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1, 杨天南个人简历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读金融学博士,美国圣地亚哥大学金融MBA,加拿大专业金融规划师(PFP)。
出身于金融世家,具有20年资本市场投资经验,长于资产管理,目前管理的投资覆盖中、港、美、加等资本市场,任北京金石致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EO。多年从事巴菲特投资理念的研究、实践与宣传,于多家报刊媒体发表财经文章数百篇,“中国投资理财第一刊”《钱经》杂志金牌专栏作家,上证巴菲特研究会专栏作家,传播财务健康理念,被誉为“财务健康的倡导者”、儿童财商教育专家。
2,投资业绩
目前虽没有公开数据显示杨天南先生历史投资业绩,但据其自己表示,在完整的经历周期性考验的过去七年(2005年5月~2012年4月)投资年复利回报率约为32%(+32%),即每一个七年前的100万,大约变为700万左右。而在过去的十六年(1996~2012),据不完全统计,其投资累计投资回报约为200倍左右。过去的业绩不能作为未来表现的保证。
名将是怎样炼成的
重读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之“名将是怎样炼成的”,颇感今日资本市场上的残酷犹如当年之战场,成功投资家之炼成也如名将之历练一样,需要历经学习、实战、坚忍、理智、判断、坚强、运气各个环节。
明月最终总结道:“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干的,甚至可以说,不是人能干的,诸位普通学员,还是回去做老百姓吧,那才是快乐的生活。”
投资的精髓就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忍耐。当伟大机会来临时,需要全力以赴、重仓出击。
儿童财商教育历来是我们校园教育所缺乏的,我们这代人一路摸索过来,走了很多弯路,如果能早些能知道道理所在,现在应该过上更好的日子。金钱本无善恶,人对于钱的态度却有对错。与其避而不谈,不如直面。我主张投资要趁早,如果命中注定要有失败与挫折,最好失败也要趁早。
:您怎么看自己的能力圈?
答:我的能力圈取决于我可以学习的范围。我通常圈定在生活以及常识可以接触或理解的范围内,对于太过伟大的东西,我们已经过了点个火就上天的阶段。
问: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该有哪些特质?
答: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该具有比上市公司CEO更长远的眼光,在喧嚣的时候需要冷静,在绝望的时候需要勇气,在低迷的时候需要忍耐,视跌宕如无物,闻毁誉于无声。哪一点都不是容易的。
作为职业人士的原因是我还没有发现更为合适的事业。这与众多其他行业从业者,往往热衷于对股市指点江山、滔滔不绝的景象相反。
问:您目前的职业快感主要来源于哪些地方?
答:最大的成就感是见到周围的人受益于我的专业知识而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这些可能需要历经周期的努力,也可能源于一个主意、一个规划的执行。每个家庭都财务自由了,社会也就和谐了。如果人们更富裕些,通常他们会更幸福些,我所见到的事实就是这样。
我也喜欢看着钱增长,即便不是我的钱。
做喜欢的事情,与喜欢的人一起做事,人生的自由最终是选择的自由,感谢巴菲特,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忍耐,我终于有了一些选择生活自由的权利。
问:您这些年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答:最大的进步是终于认识到:顺应社会比改造社会更现实。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在于认识社会、顺应社会,以提高生命的效率。最大的感慨是:如巴菲特所言,现在是资金比主意多四十年前我的主意比资金多。
问:那在您看来,顺应社会和拒绝被社会改变有什么不同?
答:在对于社会的态度上,我个人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确实有变化,从学生时代的欣赏荀子的“人定胜天”,到后来欣赏老庄的“顺天应人”。我认为改变社会和他人是很难的,应该是伟人们的工作范畴;作为凡人,更多的是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认知,自知自明,认识到自己的“可为”与“不可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无意中暗合了巴菲特所谓“能力圈”的概念。在投资行业,人们能看到成功者,如巴菲特、芒格说:“我们的任务不是打败怪兽,而是避开。” 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失败的股市参与者却在天天琢磨着:如何战胜庄家,如何战胜机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证券市场的成功者多考虑如何避开“怪兽”,而失败的参与者多考虑如何战胜他人。
问:能不能具体说说您一般是如何做投资决策的?能否举些例子?
答:日常最多的工作是阅读,投资过程大体是搜集、研究、判断、执行、忍耐、修正,再重复的过程。我认为投资这行业,与很多行业强调团队精神不同,特立独行更重要。当大家看法都一致的话,事情就麻烦了,市场可能就要变了。
问:很多人最后发现,决定投资与否往往只要发现一个简单的逻辑就行了。您有没有类似的感悟?您是如何找到简单的投资逻辑的?
答:股票投资的简单逻辑就是“以合适的价格持有好企业”,但简单不代表容易,因为对于确定“什么是合适的价格、什么是好企业”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标准。对于绝大对数人而言,知道与不知道秘籍没有太大区别。
问:为什么大部分人在股市里赚不到钱?
答:因为绝大部分的股市参与者都是在随便“玩一玩”。即便有认识我的人,他们也只是随便问一问,然后随便的不了了之,然后十数年或更久地坚持着这种随便。
很多人在知道我的专业身份后,喜欢问:“今年回报率多少?去年多少?”之类的问题,在回答了很多次之后,标准答案是:这行业我干了二十年,现在还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