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居易难老子:缘何自著五千文?

(2014-09-25 17:30:52)
标签:

佛学

白居易有首诗叫做《读老子》,写得极为轻灵和哲理化,他说: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对白居易的问题,老子会如何辩解呢?也许老子只是摸摸他的白胡子,微微一笑,或者仍然”像段枯木头“(鲁迅《出关》),不置一词。但是恐怕他座下的青牛会”哞“叫几声吧。老子无言,青牛不能言,就让我们替老子做一种代答吧。

 

首先,作为智者的老子,可能真的不想留下任何文字的东西,那不是道本身。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他是迫不得已留下了五千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出关,关令尹喜在三请求,老子才留下的五千言。

 

其次,老子的五千言可以从佛家譬喻来进行辩护。佛家有“指月”之喻,五千言乃是导向月之所在的手指,而不是月本身。后人读老子,绝不能死在章句之下。老子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需要补充一个环节,套用《金刚经》的句式,”说A,便是非A,是名A。“也即,”说道,便是非道,是名为道。“

 

事实上,老子在文中确实说过,”我不知其名,强为之名曰大,字之曰道。“如此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