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孟頫《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墨迹本与拓本

(2013-03-23 10:34:00)
标签:

文化

分类: 宋元书法

 赵孟頫《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墨迹本与拓本

    《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原文为浙江灵隐禅寺大川禅师(普济)所书的塔铭。此作纵34.4厘米,横408.9厘米,系赵孟頫于杭州任上所书。有专家考证,此作书于大德十一年,即公元1307年,时年书家54岁。
    《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祖訚撰文,由赵孟頫书并篆额,但篆额已遗失。这一长篇大卷,达一各八百言,在赵氏传世墨迹中十分罕见,因而也极为珍贵。此卷墨迹健骨丰筋,体态修长,其流传有绪,后有众多名家题跋。在赵孟頫去世之前不久,书家虞集在卷后题跋中写道:〔集之生也晚,又最后来钱唐,弗获识前代丛林诸尊宿,为之嘅叹。及观子昂学士所书灵隐大川禅师塔铭,俨然东南法社流风余韵犹未泯也。欢喜无量,遂为之识其后云。〕
    此卷书写工致,融右军、北海笔意于一炉,丰润间蕴含劲拔,一字一珠,是赵中年后极为纯熟的代表作品。后有元人虞集、黄溍、郑元祐等跋,曾经王世贞、徐渭仁等收藏。

 

http://s6/middle/62976b1fx8c4c17c79745&690

http://s15/middle/62976b1fx8c4c1ace7b7e&690

http://s2/middle/62976b1fx746e02fc5b21&690

http://s8/middle/62976b1fx746e03270a77&690

http://s2/middle/62976b1fx8c4c22acd6c1&690

http://s3/middle/62976b1fx8c4c24a467b2&690

http://s13/middle/62976b1fx8c4c268e729c&690

http://s5/middle/62976b1fx8c4c26f93154&690

http://s12/middle/62976b1fx8c4c2773437b&690

http://s8/middle/62976b1fx8c4c27ed70c7&690

http://s7/middle/62976b1fx8c4c2876c896&690

http://s11/middle/62976b1fx8c4c28e19c3a&690

http://s14/middle/62976b1fx8c4c295ba0ed&690

http://s13/middle/62976b1fx8c4c29e4f6ec&690

http://s14/middle/62976b1fx8c4c2a5f073d&690

http://s13/middle/62976b1fx8c4c2aba8fac&690

http://s9/middle/62976b1fx8c4c2c8ff158&690

http://s2/middle/62976b1fx8c4c2d0a03c1&690

http://s6/middle/62976b1fx8c4c2dfe2cd5&690

http://s6/middle/62976b1fx8c4c2ea60b65&690

http://s13/middle/62976b1fx8c4c2f10c42c&690

http://s1/middle/62976b1fx8c4c2f9a29e0&690

http://s2/middle/62976b1fx8c4c30238381&690

http://s11/middle/62976b1fx8c4c309d82da&690

http://s5/middle/62976b1fx8c4c310857b4&690

http://s1/middle/62976b1fx8c4c317329c0&690

    赵孟頫《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墨迹本与拓本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赵体楷书的特点,概括有三: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