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鉴赏的三个层次

(2015-11-18 10:20:10)
标签:

教育

情感

文化

娱乐

育儿

【古诗鉴赏】

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衬垫。

 2.前人说这首诗的第三句“走处仍留,急语须缓,可悟用笔之妙”,试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第三句是典型的映衬和铺垫。作者用两岸猿啼之悲映衬自己心中的豪迈之情,表达蔑视三峡艰险的气概,同时丰富了江行的景物;另外,用猿声铺垫,靠它来缓和语势,在快速船行中插入猿啼不止,使全诗不单调,有起伏,委婉有致,不再直泻无余。比直写“乘奔御风不为疾”“比坐飞机还要快”要含蓄有味多了,诗文就是这样写的——同一个意思,不要说穿;同一种感受,借物以传。

 

诗词鉴赏的三个层次

 

  中国诗词鉴赏有三个层次——细读、欣赏、言赏。

  诗词都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来创作的,因而,诗词鉴赏首先要从字词句章入手,准确地理解它们在诗词中的意义和作用;第二个层次就要欣赏了,即从诗词中出现的意象出发,借助修辞格或修辞手法,分析意象的组合关系及其所寄托的意义;尽管是分析意义,但是我们鉴赏的目的仍然没有达到,于是要进入第三个层次,言赏。言赏,就是要纵观作品的整体,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文化意蕴。

    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这言、象、意,就是诗词鉴赏细读、欣赏、言赏三个层次的出发点,它们构成了三组关系:言与象的关系;象与意的关系;言、象与意的关系,犹如“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也就是说,在细读的层次,言是象的载体;在欣赏的层次,象是意的载体;而在言赏的层次,意的载体则成为言与象。

    经历这三个层次,诗词才鉴赏的透。

 

诗词鉴赏的三个层次学习感悟

根埋于地下,不展露而不知;情藏于胸中,不行言而不通。

 《文心雕龙》知音第四十八

【原文】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泽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注释】
置辞:安排运用文辞。术:方法。③“志在山水二句:伯牙弹琴,一时志在泰山,一时志在流水。钟子期一听琴音就知道。达:通晓。⑤“宋玉句:见于宋玉《对楚王问》。其事浮浅:下有字。

           文章的情思,先要标置六看

第一看文体的安排是否合适,

第二看文辞布置的情况如何,

第三看在文学的继承发展方面做得怎样,

第四看奇与正的表现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

第五看运用事类合不合适,

第六看作品的音律怎样。

       言;象;意;三者关系:言与象,象与意,意与象言

有情思再发为言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了解情思,沿着水波去探讨作者思想感情的源头,即使很幽深也必定能使它显露出来。

只有具备深刻的认识能力,看到作品奥妙的地方,那内心就必然欢快愉悦,

所以心的观察情理,好比眼睛看见物体的形状一样,眼光明了那物体的形状就没有不能区分的,心思灵敏那情理没有不了解的。

古人:内心爱好深沉渊博奇绝华丽的辞赋。

 

请以高中教材中的一篇古典诗词为例,从三个层次予以鉴赏:

陈建森教授在视频里总结出诗词鉴赏的三个层次:细读、欣赏、言赏,即从言、像、意入手进行鉴赏。陈教授告诉我们,诗词鉴赏首先要从字词句章入手,了解其意义和作用;其次要从意向出发,分析意向所寄托的意义;第三,纵观诗词的整体,把握诗词的文化底蕴。在此,我就以《蜀道难》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试分析诗词鉴赏的三个层次。

李白作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曾以高昂饱满的情绪,奇突跳跃的构思,洒脱自由的笔法,写下了大量的诗作来歌唱自己的心声,《蜀道难》即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写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元天宝年间。当时诗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政治抱负如梦一样虚无缥缈,并非像自己所设想的那样为帝王师忧黎元安社稷,于是,他在诗中借蜀道的艰险难走,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诗人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将蜀道的高峻险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这首诗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显得汪洋恣肆,变化多端。因此,唐时的殷璠曾在《河岳英灵集》中如此评价: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因此这首诗在言、像、意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一,细读,从这首诗的字词章句入手进行鉴赏。

这首诗采用乐府旧题,伸缩自如,长短不拘,它不仅满足了李白飘逸浪漫的情思,也方便了他复杂感情的抒发,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1、 想象奇异的夸张

李白很多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不是照相似的复制,而是融入诗人的生命感悟和审美体验,根据自己情感抒发的需要,把笔下的事物加以放大,进行艺术性的凸显。本诗中就有多处这样的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以极度的夸张,不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而且诗中反复吟咏,成了全诗的线索,贯穿诗歌始终。又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呯崖转石万壑雷等句,诗人也是用极度的夸张,极力突显蜀道的高峻险要,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 

2、舒卷自如的句式

李白在这首诗中,对古体诗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散文化句式的大量运用,可谓是其显著的特点。全诗以七言为主,夹杂了三言到十言不等的句子,既体现出整齐匀称之美,又有错落的变化之美。这种用法在他的七言歌行中尤其突出,《行路难》、《将进酒》中都有体现。

3、变化多端的韵脚

古诗,不管是律诗、绝句或是歌行,都有较为严格的韵律要求。李白对古体诗进行改造之后,形成了独特的歌行体,长短不一,句式不齐,用韵也时常变化,一改过去的一韵到底,形成了中间换韵的写法,表现出卓然不群得特点。《蜀道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诗一开始押”“韵,爽脆遒劲,写出了蜀道的艰难。后改押”“韵和”“韵,宽宏响亮,以此表达自己仕途不平,失意落寞的悲愤。

二,欣赏,,从这首诗的意象入手进行鉴赏,分析它所寄托的意义。

《蜀道难》写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元天宝年间,为了充分表现诗人当时的复杂心情,诗歌意象奇异 ,非同凡响。

作品一开篇便以噫吁嚱三个原本独立的叹词连缀一体,势如惊雷,劈空而来,突出了蜀道的高峻险阻,奠定了全诗雄浑豪放的基调。接着诗人以散文化的句式反复咏叹,叹蜀道的高险难行,蜀地的环境险恶。一曲终了,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并把对入蜀者的关切,期望早日归来的思想融入其中,也以此来表达自己在仕途中的不顺。

即使在吟咏蜀道高险雄伟的过程中,着笔点也大不相同,那延绵四万八千岁的蜀国历史,那地崩山摧的开路传说,从不通人烟的鸟道,到钩联秦蜀的天梯石栈,都纵横于诗人笔下,为古老蜀道染上了神奇浪漫的色彩。而在描述蜀道的草木、鸟兽以及剑门关的峥嵘”“崔嵬,诗人又大量运用现实主义的笔墨,那里的山峰孤傲兀立,河川雄奇秀丽,云彩飘忽不定,甚至还言其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把自然景观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担忧蜀道易守难攻,警惕藩镇凭借地势忤道朝廷,犯上作乱,从社会意义上进一步深化了作品内容。诗人用如椽巨笔点染山川,融汇古今,将豪放飘逸的个性汇入蜀道特征鲜明的景观,于蜀道山水中寄寓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诉求。

三:言赏,从这首诗的整体风格入手进行鉴赏,把握它的文化底蕴。

唐朝社会可以说是以安史之乱作为转折点的。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巅峰。当时的国人,特别是士人,个个怀揣蓬勃向上的理想,或立志建功于朝廷,或决心报国于疆场。总之,都想为大唐江山干出一番事业,作出一份贡献。李白也不例外,他在这股盛唐之风的吹拂下,早就胸怀大志,充满抱负,用豪放飘逸的风格、挥洒自如的笔法作诗,吟咏自己的心志。但社会并没有垂青这个才子,还让他处处碰壁,常常失意,尝尽了人间酸楚。美好的愿望和残酷的现实在激烈碰撞之后,他的诗在激荡澎湃之余,也泛起了消沉抑郁的涟漪。

《蜀道难》中,诗人极力渲染蜀道高险难行,诗思豪壮雄奇,但其中的低沉思绪也显而易见。诗人面对黄鹤尚不得过,猿猱愁攀援的蜀道,只好以手抚膺坐长叹,他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没了,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锐气也没了,面对荆棘丛生的仕途,他是那么无奈,也是那么无助,他只能反省自己,诘问自己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回去吧,回去吧,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不如辞京还山,去寻找自己别样的人生,随杜甫、高适等人游历梁宋、东鲁。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怀仙歌》)何其舒坦、自由。 这种豪放后的低沉,在其他诗中也常有流露。如: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其一)

倏烁晦暝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梁甫吟》)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综上所述,李白在《蜀道难》中大胆创新,独辟蹊径,在情感的抒发,诗歌的构思,风格的体现,韵律的使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奇异之处,为中国诗歌留下了一道永不消逝的风景,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也。

 

 

诗词鉴赏的三个阶段

 

对古代诗词的鉴赏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

一、感知、感触

感知、感触,就是读诗、读懂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古典诗词知识积淀

1.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咏怀诗、咏史诗等。而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3.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

即诗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4.强化格律意识

古代诗歌,多数讲究格律,所以必须强化格律意识,对诗词的平仄、对仗、韵脚、词牌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5.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2)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6.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

古代诗词的分类

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二、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2.重温过去的高考题,模仿借鉴正项中的表述

过去的高考题都是选错项的,至少有三个正项,材料很多。

3.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古诗今译的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