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建建筑实务学习方法

(2013-05-03 10:14:20)
标签:

2013一建

建筑实务

学习方法

教育

考前
  如果你一直保持着学习状态(开始复习前3个月有持续性学习),工作不是很忙(复习期间能保持每天3-6小时看书做题),那是最佳。
  如果你前面一直不看书不学习,无陌生知识的学习过程,工作非常忙(复习期间总是加班,即便到了休息时间也只想睡觉、无力看书)或者家庭生活很繁忙(回到家要买菜做饭、伺候一家梳洗睡觉、坐下就有女儿爬上身要跟你玩),那就是最差。
  复习准备
  复习前最需要准备的事,是下载好好的课件。好的老师可以祝你迅速成功,差的老师只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多参考前辈的意见,去下载他们认为最好的老师的课件。
  强烈建议实务的考试书买正版,但实务习题集就可以不用了。
  临近考试,各种各样的课件不说,模拟题复习资料都多到爆,而且越往后人的心态越浮躁,如何从海底捞针捞到你最需要又最实际的那一根,就是一门很深的学位。有个同志说得好,“贵精不贵多”,实用的东西未必只有一份,但如果你每份都看,就相当于每份都没看。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尽早开始材料的识别工作。越往后越要避免什么都捞的心态,下载好的东西只是到了你电脑里,不是到你脑子里。
  至于习题资料,做一下历年习题是非常之必要的,适当的习题也是应该的,考前有时间的话,做1-2套模拟题也是不错的。
  复习过程
  除了实务以外的3门课,经过都是一样的,听课件、划书——历年习题做题——再听课件+模拟题——上考场
  实务课经过,听课件、划书——历年习题做题——再听课件+复习总结+适当习题——1-2套模拟题+复习总结回顾——上考场
  如果你虽然做好了复习计划,但是最终时间和我一样紧张,在法律和经济这两门,我对你的忠告就是,对你选好的老师100%信任,他说什么,你就学什么,其他的不要多想。即便考试考到了不知道的知识点,也不要紧。我们又不要满分,合格就行。
  项目管理
  这几年在建筑工程的实务考试中,管理总会起着一些作用,若隐若现又雾里看花,所以大家如果有时间的话,应该给与管理足够的重视。
  实务
  最头疼的实务课,也是这篇心得重点中的重点。
  很多过了3门的同学含泪挂了。我想这件事要分两头说,第一,过了3门的同学为了考实务,往往只看实务,使劲看,但是过了1年其实那3门的东西都忘的差不多了,所以这3门的得分点往往情况还不如一年考4门的。第二,过了3门的同学从心态上会不自觉的放松,感觉自己一级已经过了75%了,其实一级95%都是实务,剩下3门只有5%,大家都知道,卡通过率,都是卡实务。
  关于实务,我的经验有2点。
  第一,杂。为什么大家对实务感到很痛苦?因为实务没重点。没重点意味着没法突击,也没法压题。实务号称讲的好的老师有很多,听3个,3个人的重点可能85%都不一样,3个听完一本书50%以上被划好了。建筑实务471页,划了230页,看看就晕。有些同学说,自己照着背了9遍了,脑子里什么都没有,做题完全没思路。更悲剧的是,上了考场,发现还是有大题不会,两眼一黑,眼泪掉下来了。但是我想说,即便如此,大家还是要去听。老师划的重点,比你自己以为的重点,概率总是高一些。有老师陪着你学的内容,总比你自己对着书印象深。所有老师都划到的重点,那就是重中之重。
  第二,专。有两句话很有道理,1、“全是重点,那就等于没有重点。”2、“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我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所有老师提到的,我又觉得很有可能考的知识点,整理成一本默写小册子,然后做成填空的形式,把知识点关键词挖掉,每天上下班坐地铁的时候进行默写,直到考试。这样就用有限的脑容量,记住了关键词,又覆盖了知识点。
  考试过程
  身心俱疲的考试,但是没考完实务之前,其他科目即使考的不好,也不要气馁,反而要吸取教训,抓紧复习。
  考试的时候,已经像马拉松跑到最后,快没气了,又不能真放弃。
  考试准备一定要充足。各种文具要准备好,最好有考试专用的扁头铅笔,尤其不能忘记计算器,不然经济很痛苦,今年实务里也有大的计算题;考前最好去考场附近考察下环境,有些考场食堂不提供午餐,外出就餐找餐馆很浪费时间,又不利于休息和复习。如果真的离家很远,不如住在附近的宾馆里,你一年的时间和精神上的痛苦肯定不止***房价。
  在去考试之前,要对考间休息的时间有一个复习计划。资料不怕多,都带去,万一你临时想起什么,资料又找不到,那会非常影响心情。
  结语
  啰啰嗦嗦的说了这么多,也算是对我一级考试的一种纪念。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祝大家今年好运!转自学派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