝愿这朵“金花”开得更加灿烂夺目。
不肯屈服的姑娘
她走上舞台来
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下午。西子湖畔新颖别致、宽敞明亮的杭州剧院舞台上方挂着“浙江省一九八二年戏曲小百花汇演”的红色横幅,主席台上端坐着浙江省委和文化界的领导同志。开幕式正按预定顺序进行。扩音器里传出响亮的声音:“下面由学员代表方雪雯讲话。”鼓掌声起,会场上无数目光一齐汇集在迈着轻盈的脚步走上台来的方雪雯身上。她,身材修长,浑身充满朝气和活力,端正的脸上忽闪着一双很有神采的眼睛。只见她落落大方地朝台下行了个躬后,清脆的声音便在整个会场里回响着:“……我们学员是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小苗。小,意味着稚嫩;小,意味着没有成熟,花还没有绽开;小,也意味着旺盛的生命力,有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的美好前景……”
哗……”场上爆起了热烈的掌声。
“现在我们还是娃娃。当娃娃从爬到站起来走第一步的时候,母亲高兴得流下了眼泪;当我们能在舞台上演出第一出小戏的时候,老师高兴、观众鼓掌,这是在鼓励我们更好地走出第二步。”
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番话是广大学员的心情的反映,也是方雪雯内在思想的表露。方雪雯的心激动得厉害,好像有一股急流在胸中回荡、冲击。她怎能不万分激动呢?她不是轻而易举就走到这台上来的,她是从遥远的地方走来的,是从坎坷的小路上走来的,是排除了命运之神的阻挠而来到这里的。
方雪雯的童年时代,是跟随父母在祖国的大西北度过的后来才辗转到了临海的外婆家。她脑子里从小就朦朦胧胧地憧憬着,长大了要当演员,或者当解放军。一九七八年台州地区越剧团招生,方雪雯前去应考,先后考了十二次,但因唱歌时嘴形有些倒挂,都没有正式录取,只是同意进团试用三个月。方雪雯是个要强的女孩子,她知道自己比别的学员条件差,就抓紧时间练功,暗下决心要追上人家。星期天回到家里,外婆给她买了电影票,这个小电影迷却不去看,关在家里伸手踢脚地练本事。外婆见她对着镜子咿咿呀呀地练唱,唱着唱着,竟会突然打自己的巴掌。外婆不解地问:“唱就唱呗,干吗打自己的巴掌?”方雪雯嘟着嘴说:“谁叫它嘴开倒挂,就该打!”开得外婆摸不着头脑。练久了,形体动作美了,口形也好起来了。在试用期满后的考核中,她向老师和领导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十三岁的方雪雯开始学小生,第一次参加排演《盘夫索夫》。在排练时,她刚启唇念了一句,老师就说:“白口不行,还是台州口音。”“三句不离乡音”,要改掉家乡口音谈何容易,有的人也许一辈子也都改不掉。可是方雪雯想当好演员,一定要改,不改不行,铁了心要改。她趁放假之机,跑到家在剡溪边的一位老师家,一天到晚找嵊县老乡说话,学嵊县腔。当地老乡也喜欢这个爱学嵊县话的小姑娘,很爱跟她说笑逗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再加上勤学苦练,半个月之后,方雪雯竟学到了一口的嵊县腔。回到剧团里排戏时,用那浓重的嵊县口音念白时,使老师和同学都惊叹不已。
好胜心也会给人以力量,使人奋发向上。方雪雯在团里有“假小子”之称,练功特别逞强。有一回要练一个难度较高的动作,上课时,她怎么也学不会。吃了中饭,她便独个儿悄悄地到舞台上去翻,一下又一下,终于学会了。她越翻越起劲,一个劲地翻个不停。翻一次,用粉笔画一横,数一数,已翻过整整一百次了。她还想翻一次,翻最后一次,谁知当她翻过这最后一下时,只听到手臂上响起轻微的咔嚓一声,一阵剧痛迅速传遍全身。啊!手臂骨折。她痛得动弹不得,只得一声不吭地躺在舞台上,硬熬着。直到学员们午睡醒来后才发现了她,把她送进医院。手臂上了石膏,颈上挂了绷带,这样,就无法再练形体动作了。她就用嘴巴学徐派唱腔。为了免得大人担忧,她不把受伤的消息告诉外婆,也要求学员样替她“封锁”消息。后来,团里的一位老师把方雪雯受伤的消息向她的外婆告了密。外婆匆忙赶到医院,颤巍巍地来到病床前,心痛地说:“雪雯,跟我回家吧,外婆好好给你调养调养。”方雪雯却装作毫不在意的神情对外婆说:“我不想回家,我要回团去,腿脚长久不练要发硬,唱腔也要攻一攻。”外婆不高兴了,说:“你弄成这样,叫我怎么向你父母交代啊?”方雪雯说什么也不肯回家,定要回团里练功去。外婆无可奈何,急得老泪纵横。
回团以后,方雪雯在《庵堂认母》中饰演徐元宰。上演后,观众轰动不已。这个戏,也就成为方雪雯参加浙江省戏曲小百花会演的剧目。
命运总是捉弄她
会演中,《庵堂认母》在杭州剧院演出,谁知身段优美、表演得体的方雪雯上场才唱了四句,就突然失声,没有办法,只得中断演出,垂下内幕。这时台下的观众,发出了一片唏嘘声、叹息声。
方雪雯全身都被惭愧、内疚的情绪控制住了,忍不住伏在床上抽泣。她恨命运之神为什么老是捉弄自己,特别在关键时刻要这样来奚落自己。是的,命运不止一次地捉弄过她,曾把她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方雪雯性格开朗,好学不倦,什么行当都愿意学,什么角色都愿意演。《小姑贤》里的婆婆,《叶香盗印》里的田仁,《打銮驾》里的太监,《移花接木》里的小太监,她都乐意扮演,演好。会演前,《庵堂认母》曾在台州连演半个月,方雪雯风采翩翩,动作洒脱,嗓音清亮,风靡了桔乡的观众。一天演两场。但成功的背后却酝酿着危机——方雪雯的嗓子毛了,变得低回、沉重。接着又演出《莫愁女》,方雪雯饰演公子徐澄,戏演到一半,方雪雯终于倒嗓,喑哑无声,只得由另外演员顶演。团里的领导安排方雪雯到上海去医治,回来之后嗓子还是不稳定,只要一紧张或激动,嗓子就会哑掉。倒嗓是演员最痛苦、最伤脑筋的事。平时方雪雯到哪里,歌声笑语就带到哪里。此刻,她愁眉紧锁,闷闷不乐。苦恼在动摇着她的意志,在折磨着她的精神。她的内心世界掀起轩然大波:演员靠的是嗓子,嗓子不好,难当演员,只有回家。难道这是命运之神的旨意:我方雪说当不了演员?从小养成的倔强劲儿又驱走了她心中的动摇和彷徨:不,不能任随命运摆布!我演戏已经开始入门,况且领导和老师也挺关心,要干就干到底!
正在她与命运抗争的时候,剧团决定选送她去浙江省艺术学校进修。她的身上像注入一股无形的力量,满怀信心地买好汽车票,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就在临出发前的晚上,方雪雯正在收拾行李,忽然响起了敲门声。方雪雯忙去开门,进来的是剧团的领导。
她以为领导是来临别赠言的,谁知领导叹息着说:“方雪雯,看来你明天去不了啦。”
方雪雯吃了一惊:“怎么?”
领导向她摆了一大堆演出需要的情况,希望方雪雯能体谅剧团的困难。
方雪雯是个深明理义、顾全大局、办事痛快的姑娘,断然说:“既然这样,明天一早我就去汽车站把车票退了。”
第二天凌晨,方雪雯退了车票,立即担上行李,披着晨光,踏着乡间小路,赶到农村巡回演出。
八个月之后,另外两名前去进修的学员回到团里,举行汇报演出。方雪雯看后,觉得进修过的学员大有长进,自己比不上她们,心里有些伤感。但方雪雯是倔强的,她很快就从伤感中挣脱出来,又投身于艺术追求之中。有一次她听人说起当地有个唱民歌的老师,懂得发声方法。她想,自己没有机会去艺校进修,何不就地拜师请教?主意一定,第二天,她就四处打听,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位老师的家。因为素不相识,方雪雯只得自报家门,请老师能听她唱一段,然后再教她发声方法。大约由于初次相见的缘故吧,这位老师推托工作忙,没有多加指点。方雪雯有股韧劲,竟一连去了三次,恳切陈词,再三请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姑娘的好学感动了这位老师,他终于开始教她发声。方雪雯恨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问个不休,练个不止。谁知才学了两天,方雪雯又得随团外出演戏。在繁忙的演出中,她的嗓子一直没有稳定,害得她一直心绪不宁。
剧团领导没有忘记曾经放弃进修机会的方雪雯,后来有了时机,便送她去浙江省艺术学校进修。排戏时,袁开祥老师发现方雪说只是在喉咙里轻唱,便开始教她唱法。三个月的进修使她稍懂唱法,嗓子也稳定了一段时间。但她的嗓子由于长时间不稳定,有点积重难返,稍一紧张就又全哑掉。
这次参加全省戏曲小百花会演,方雪早起吊嗓,迟睡练功,过度的疲乏导致嗓子在关键时刻再次喑哑。命运啊,为什么这样恶作剧?这样捉弄人呢?她难受极了,睡到半夜里醒来,又抽泣起来。
旁边一位小姑娘被哭醒了,赶忙拉亮电灯,起来劝慰她:“你别哭了,越哭嗓子越不好。”方雪雯却越哭越伤心,简直泣不成声。整个房间的人都起来安慰她。温暖和慰藉使方雪雯冷静了一些。正当方雪雯陷入极度痛苦时,浙江省歌舞团的一位医生来给她治疗,不少老师也送了药来。温暖的春风吹散了方雪雯心头的暗影。在会演中担任工作的一位老师劝勉她说:“你不要难过,演出的机会还是会有的。”方雪雯点点头,信心和希望重新占据了她的心房。最后,《庵堂认母》参加组台演出,方雪雯细腻真切的表演,清晰质朴的演唱,受到了好评。几经磨难,始终不肯屈从命运安排的姑娘,终于荣获了优秀小百花奖。
又经受打击
方雪雯在临海有四个要好的小姐妹。一天傍晚,一个小姐妹兴高采烈地跑到方雪雯家里,像报喜的喜鹊一样地欢叫着:“好消息,你被选进省小百花越剧团啦!”方雪雯的眼睛一亮:“真的?”小姐妹蛮肯定地回答:“当然真的,我在文件上亲眼看到的。”方雪雯高兴得跳了起来,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不知怎的,另外三个小姐妹也闻讯赶到,欢聚一堂,倾诉衷肠。一个小姐妹说:“这回上省里一定要把唱腔学好!”另一个说:“你要为我们大家争光,你去后需要什么就捎个信来,我们都照办!”热乎乎的贴心话,使方雪雯的眼睛也湿润了。这岂止是小姐妹的殷望和嘱托,也是无数对她的期待呀!小百花越剧团的训练开始后,方雪雯遇到的第一道难关还是发声。她的喉头很紧,声音是从喉头挤出来的,好像山泉从窄小的石罅中喷出来一般 。省艺校的袁开祥老师看出方雪雯的病端,打算先打开她的口腔,然后重新练唱。袁老师是负责的,星期天也来教她。正当她嗓音稍趋稳定时,却在考试时又哑掉了。希望的花苞,一下子又给暴风雨摧折了。方雪雯双眼茫然,泪泉又喷涌而出。确实,她受的折磨够多了。
袁老师没有丧失对方雪雯的信心,并设法重新点燃方雪雯心头拼搏的火种。他下了狠心,用拇指和食指紧紧卡住方雪雯的两颊,就像老虎钳夹住一般,然后叫方雪雯使劲唱。痛呀!!方雪雯简直是流一滴泪,唱一个字。血也卡出来了,声音带血迸飞,时断时续。
倔强的姑娘,心里在痛,嘴上却说:“袁老师,我不怕痛,你卡紧!”
袁老师感动地望着姑娘,说:“不怕痛就在于别流泪呀 。”
方雪雯嗯了一声,心里想:流泪是软弱的表现,要坚强些,不能流泪。
真的,袁老师再卡住她的两颊练唱时,她再也不流泪了。袁老师给每个学员备了练唱记录本,每天记录学员练唱的情况。哪一日练习有进步,就在下面打一红勾。有一天,袁老师拿着记录本,对方雪雯说:“你进步了。”方雪雯高兴地说:“真的,我的红勾越来越多了。”袁老师马上提醒她:“不过不能太高兴,一停止训练又会唱不好的。”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说出来的话就会有预见性。方雪雯在一次下乡演出中,练唱停止了一段时间。回校后排演《楼台会》,方雪雯饰演梁山伯。戏排到一半,方雪雯的嗓子又突然哑掉,这时恰好有香港同胞来艺校观看小百花演出,领导只得把方雪雯调下来,换上了学唱范派的另一名小生。这一来,方雪雯心里又产生了动摇,几乎对自己又失去了信心,情绪下降到冰点。她甚至不想再演下去,回家算了!这时,家乡小姐妹的形象又在她脑际映现出来,正在用期待的目光瞧着自己,在对自己说着什么……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人,最需要的是别人的指点。正在这时,袁老师又出现在她面前,认真地说:“嗓子哑掉是坏事,但对你有好处。你有了进步为什么不再练?你应该得到教训。”
方雪雯立即又从动摇中挣脱出来,在心里责怪自己:谁叫你下乡时停止训练,否则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气可鼓而不可泄。袁老师批评了她,但马上又给她鼓气:“你的嗓子是有潜力可挖的,我对你有信心。来,马上练,以后再也不能停!”他又卡住方雪雯的脸颊,开始练唱。吃一堑,长一智。方雪雯懂得要像爱护生命一样地爱护嗓子。在杭州胜利剧院公演的日子,每天早上刮风下雨,方雪雯都要赶回艺校,找袁老师练唱。有一次到外地去实习演出,方雪无法得到袁老师的直接指导。她就把自己最近的唱腔录音磁带托人带给袁老师,袁老师听了录音,又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录进磁带里,再带回给方雪雯 。这真是一种别致的教学方法。袁老师发觉方雪雯真能坚持不懈,用赞话的目光瞧着她,说:“你聪明,反应快,要坚持下去,还要细心钻研。”方雪雯仔细研究了自己的嗓子,为自己定了几条: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注意平时爱护嗓子……为了保护嗓子,就是香喷喷的花生,瓜子放在眼前,她宁可口水往肚里咽,也熬住不吃。
聪明的人并非生来聪明,而是善于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此后,方雪雯练唱再也不敢懈怠,就是在外地演出,也是如此。在嘉兴演出的时候,方雪雯有事回到杭州,第二天就得赶回去演出。事情一办好,她便风风火火地起码到袁老师家门前,咚咚地敲着门,高叫“袁老师!”
袁老师正在午睡,听到方雪雯的声音,赶忙空好衣服出来,惊讶地问:“你怎么回来啦?”
方雪雯急匆匆地说:“马上要到上海去演出,袁老师听听我的唱腔好不好?”
袁老师见她只有半天时间也要来要赶来练唱,心里充满着喜悦和愉快,说:“好,你唱吧。” 方雪雯唱了一段,袁老师凝神听后,欣然说:“很有进步,不过还要雕刻得细一点。”
她又重唱一遍,袁老师点点头,说:“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太激动,免得嗓子哑掉。”
范瑞娟喜欢她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曾经不定期到浙江省艺术学校传艺,并听了许多学员的演唱。黄嘴小雏,初试新声。范瑞娟老师听罢,倒格外喜欢方雪雯,说她有男性气质,只是唱腔要解决好。
排演《楼台会》时,在艺校老师的带领下,方雪雯偕同伙伴来到上海,跟范瑞娟老师学戏。恰好范老师胃病发作,一只手揿住胃部,一边指导她们排演。方雪雯常注视着老前辈,心里充满着崇敬之情。范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说:“演这出戏先要掌握好梁山伯内心感情的发展,使动作和情绪紧密结合。”然后讲了梁山伯上台的亮相,回忆往事时的激动心情。方雪雯逐字逐句地记下老师的话,然后跟在老师后面学。范老师叫方雪雯做一遍试试。方雪雯学着做,仅仅一个出场,范老师就纠正过好几次。范老师带病教学,诲人不倦的精神,使方雪雯在心里暗暗赞叹:范老师真有毅力!
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还着赴港剧目到上海人民大舞台汇报演出。范瑞娟老师来到后台,一边给小方包头、化妆,一边欣喜地对方雪雯说:“你唱做戏做得稳起来了。我知道你学得很苦,可老师喜欢好学的学生哪!”
方雪雯听了心头一热,答道:“老师,我还嫩得很。”范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说:“嗯,我也要给你挑挑毛病。”接着又详尽地给她做指点。
临走时,范瑞娟还回过头叮嘱她:“有了成绩归大家,能者为师,要互相学习。”
方雪雯点点头,依依含情地凝视着这位一心扑在艺术上的老前辈的背影。
两天后的傍晚,范瑞娟老师又来到化妆室,一边给方雪雯包头、一边说:“衣服要披好,不要着凉,感冒会影响嗓子的。”化好妆,范老师从拎包里拿出《楼台会》和《孔雀东南飞》的录音磁带,郑重其事地交给方雪雯,说:“这是我年轻时的录音,你仔细听听。”方雪雯双手微微发颤地接过磁带,不,她接过的从那是老一辈艺术家对自己的期望 ,这是人间最宝贵的东西。老一辈艺术家深深懂得:雁不复来,不成春季,浪不复涌,不成大海;越剧艺术没有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哪有似花如锦的前程?!老艺术家真是把自己的心与小百花联在一起了。
她入了迷
方雪雯走过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学戏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命运之神一次次地给方雪雯带来痛楚、彷徨和然而她始终违悖命运之神的意志,在越剧的道路上奋斗不已。她经历了学艺的严寒季节,终于吸收了艺术的养分,孕育出色彩斐然的花蕾。
《五女拜寿》在香港演出时,方雪雯饰演邹应龙。她身穿鲜艳夺目的米色蟒,仪态轩昂,神采飞扬,表演大方质朴,唱腔耐人寻味,虽然戏不多,却引人注目。港报载文称赞方雪雯“江河自如,唱做念俱佳,两眼有神,有书卷气。”
谁能想像得到,方雪雯在这角色身上,花上了多少心血,洒下了多少汗水呵!为了加深对剧本的理解,她阅读明史,做了笔记;看不懂的地方,请教别人。她甚至在走路时也在思索邹应龙这个角色,恍惚间发现邹应龙在远方出现,向她跑过来,模糊的人影越来越清晰,甚至看清了他那办事稳重的举止和颇有才气的风貌。有时在吃饭的时候,方雪雯也做出一些邹应龙的动作来,引得一起吃饭的老师也笑出声来。有一个傍晚,方雪雯和同学们一起出去散步,她忽而想起邹应龙的一句唱词,便随口唱出来:“娘子呀,大人不记小人过……”一边唱,一边做起动作来。这一生动的情景,使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放慢了速度,走路的人收住了脚步,一齐盯着她们看。这时,几个同学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起来,用手捅了一下方雪雯,不无责怪地说:“你入了迷啦!”对啦,方雪雯学戏入了迷啦!她如着了魔一样在艺术之海中探求。入迷才会爆发灵感的火花,才有成功的艺术创造,才能换来观众的赞扬。
赞美也罢,掌声也罢,方雪雯却不会忘记自己在全省戏曲小百花会演大会上说过的话:“老师高兴,观众鼓掌,这是在鼓励我们走出第二步!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