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及反思
(2013-03-23 22:17:28)分类: 【教育教学 |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及反思
济南育才中学小学部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五彩斑斓、凌空翱翔、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三、学习重难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本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我将教学时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定为本课的难点。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预设:
1.恐龙怎么能飞上蓝天呢?
2.我们平时都说“飞向蓝天的鸽子”“飞向蓝天的小鸟”恐龙那么笨重,他又没有小巧、轻盈的身体,它怎么飞向蓝天啊?!(我和你有同感)
3.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你是一个爱提问题的学生)
4.难道恐龙也长有像鸟类一样的羽毛吗?
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有这么多的疑问,让我们带着这种疑惑,再来读一读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笨重的恐龙能飞向蓝天,这是真真切切的!那么它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先到书中去寻找答案。请同学们迅速打开课本第148页,端好课本,认真读课文,去看看考古学家的最新发现,开始吧!(师巡视了解学情)
2.在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仿佛听出了你们对书中知识的渴望。那课文中的词语你掌握的如何呢?老师先来考考你!请看大屏幕。
第一组词语谁来读?【出示:笨重
好,第二组词语谁来读?【出示:轻盈
大家来看这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动物?(恐龙)第二组词语呢?(鸟类)
再来看,你还发现了什么?(反义词,谁是谁的反义词?)你们发现了吗?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我想请所有男生用你们铿锵有力的声音读一读第一组词语,女生用你们轻柔悦耳的声音读第二组词语,好吗?开始。
(三)研读课文,揭开恐龙的飞天之谜
【出示图片】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恐龙和鸟类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
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这个结论是多么不可思议呀!谁来说说,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是一小部分:你说出了对“一支这个词的理解”
同学们看,我这有一则资料: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è)纪。中生代时,爬行动物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请你来读一读。中生代时期恐龙空前繁盛。那恐龙经过了多长时间演化成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300年:你觉得这已经很长时间了是吗?再来看看这则资料:经过7000万年,恐龙的一支演化成凌空翱翔的鸟儿。)怎么样,时间真的是很漫长啊!
谁想来读读这句话?(3人)时间的确很漫长!
让我们再来回顾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男同学读红色部分,女同学读蓝色部分,最后一句话一起读,好吗?
开始!
是啊!虽然恐龙历史不会再重演,但我们却可以让化石来说话。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科学家们根据化石提出了怎样的假说?请画出相关的句子。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看!(出示图片)是不是很相似?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了怎样的假说?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不仅……而且”在这里表示什么关系?(递进)你能用这个关联词语来说句话吗?评价:同学们活学活用。真了不起。
根据这一假说,科学家又有了怎样的推断?“根据这一假说……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找到。”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信息?(只要找到了这种长有羽毛的化石,我们就有了证据证明鸟类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你分析的很对。但这种化石好找吗?(不好找)从哪儿体会出来的?(一直)最终找到了吗?科学家们历经一个多世纪,读“20世纪末期……之笔。”请同学们打开152页,对照图片读一读相关文字。从图片中我们一目了然,恐龙的确长有羽毛。 “这个伟大的发现是谁发现的?我国科学家徐星”从“欣喜若狂”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很高兴,是我们中国人发现的,我们感到很自豪。你有欣喜若狂的时候吗?这幅古生物学家描绘的画卷值的是什么?(历时百年的研究历程)那为什么说辽西的发现是“点睛”之笔呢?(说明辽西的发现很重要,很关键。)所以人们才欣喜若狂,让我们带着这份欣喜,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
那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揭开恐龙飞天之谜。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这一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并且圈出这一个自然段中描写时间的词语。(8句)
两亿三千万年前发生了什么?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出现了【板书:第一种恐龙】,他有什么特点?这种根据不同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来推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板书:类比】,这是对恐龙大小与习性的一种准确表述。
下面让我们走进数千万年后庞大的恐龙家族【板书:庞大家族】!谁来读第二句?(发现标点符号用错:同学们的眼睛很敏锐!标点符号这一点细微的差别都能发现。为什么不用逗号,而用分号呢?谁发现了?)分别从生活习性身体形态性情上来说。这种说明方法叫做分类说明。【板书:分类】
细心的同学还会有新的发现,每个分句中的前后内容又有什么关系?(相反:这种相对或相反的说明方法叫做对比说明【板书:对比】)
让我们配合着来朗读,好吗?我来读黑色部分,男生读红色部分,女生读蓝色部分。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板书:一些猎食性恐龙】
其中,猎食性恐龙,身体变小,长得也像鸟类。
那一句更好?第一句。是一些,而不是全部,身体是慢慢变小,而不是立刻,是渐渐像鸟类,而不是生来就像鸟类,所以“一些”不能少,“逐渐”不能少,“越来越”也不能少!这就是科普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准确性。【板书:准确】
请同学们,在下面这些句子中找一找用的准确的词。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有几种说法?
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这就是恐龙进化为鸟类的全过程。恐龙最终飞向了蓝天。【画箭头】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板书设计:
31
一些猎食性恐龙
庞大家族
第一种恐龙
七、教学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上完这堂课后,我对科普性说明文的教学有了新的理解。
一、说明文的情感“朗读”
科普性说明文虽然不像其他文本那样可以深入地体会文本蕴藏的情感,但是同样有不少感情因素在里面。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的第一自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两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并在朗读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这一情感体验,把科学性的说明文也引出了学生的情感。
二、说明文中的语文训练
在教学中,我抓住“不仅……而且……”让学生知道这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并让学生活学活用,进行充分的说话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体会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时,我先举了一个例子,在我的引导下,一起体会“一些”、“逐渐”、“越来越”这类词语的精确,然后让学生去下面的句子中搜索哪些词语也让你感受到语言的精确。采用了先抓后放的教学方法。
当然,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总是想面面俱到,课文内容讲的全面,也有侧重点,但时间的把握不够好,有些内容还需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