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干预策略

(2014-01-13 15:44:54)

摘 要告状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种表现,它的存在具有普遍性、重复性和频发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如何干预幼儿告状行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访谈法研究个案,从个案中分析幼儿告状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 告状 干预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因为自身或他人或教师所定的规则受到侵犯时向教师发起的言语行为,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它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一种互动,它的发起者是幼儿,它的存在具有普遍性、重复性和频发性的特点,有孩子的地方就存在告状行为,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但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而且也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幼儿的告状行为也并不完全是坏事,告状是幼儿亲社会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幼儿的告状行为对教育以及幼儿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这一点在下文中会有详细解释,教师应该在告状中抓住教育的契机,不要反感幼儿的告状,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师在对待幼儿告状行为上,有以下几种错误的处理态度:(1)态度粗暴(2)不理不睬(3)对调皮幼儿有偏见,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要予以重视,小告状也会隐藏着大的问题。已有研究者按幼儿的告状动机把告状行为分为:试探型求助型表现型检举型关爱型,本文着重阐述这几种类型的告状行为的干预策略,幼儿的告状行为有共性的地方也有个别性的地方,以往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的研究,大多是重视共性的地方,我的研究是多着重于幼儿的个别性方面,我相信在个别性中也能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二)、研究过程

1.个案的情况

依依,女,4岁,上大班时转到现在的幼儿园,之前在别的幼儿园读过中班,性格活泼开朗、胆大、好动。家里有四口人,爸爸、妈妈、和一个五个月大的妹妹,他们家开了一个美甲店,妈妈和爸爸要开店,还要照顾五个月大的妹妹,星期天她还要去学舞蹈,现在他们家又要开一个分店,所以爸爸妈妈陪她的时间很少,她有一个玩伴,就是她大姨家的表弟,她表弟浩浩和她一个班,他们俩的感情很好,但偶尔也会有矛盾,依依是一个语言发展很好的女孩子,她妈妈告诉我:依依十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学说话了,还有他们家开店,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所以依依的话特别多,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她的词汇量略微多一些,妈妈还说她很能干,她今年6岁,平时妈妈需要出去一会儿,妈妈走了,她就帮忙看店,通过我的了解,依依在学校爱告状,在家里同样也爱告状,她妈妈说每次依依来告状,她就会说:我一会就去、浩浩是弟弟,依依你要让一下弟弟,诸如此类敷衍她的话,如果你不去处理,她会一直烦着你。

2、告状的内容

对依依告状行为干预的第一步,我先对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发现告状的内容有:(1)、侵犯自身利益,在教室里,她特别容易和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比如:谁谁谁碰到她、打她和座位问题。其中最多的就是她要和她表弟坐在一起,座位问题引发的告状问题最多,原因是外婆告诉她在幼儿园要保护弟弟,(2)、侵犯他人利益,这里主要是侵犯她表弟的利益时,她会出现告状行为,比如:老师,谁谁谁打我弟弟了、谁谁谁抢我弟弟的玩具,谁谁谁碰我弟弟的被子了。(3)侵犯 班级老师所定的规则,室外活动时,她个子在我的班上算很高的,所以出去排队她都会站在后面,后面的孩子离我较远,就会走神,做一些小动作,这时她就会向我汇报后面的谁谁谁干了什么我不允许做的事情,比如:老师,小雨推人了,轩轩玩秋千了等等。

3、分析告状行为的原因

通过分析,我发现依依小朋友告状行为的原因是:(1)、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幼儿有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在家里得不到关注,就在学校寻求关注(2)、寻求老师的帮助,这种原因的告状行为是幼儿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求助于大人的告状,希望通过大人的干预,达到自己的目的,它是幼儿保护自我不受侵犯的有效手段,同时,幼儿也借此宣泄紧张和不满情绪,求得心理平衡,这种类型的告状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幼儿的心理健康(3)、通过告状来试探老师对别的小朋友违反或触犯规则时,老师的态度,做法,如果老师不闻不问,那么她也会违反或触犯规则,如果老师严格处理,那么她也不敢效仿。比如:在室外活动的时候,方依依会说老师,谁谁谁去玩滑滑梯了4)、为了表现自己,比如:在画画的时候,依依会说老师,某某用黑色的蜡笔画的小鸭丑死了,老师你看我的行不行啊?5)、为了明辨是非和说明情况,在我处理幼儿的矛盾时,她也会来帮忙,会告诉我事情的发展情况(6)、家庭方面的原因:孩子和父母缺少交流,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7)、环境太过拥挤(8)在室外活动时老师制定的规则不明确

4、搭班老师的处理方式

在我和搭班老师相处的三周里,我对她处理告状行为的方式进行了观察,我发现搭班老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还是很重视的,她对孩子关于规则的告状的处理方式是:把规则用严肃的语气强调一下,并指出幼儿违反规则的后果,以此来警示幼儿。对孩子关于自身受到侵犯的告状,她会严惩被告者,对一些毫无意义的告状则采取忽略的态度,有时由于老师心情的原因,老师可能无心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所以幼儿的告状行为反反复复,时好时坏,老师的处理方式只能起到短期的效果,没有连续性,从而不能彻底的解决幼儿告状行为。

5、典型案例分析

(1)在上午学习本领的时候,依依和班上最调皮的一个男孩子可可坐在了一起,搭班老师在上课,我在下面维持纪律,不一会儿,依依就跑过来告状,老师,可可打我,我知道她的心思,她就是想和她弟弟坐在一起,恰巧当时来了一个幼儿,我就去安排迟到幼儿的座位问题,就没有理她,然后我就观察到,那个调皮的孩子根本没有打她,只是摸了一下她的小椅子,这时她又过来告了相同的状,我就干预一下,我就对她说:他没有打你,只是摸摸你的小椅子,你回去坐好,我叫他不要碰你椅子,可是没过一分钟,她又过来告状,当时我就让被告者换了一个位置,换到一个离她很远的座位,这样一个上午都没有听到她的告状声音。

案例分析: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依依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小朋友,她不想和可可坐一起,她想和她弟弟坐一起,所以她就一直来告可可的状,想让我把可可调走,让她弟弟坐到她旁边,所以第一次干预的时候,我只是口头对可可提出要求不要碰依依的椅子,希望打消她想和弟弟坐一起的念头,可是不管用,她一共来告了三次状,内容都一样,如果我不处理,她会一直来告状,但是我又不能让她以为告状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我把可可调走,但没有让她弟弟坐到她旁边,她要和弟弟坐一起的原因是:她的外婆告诉她在幼儿园里,要保护弟弟,不能让别的孩子欺负他,这个信息是在一次课上,老师没有让她弟弟和她坐一起,她对我们说的,当时搭班老师就说不用你保护,没有小朋友会去欺负你弟弟的,大家都是好朋友。所以在这个案例的处理上,我也在淡化方依依的这种保护弟弟的想法。

(2)在一次绘画课上,依依拿着弟弟的画册走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弟弟画的难看死了,她用黑色和咖啡色的蜡笔画了这个汤圆(开始画时老师强调不能用这两种颜色),老师我用黄色画的。(浩浩的表情有点沮丧)我说:奥,浩浩的画笔颜色选错了,没关系我们重新选蜡笔画,依依你看看浩浩的汤圆画的还是很圆的,宝贝,你来教教姐姐怎么才能画出那么圆的汤圆,姐姐也教教弟弟,什么颜色的蜡笔画出的汤圆更好看,待会儿我来看看你们的画,直到画画结束,依依也没有再来告状。

案例分析:这是典型的自我表现型告状,通过贬低别人来表现自己,依依告状的目的是让我表扬她,夸她画的比弟弟的好,我认为她这样做的原因是:在家里,弟弟比较受宠,如果她和弟弟发生矛盾,家里人都会批评她又或是叫她让着弟弟,因为弟弟小,在家里,她所得到的关注绝对没有弟弟多,所以在学校她一方面听从外婆的话保护弟弟,另一方面又希望老师关注她多于她的弟弟,我的干预缓解了弟弟的沮丧情绪,又没有过多的给方依依误导,让幼儿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

6、我的干预策略

1)对于试探性询问性告状行为,老师要及时肯定幼儿正确的行为,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克制力,不仅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且要通过老师的引导或提示,逐渐帮助幼儿形成是非观念,掌握评判标准

2)对于检举型的告状行为,教师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幼儿的面批评另一个幼儿,以防告状幼儿为了得到老师表扬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对于表现型告状行为,教师应引导幼儿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找找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同伴们的榜样,不要让幼儿养成通过贬低别人来表现自己的特长的习惯

4)在处理求助型告状行为时,教师必须先了解求助的原因,如果是因纠纷产生的告状行为,比如:某个幼儿打人了,教师要对恃强凌弱的幼儿要加以严重批评,对被欺负者要给与安慰和保护,如果是幼儿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幼儿发出求助信号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帮幼儿解决,先给幼儿一些时间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给点提示给幼儿,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幼儿占主导地位完成任务,老师只起到辅助作用,老师不能包办

(5)在处理关爱型告状行为时,首先要肯定幼儿关心他人的正确想法,也说明幼儿开始关注他人的需求了,渐渐地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了,然后根据告状内容解决问题,在处理这方面的告状行为时,要注意让幼儿养成关爱所有人的习惯,不再是局限于与自己关系好的幼儿。

(三)、研究效果

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我发现依依告状行为的个性特点是:她一个人的告状从频率上来说是一般孩子的双倍,因为她也要帮她弟弟告状,在她的头脑里保护弟弟的思想很坚固,在很多事情上她都帮他弟弟包办了,特别是在告状方面,所以在干预策略上我会淡化她的这种思想,让弟弟自己去解决问题,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依依小朋友的告状次数已经有所减少,她的无意义告状出现的频率从一天4-5次减少到1-2次,有时候她能一整天也不告一次状,更令人高兴的是她现在不再强求要和弟弟坐一起了,这就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座位问题引起的告状行为,这些成果得感谢搭班老师和家长的配合,每次孩子离园,方依依的家长都会和老师交流孩子的在园表现,家长和老师就像朋友一样交谈,家长的配合和搭班老师的支持是取得效果的重要原因,在此非常感谢他们!

参考文献

[1]李静.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系,山东淄博255130)淄博师专学报Journal of Zibo Normal College

[2]田立华.浅谈对幼儿告状的认识和态度.(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实验幼儿园,河北石家庄 050061)【学前教育】

[3]左倚嘉.幼儿园告状行为的案例探析.(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安庆246000)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4]邢少颖1 贾宏燕2. 3-7岁儿童告状行为的初步研究.(11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21太原师范学院 教育系, 山西 太原 030012).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5]刘昕.浅议幼儿园中幼儿告状现象(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科教文汇2007.10 ( 下旬刊)

[6]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宁波市鄞州区姜山幼儿园, 浙江 宁波 315100.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7]谭旭 张新飞.小报告大问题.浙江黄岩中学

[8]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教系,云南 临沧 677000).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