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报恩延寿寺和排云殿

(2020-02-27 20:47:06)
标签:

老照片

分类: 图说北京(老照片里的故事)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之一

大报恩延寿寺和排云殿

 

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是1750年乾隆为祝母亲六十大寿而兴建的。大报恩延寿寺位于万寿山南坡,是清漪园的主体建筑。1860连同其他清漪园的建筑均遭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禧修建颐和园时在大报恩延寿寺的原址上建了排云殿。

 

一、大报恩延寿寺

大报恩延寿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但在焚毁前没留下一张照片,只能通过文献记载,绘画和焚烧后的遗存勾勒出它原来的面目。

1、根据《日下旧闻考》及清漪园地盘画样记载,大报恩延寿寺自昆明湖岸依山而建,临湖的门前广场上有三个呈品字形牌楼 。寺院山门即面阔五间的天王殿,门前有两座旗杆。山门内庭院中央有长方形水池,池上横跨汉白玉石桥,院内东廂为鼓楼,西廂为钟楼。钟鼓楼北各建石幢一座。院北为正殿大雄宝殿面阔七间。东西有配殿,东为“真如”,西为“妙觉”。大雄宝殿前月台上有碑亭一座,碑刻御制《大报恩延寿寺记》。殿后东西有两座碑亭,分别刻有《金刚经》和《华严经》。大雄宝殿往上为多宝殿,再往上为佛香阁。都在万寿山高坡,建八字磴道上达。佛香阁台面原本建一座九层高的延寿塔,当塔建到第八层时,乾隆突然下旨拆塔建阁。个中缘由至今还是个谜。佛香阁往上是众香界牌坊和智慧海,都是砖石结构,外饰琉璃,所以在1860年的劫难中得以幸存。根据以上文献记载,可勾划出大报恩延寿寺的平面图如下(源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写《颐和园》)。下图中还包括周边的四座宗教建筑:宝云阁,转轮藏,罗汉堂及慈福楼。这些建筑不在本文讨论中。


大报恩延寿寺和排云殿

l--牌楼; 2--长廊; 3--天王殿; 4--钟楼; 5--鼓楼; 6--大雄宝殿;

7--妙觉殿; 8--真如殿; 9--御碑亭; 10--多宝殿;  11--华严经碑亭;

12--金刚经碑亭; 13--石台; 14--佛香阁; 15--众香界; 1 6--智慧海;

17--五方阁; 18--宝云阁; 19--罗汉堂; 20--《五百罗汉记》碑亭;21--转轮藏;

22--湖山碑; 23--慈福楼; 25 --旗杆;  26--石桥 ; 27--石幢;

2、《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是清乾隆年间宫廷画师张廷彦等绘制,描绘了1751年乾隆为他生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寿辰举办的盛大庆祝活动。全画共四卷,从紫禁城出西华门经西直门外高梁桥到清漪园,沿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第四卷画的是清漪园,是现今唯一能看到的清漪园图像资料,对研究研究清漪园历史变迁有重要价值。该画卷深藏在故宫博物院,以前没有披露过,2010年在拍摄《颐和园》时被发现。下图是截取的大报恩延寿寺部分。

大报恩延寿寺和排云殿


可以看出与文献描述的基本一致,但也有以下不同之处。

l  钟鼓楼后面各有一亭子建筑,有可能是《金刚经》和《华严经》的碑亭,但文献上说是在大雄宝殿后。

l  天王殿院内有一牌坊,文献中没有记载。

l  文献记载在大雄宝殿前有《大报恩延寿寺记》御碑亭,但图中没画该亭。

画卷中没有佛香阁,佛香阁是1760年峻工,此画始作于1752年前后,所以没有在画面中。


3、文献记载可能会有错,绘画也不一定全都写实。照片是最真实的写照,但大报恩延寿寺焚毁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只能从残迹照片来追溯它的原貌。现在能看到的大报恩延寿寺残迹照片最早的大概拍摄于1867年,已经是焚烧后67年了。大火烧毁了全部木构建筑,残迹照片中只有剩下的石质构件,现场也经过多次清理。不过还能看出某些原貌。

下面的照片摄于1875年,可看到门前有一对石狮,广场上应有一对旗杆,旗杆已毁留下旗杆抱柱石佐证。

查尔德所摄,有明确的时间1875年.jpg

 

下图是天王殿院内,院中有方形水池和汉白玉石桥。过桥有一对石经幢和小石狮。大雄宝殿前有一座四柱牌坊,牌坊已毁残留四个抱柱石,殿前有月台。殿后有八字蹬道,两侧有回廊(已毁只剩外墙)均可达多宝殿和佛香阁,和现在的格局基本相同。

main_1200 (13).jpg


广场南端湖畔有三座呈品字形的牌楼,东南两牌楼已毁,西面的牌楼幸免。

清漪园“歸指三明”牌楼.jpg


通过文献,绘画和老照片基本上可以还原出大报恩延寿寺在山下的建筑,但还是有一些疑存,主要是寺中的几处石碑。

《日下旧闻考》中记载: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前有《大报恩延寿寺记》碑亭,殿后有《金刚经》和《华严经》碑亭。在《万寿庆典图》中在钟鼓楼后有两个疑似碑亭的建筑。一般来说石碑是不拍火烧的,但在老照片中看不到石碑的痕迹。

如何解释这些疑点,网上看到有“颐和吴老”的考证,认为《金刚经》和《华严经》是刻在石经幢上的,所以没有碑亭。钟鼓楼后两个碑亭中一为《大报恩延寿寺记》碑,另一个为《万寿山清漪园记》碑。《日下旧闻考》说清漪园内有《万寿山昆明湖记》《大报恩延寿寺记》和《万寿山清漪园记》三块皆由乾隆御制的石碑。《万寿山昆明湖记》就是大家熟悉的在转轮藏的石碑。《大报恩延寿寺记》就是前面所说在大雄宝殿前,但没有说《万寿山清漪园记》在哪里。他认为就在该碑亭中。并从老照片中找到两个看似石碑的物体作为佐证。说碑亭大火可将石碑烧裂烧酥,天长日久后便断裂粉碎。所以在后来的照片中就看不到了。

下图是拍摄于1867年属于最早的大报恩延寿寺残迹照片。石经幢前的白色柱疑是东碑亭中的石碑。

485b09aatc2e0d062e382&690-1.jpg

 

下图拍摄时间不详,从八字蹬道扶手损坏情况看是比较晚,应该是在1870年代。图中的白色物体疑是西碑亭中的石碑。

IMG_5801-1.jpg

 

以上论断也只是一种猜测,《大报恩延寿寺记》写于1751年,是在清漪园建设初期。而《万寿山清漪园记》写于1764年,是清漪园峻工(1761年)以后。那么在建大报恩延寿寺时怎么能知道还有一块《万寿山清漪园记》碑需要预先给它建一碑亭呢?另外石经幢上也只能刻少量的经文片断,不可能将全部经文刻在上面。这些问题大概只有什么时候挖掘出石碑的残片才能有望澄清。

 

 

 

二、排云殿

在清漪园遭焚毁26年后,于1886年慈禧决定在遗址上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清漪园原是乾隆为母亲六十寿辰所建,皇太后篤信佛教,因此万寿山中轴线是以大报恩延寿寺为中心的一组宏大的宗教建筑群。慈禧修建颐和园是集朝政、庆典、居住、休闲为一体的园林 。将大报恩延寿寺改建为排云殿是为其寿辰庆典时接受众官员拜贺的朝宫,将两侧的原罗汉堂和福慈院寺庙建筑改建为清华轩和介寿堂两座居住的寝宫。只有山上的佛香阁和智慧海以及山腰东西两侧的转轮藏和宝云阁仍保留原来的宗教寺院。

排云殿位于原大雄宝殿的位置,原天王殿位置是排云门,原庭院中间牌坊的位置上建一道二宫门,将院落分为前后两进。原半山上的多宝殿改建为德辉殿。

现在的排云殿与光绪年间的格局基本一致。

排云殿.jpg

 

 

原天王殿庭院中残存的一对石经幢及石狮移至后山须弥灵境前广场。该对石狮其貌不扬,实际上是一对狻猊。

经幢及石狮移至后山须弥灵境前广场,拍摄时间不详,估计在1900年前后。

石经幢及石狮.jpg

 

如今的须弥灵境前广场

IMG_5923.JPG


19世纪末清政府已趋没落,财政拮据。在建颐和园时不少建筑规模缩小,材料也东拼西凑。门前广场原有三座呈品字形的牌楼,精减为仅南面一座---云辉玉宇牌楼。

不同时期的云辉玉宇牌楼

云辉牌楼.jpg

 

1940年代牌楼改建用混凝土立柱,去除支撑戗杆,也就是现在的格局。

IMG_5928.JPG

 

原大报恩延寿寺前有一对石狮,可能因破损而弃用,移来圆明园大宫门前的一对铜狮,威武雄壮,工艺精湛,堪称铜狮中的极品。

IMG_0772.JPG

 

原半山中的多宝殿改建为德辉殿,在《万寿庆典图》中多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德辉殿缩减为单檐歇山顶。

德辉殿大报恩延寿寺.jpg

 

门前广场上有十二块太湖石,东西各六块,形态各异,分列两行,世称排衙石,为下属衙署官员按级別列队等候之意。现导游说词称为十二生肖石,乃民间附会之说以吸引游客。现有资料包括颐和园志均称该石是建颐和园时从畅春园移来,据“颐和吴老”考证:在《万寿庆典图》及老照片中这些石头就已存在,应为清漪园遗物,从畅春园移来之说都是没有根据的以讹传讹。

《万寿庆典图》中已画有太湖石

IMG_5800.JPG

现有的太湖石与图中的完全对应

IMG_0777.JPG

从老照看太湖石早在1870年以前就已存在

IMG_5803.JPG

 

三、佛香阁

1、拆塔建阁之谜

万寿山的中轴线是清漪园(颐和园)的主体建筑群,而中轴线上最大最主要的建筑当是佛香阁,因此佛香阁也就成为清漪园(颐和园)的标志。乾隆在建大报恩延寿寺时仿杭州六和塔,要在该位置建一座九层高塔--延寿塔,但建到八层时突然下旨拆塔建阁。其中缘由众说纷纭,有说地基下沉无法承压,有说遭雷击坍塌,也有说风水不好。都是没有根据的猜测。乾隆自己也没说原因,只是在《新春游万寿山报恩延寿寺诸景即事杂咏》后注:“先是欲仿浙江六和塔式建塔为圣母皇太后祝厘,工作不臻而颓。因考《春明梦余录》历载京城西北隅不宜高建窣堵乃罢,更筑之议就其基改建佛楼....”这是一种模糊和推脱的说法,旁边玉泉山上的玉峰塔不也是高建窣堵吗?为何要拆塔建阁至今仍是一个谜。


2、清漪园时期的佛香阁

清漪园佛香阁于1760年建成,在万寿山上耸立了100年,是什么样式? 没有絵画,没有照片也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也是一个谜。不过从史料中的零星片语也能勾划出大摡的轮廓。1760年落成时在内务府档案中记有“万寿山八方阁成,做悬山佛像等工程....”当时阁尚未命名,以形称之谓八方阁,即阁有八面。另在《佛香阁佛像供器清册》中称供器分上中下三层,因此可知当时的佛香阁外形是八面三层,与现在的一致,而且当年重建颐和园时,能见证原佛香阁的还大有人在,因此史料说“按原样重新建造”应该是可信的。可以推断清漪园时期的佛香阁与现在的基本是一样的。

2017年有人在网上发布一张清漪园焚毁前的万寿山照片,据称是源自英国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一本中国相册,该相册有照片50多幅,有少量北京的照片,包括几张1860年比托拍的。这张万寿山照片没有说明拍摄时间和作者。照片中佛香阁外形与现今的佛香阁相去甚远,就此作者提出一些猜测和疑问。

清漪园佛香阁1.jpg

该帖发布后有几处转发但参与讨论的不多,也无后续报道。有人认为该照片是假的,但也没说出论据。也未见作者更多论述和解答。不过该照片确有很多疑点:智慧海南墙有五个劵洞,照片中只有四个,也没看到众香界牌坊等。

 

3、佛香阁匾额

在佛香阁正南顶檐下挂有巨大的九龙斗匾,上书“佛香阁”三个大字,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章。颐和园有不少标有慈禧御笔的匾额,实际上都是他人代笔。佛香阁匾实为李钟豫书写。李钟豫字毓如,官任户部(一说为兵部)郎中,精书画,善榜书。1902年佛香阁大修,慈禧有意更换匾额,经大学士那桐推荐,由李钟豫执笔,李不负重望,佛香阁三个大字写得平和敦厚,精气神具足,颇具佛家的意蕴。深得慈禧赏识。李钟豫也认为这是他最得意之作,专门刻了一枚“恭书颐和园佛香阁匾额”的闲章,钤于他的重要书画作品中。网上有文说李钟豫不谙世事,佛香阁匾额上明明有慈禧御笔的印章,他这枚闲章豈不存心拆老佛爺台吗?慈禧得知后,李钟豫便遭罢官被贬。其实慈禧题写牌匾由他人代笔,当时是世人皆知,已成惯例。因一枚闲章而被贬纯属猜测。查阅有关资料,多数记载李钟豫被貶是由于他酷爱戏曲,嗜艺如命,热衷编撰剧本,出入戏场而予公务不顾,且生性狂狷,不喜逢迎,为上司所不容,而被劾去职。李钟豫被贬后,生活拮据,靠卖字画和替人题写匾额为生,至今前门一带还留有几处他题写的匾额。

 

佛香阁匾额与李钟豫“恭书颐和园佛香阁匾额”的闲章

001k9vyqzy6Z6gxIbFU02&690.jpg

 

3、佛香阁中的佛像

据内务府陈设档记载,在清漪园时期,佛香阁一层供奉一尊镌胎千手大悲菩萨和一尊铜胎千手菩萨,二层有三尊铜胎佛像,三层是一尊旃檀佛像。1860年伴随佛香阁俱遭焚毁,化为灰烬。

1888年重建颐和园时,佛香阁一层供奉的是泥塑西天接引佛和两个弟子。下图是1900年法军士兵所拍。

485b09aatcec3a44051d2&690.jpg


民国期间佛香阁还是三尊佛像,但造形有些变化,供器也有所减少。

485b09aat7b13938dd9c9&690.jpg


文革时期佛香阁的佛像也难逃厄运

485b09aatcec3c5445d8a&690.jpg


佛香阁中的佛像自文革期间被摧毁后二十多年内,尽管佛香阁有过大的修缮,但殿堂内始终空空如也,也曾打算重塑一尊佛像,但用什么造形悬而未决。一直到1989年建国40周年前夕,得知北京鼓楼鸦儿胡同小学(原是明代万寿弥陀寺)内有一尊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千手观音铜像,文革期间被学校教工藏身于两间教室的夹墙中,躲过一劫。像高五米,重达万斤,其样式和体量好像就是为佛香阁量身订做的,真可谓珠联碧合。更难能可贵的是地道的明代文物。但将佛像运来安放时发现缺少佛像头顶上的“化佛”(双手高举捧在头上的小佛像)。有人想起在70年代曾从昆明湖中捞出一尊小佛像,一直放在库房中不妨一试,放上去后居然天衣无缝,如同原配。天下竟有如此巧事,暝暝中真有天意。

485b09aatcec3a665b2d8&690.jpg


佛像头上的“化佛”

485b09aatcec3d0db447c&69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