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掖县)八大景之【寒同仙洞】

标签:
文化 |
分类: 莱州府文化 |
向博友介绍掖县八大景之一【寒同仙洞】曲中直
【古掖县八大胜景:寒同仙洞、大基名泉、海庙画壁、圣水丹霞、三山望潮、燕阜观射、幸台古字、杲村浪石。(摘自《掖县全志》)在《大清一统志》和《读史方舆纪要》中,均见记载。】
寒同山,西连云峰山,北依大基山,主峰海拔337米,是云峰山森林公园的组成部分。在凹形山势之中。面对大泽,远离尘寰,极其静穆。
《莱州府志》记载:“在府城东南三十五里,又名神山,掖水发源于此”。《掖县志》记载:“寒同山,光水出焉,俗名神山,有洞七,石像四十有九(今仅见36座石像),山阴有道姑洞,亦有石像,元时皇姑学道之所。山脉连神山文峰高望,东西共九峰,又名九仙山”。
在寒同山之阳山腰巨大的崖壁上,凿有六处道家石窟,称“神仙洞”,为金元时期所建造。传说开洞之时,忽然大雾遮山,貌不可辨,只闻凿锤之声,传至数里。四十天后,雾散天晴,洞府、神像奇迹般地出现。人们以为这是神仙所为,故称神仙洞。其实洞窟为全真教七真人注①之一的刘处玄始开,后经其弟子披云真人宋德方注②率徒三十余人,历十几年方才开凿而成。奇绝之处是洞顶藻井的深浮雕云龙图,拍照时竟能拍出七色光环,使人叫绝。除三清洞的内半洞为天然洞穴外,其余五洞均为人工凿成,且均在坚硬的花岗岩巨石上,约需一锤一锤的凿出近300立方花岗岩,工程之巨,令人叹止。据碑文记载,全真教著名大师邱处机、刘长生等都曾在此造观修真,并从这里率徒周游九州。洞分上下两层,上层四洞较大,洞名尚能依稀辩出,自东而西分别为:
五祖洞:主祀吕洞宾、王重阳、王玄甫、钟离权、刘海蟾五仙;注③
三清洞:主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注④
虚皇洞:主祀太虚之神;注⑤
长春洞:主祀长春真人丘处机,取其饥饿苦修之典。不知是何人何时在石壁写道:“陈抟注⑥一睡八百年,世上头号大懒汉”,把此像误认为是陈抟,实误。
下层有两洞,较小,分别是:
长生洞:主祀随山派祖师刘长生,亦称刘祖洞;
披云洞:主祀披云真人宋德方,亦称真官洞。
山阴一洞,是元代的一位皇姑修真之所,名灵宫洞,亦称皇姑洞。
洞窟的名称和主祀神有不同的说法,据神山南麓万寿宫碑记载:“山之间洞有七,曰:虚皇、三清、五祖、六真、长生、披云、灵宫,”便与史料记载不同,真实情况有待于新的考证。
http://s3/mw690/c2a9089bhd6e5034b4c42&690
三清洞规模宏大,幽深静谧,进深7.4米,面阔5.8米,系利用前低后高的天然石隙,前部经开凿,高3.3米,后部保留高约10米的原石面。洞内空间约200立方米,窟顶藻井的深浮雕云龙,张牙舞爪,给石窟造成了一个浩瀚深远的天宫景象,奇绝之处是,拍照时竟能拍出七色光环,使人叫绝。洞中11尊石像,或盘、或坐、或立,肃穆、飘逸、安详、虔诚,各具神态。后壁或两侧皆有石台,以置神像,洞口微起门槛。门外上方原设厦檐,已不存。
上层4窟门楣、洞壁、窟顶有金、元、明官民题记、明代诗文等。门楣有“神山洞天”、“神山仙境”等题刻,窟外原有明建冲天式石坊,现改建为门楼式。
七真洞东侧原有真武殿,钟亭、牌坊等建筑,已不存。东北上方为 “泰山殿”遗址。遗有残垣、柱础、石阶、石钟亭之石柱、顶盖匾额,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碑等。
http://s1/mw690/c2a9089bhd6e5044efd90&690
六座石窟现共存石像36尊。丘处机为原石所雕,余为雪花白大理石雕刻,人物形象生动,结构比例准确,造型圆润,线条明快,衣纹线条流畅。衣褶、绦条、冠靴及服饰下摆的反转折叠,均处理得合理细致。丘处机雕像身长约两米,双目沉闭,嘴角松弛,合掌托腮,侧身睡卧于石床上,独占一洞,雕刻技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是研究中国雕塑艺术的珍贵文物。
寒同山南麓,有残泐的赑屃趺“神山万寿宫碑”,碑质地为白色大理石,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碑文详细记载了宋德方、石志温注⑦等人相继主持开凿洞窟及金元之时道教在莱州的活动情况。碑阴刻“本宫宗派之图”。碑东原有道士墓地,1958年前后,曾掘毁石志温墓。
1966年石像头部全部被砸掉。1981年至1988年重新雕配大理石头部造像,修复石牌坊,在阳坡六洞洞口上方加设瓦垅形厦檐。在真武殿处新盖硬山瓦房3间,为管理办公之处。
站在碑下仰望寒同山,山顶古松苍翠,幽暗的洞口,象一尊尊道祖盘坐,正在传经授道,山坡上巨石林立,蹲、站、俯、仰,俨如众多道徒在听经受教。这大自然造化的神山与人工凿造的神仙洞之美,统一和谐,令人惊叹叫绝,流连忘返。神山还有一绝美之处那就是枫叶。秋杪冬初,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红叶浓淡不一,或深红、或朱红、或桔红、或绿里透红,重重叠叠、如丹如霞。据说著名的香山红叶随红随落,色红透即叶落尽。而此地的红叶则要等到隆冬方干褐而落,持续时间之长,世不多见。每年入春,踏青游人络绎不绝,逢值农历三月三日,方圆百里、邻近四县百姓,扶老携幼,联袂而至。在这里搭台唱戏,游山观洞,祭奠神灵,人山人海,非常热闹,一连数日不散。
神仙洞石窟是山东现有最大的道教石窟。从元代至民国一直有王姓道士世代在山上居住修炼,解放后下山还俗,近几年仍由原王姓道士在山上管理。
1992年寒同山石窟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①全真教七真人:全真教祖师王重阳收徒七人,具封真人,他们是:
1、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马钰(1123~1183),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宁海(今烟台牟平)人。全真道遇仙派创始人。
2、长真凝神玄静温德真君谭处端(1123~1185),字伯玉,原名玉,字通正,号长真子,宁海(今烟台牟平)人。全真道南无派创始人。
3、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刘处玄(1147~1203),字道通。又名处元,字通妙,号长生子,县(今莱州市)武官村人。全真道随山派创始人。
4、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栖霞市槟都里人。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成吉思汗封其为神仙。奉旨掌管天下道教。
5、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晤王处一(1148~1217),字玉阳,号玉阳子,宁海(今烟台牟平)人,世称玉阳真人。全真道嵛山派创始人。
6、太古广宁通玄妙极真君郝大通(1140~1212),字太古,号广宁子,自称太古道人,法名大通,宁海(今烟台牟平)人。全真道华山派的创始人。
7、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孙不二(1119~1182),号清静散人,宁海(今烟台牟平)人,善翰墨,工吟咏。嫁给马钰,生三子。全真道清静派创始人。
注②
注③
1、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君王玄甫,号少阳子,上八仙之首,又名王少阳(即八仙中的铁拐李)
2、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钟离权,号正阳子,上八仙之一,字云房,又号和谷子。
3、纯阳演正警化采佑帝君吕洞宾,号纯阳子,上八仙之一,名岩,字洞宾。
4、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刘海蟾,号海蟾子。下八仙之一,名操,字宗成,又字昭元。
5、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王重阳,号重阳子,全真教创始人。原名中字,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
注④
元始天尊: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
灵宝天尊:上清太上大道君,也称上清大帝(封神榜中称其为通天教主);
道德天尊:太清大帝,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
注⑤
注⑥
作《糊涂歌》曰:“糊里糊涂度年岁,糊涂醒来糊涂睡。糊涂不觉又天明,复向糊涂埋心肺。明明白白又糊涂,糊涂饮酒糊涂醉。”
注⑦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