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发展历史
(2014-03-25 10:17:53)
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发展历史
在西方,对翻译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青岛翻译公司了解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主要有语言学派、阐释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今天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
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青岛翻译公司老师了解到,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富,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在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把信息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即交际,创立了翻译研究的交际学派。一位青岛机械翻译公司老师了解到,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并进而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就翻译过程提出“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的四步模式。
纽马克Peter Newmark
主要从事德英互译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提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产生的效果力求接近原文文本,后者则在目标语结构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再现原文意义和语境。提出将“直译”和“逐行翻译”这两类翻译方法互为参照。同逐行翻译相比,语义翻译更重视目的语的语法结构;和直译相比,语义翻译更尊重语言的使用场合。交际翻译并非处处适用,在有些问题和场合当中,语义翻译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这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济南翻译公司了解到,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开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传统。改编自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