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与合叙
(2013-03-07 22:34:06)互文与合叙
在诗文创作中,作者根据内容或音律等方面的需要,经常运用互文,从而使文句精练含蓄,音调明快,收到言简意丰,整齐别致的效果。互文这种修辞格,在古诗文中屡见不鲜,很容易使人望文生义而误解,所以,整理、研究互文句子,对阅读理解古诗文会有很大帮助的。
一、互文特点: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它的基本意思是“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对镜”,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当窗”,两个词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补充,就构成了互文。用简明的话说,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花黄帖在脸上”。
二、互文类型:
1、单句互文: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如: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2、偶句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如: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廉暮卷西山雨。(王勃)
桃红复含夜雨,柳绿更带春烟。(王维《田园乐》)
3、多句互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交互成文,合而见义。如: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三、运用互文的好处
(一)运用互文,精练且形式整齐。如果不用互文,那就显得非常拖沓累赘了。如: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
这句是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金银财宝是六国君主所经营、收藏、积累起来的精英。
(二)运用互文,对称和谐,含蓄、互补,扩大了意义的容量。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意思是“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三)运用互文,使诗文音调明快,增强了诗文的音韵美。如: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这是四个相关的文句,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翻译时如果使用相加法,则为“(木兰)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去买骏马,买鞍鞯,买辔头,买长鞭”,自然也讲得通,但未免累赘,如将其概括一下,则为“到各处的市场上去买出征的骏马和马具”,就显得更简洁一些。
这里使用排比句式,突出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
四、准确翻译古诗文中的互文句子,全面理解语意。方法有:
1、把互相包含、彼此渗透的词语相加,合而见义。如: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翻译为: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夜晚我们把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正确的理解应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家》)
这个互文句极写塞外苦寒的军旅生活。如果仅从字面理解,意为“将军冷得连弓都拉不开,都护冷得连铁甲都难以穿上身。”完整的意思应是“将军、都护角弓不得控,将军、都护铁衣冷难着”。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优美。
2、对两事各举一边的互文,使用概括整合法加以翻译。
(1)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句中“东西”、“南北”互文,“叫嚣”与“隳突”合指兼顾,意为“(悍吏们)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只有这样理解这句话,才更显“悍吏”之悍。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是四个相关的文句,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翻译时如果使用相加法,则为“(木兰)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去买骏马,买鞍鞯,买辔头,买长鞭”,自然也讲得通,但未免累赘,如将其概括一下,则为“到各处的市场上去买出征的骏马和马具”,就显得更简洁一些。
(3)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可理解为“(兰芝)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表现了兰芝的多才多艺和知书达礼。并非一年学会一种。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可以概括翻译为“在战败的危难时刻我接受了使命”。
近年的高考已增加新的题型——文言文翻译,掌握互文知识,可以避免互文误注、误译的现象,从而提高古诗文翻译的准确率。
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教材(11页)注释⑦和《教师教学用书》(150页)均译作:“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显然,这里采用的是直译和对译。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无不妥。但略加推敲便会发现问题:按此种译法,极易被认为“雪白的急流”和“碧绿的潭水”都“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事实上,“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着清波”,却难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而潭水较为平静时方可现出其“碧绿”,也才可“倒映着”岸边的“各种景物的影子”。因此,此种解释似有不妥。
原句运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称“合叙”)的修辞手法,即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翻译时不能逐次进行,而需从文意出发找出词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据此调整翻译的先后次序和组合关系。如:“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应是“耳聪目明”之意。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即译文应变更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关于文言文中的互文、合叙
互文、合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因其与现代汉语的修辞差别较大,阅读时若不注意辨别,便常常造成误解。现举例说明其各自特点及常见的翻译策略。
1.互文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互文”、“互体”。就是同一句前后词语或上下文相互呼应、彼此渗透补充,形分义合的一种修辞方式。互文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1单句互文
1.1.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诗人将无限感慨付诸于明月、关塞,是说自秦汉以来,明月便照临关塞。上下千年,写出了沉思历史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句中的“秦”与“汉“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1.1.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句中的“主人”与“客”互文,“主人”一词包含了“客人”,“客人”一词又包含了“主人”。前后词语相互补充、照应,故称“互文”,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并登上了船……
1.2对句互文
诗人利用互文见义的方式,在诗文的上句隐含着下句的词语,下句又隐含着上句的词语,将意思较为复杂的事情分开来诉说,简洁明了。但它们在意义上是一个却是一个整体。如:
1.2.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控:拉。都护:官名,负责征讨和安抚边邑。
上句中的“将军”与下句的“都护”互文,边塞天寒,将军和都护连弓都拉不开,连铠甲也因为天寒而难以披戴。
1.2.2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杜甫《潼关吏》)
“大城”与“小城”都指潼关上的城。上句中的“大城”与下句中的“小城”互文,在文意上相互补充。意思是:潼关上不管大城小城,都既坚固又高峻,难以攻破。
1.3上下句互补互渗
1.3.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句中上下文相互补充、渗透,应理解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互文手法的运用使诗句婉转回环,格调新颖,别开境界,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隐居草堂自得其乐、交友冷淡以及对崔的来访表现出的无限喜悦之情。
显然,“互文”是把应该分成两句的话合成了一句,通过词语的相互补充,使得句意完整而行文简洁,在翻译时应有分而合。
2.合叙
“合叙”也叫“并提”、“提承”、“并提分承”等,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同时表述两件或更多相关的事情一种修辞方式。“合叙”在表现形式上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2.1单句合叙
2.1.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诸葛亮《出师表》)
句中“性行淑均”,作为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作者将向宠的性格及品行两方面作出了评论,应理解为“性淑行均”。
2.2对句合叙
2.2.1A:冬——素湍——回清
B:春——绿潭——倒影
按两条线索的相承关系,我们将它们合并起来即为: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显然,“合叙”是把应改合成一句的话分成了两句,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在一起,表达丰富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强调。意思是:冬天素湍回清,春天则绿潭倒影。
2.2.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上下文中的分承对应关系则更为复杂。
由合叙翻译公式,按相承关系此句应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
又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梁启超《谭嗣同》)
句中程婴——西乡——足下,杵臼——月照——吾相对应。可见,合叙的翻译是由分而合。翻译时则按照句子的分承对应关系将其翻译为现代文。
文言文中的“互文”与“合叙”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修辞方法,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特征,有着完全不同的修辞效果和翻译方法。因此,在阅读时应注意比较、辨别。下面列举人教版现行教材中的互文与并提。
互文: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追亡逐北。”“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御宇内,亡诸侯,制六合,鞭笞天下。”(第二册《过秦论》)
“谨使臣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第二册《鸿门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第二册《兰亭集序》)
“烟斜雾横”,“直栏横槛”,“朝歌夜弦”, “尽态极妍”,“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第二册《阿房宫赋》)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第三册《孔雀东南飞》)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第三册《迢迢牵牛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第三册《蜀相》)
“主人下马客在船。”(第三册《琵琶行》)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栗深林兮惊层巅。”(第三册《梦游天姥吟留别》)
“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日削月割。”(第三册《六国论》)
“东犬西吠,客越庖而宴。”(第三册《项脊轩志》)
“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第四册《促织》)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第五册《蜀道难》)。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第五册《客至》)
“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第五册《滕王阁序》)
和叙: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夫庸知其年之先生于吾乎?后生于吾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第二册《师说》
“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役聪之耳、役明之目。”“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董之以严刑,终苟免而不怀仁;虽震之以威怒,终貌恭而不心服。”(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
“否泰如天地。”→“否如地,泰如天。”(第三册《孔雀东南飞》)
“赠谥美显” →“赠显谥美。”(第三册《五人墓碑记》)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渔于江,侣鱼虾;樵于渚,友麋鹿。”(第四册《前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