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新解 徐焕炯

(2018-02-07 12:33:25)
标签:

高中语文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新解

     徐焕炯

对于《滕王阁序》一文中“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这几句该如何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苏教版必修四教学参考书是这样翻译的:“层层的楼台耸立在青翠的山峰上,仿佛要直冲云霄。凌空的飞檐闪耀着红色的光辉,往下看仿佛看不见地。”[注①]近读《语文学习》2011年第9期袁菜明老师《“层台耸翠,上出重霄”该怎么理解》一文,袁老师译作:“一层层翠绿色的楼台高高耸起,直上九霄云外;红色的阁道仿佛凌空飞翔,下临无底的深渊”仍值得商榷。对于袁文“滕王阁应该是临江而筑。笔者又特意翻看了滕王阁的图片,证实滕王阁不是建在山上,而是一面临江,另外三面对着平原,远处才是连绵不断的山。”[注②]袁老师认为教参把“耸翠”译作“耸立在青翠的山峰上”不合事实、不够准确,对此我十分赞同。“滕王高阁临江渚”,可见滕王阁是临江而建的;通过观看照片和考察实地,知道滕王阁确实不是建筑在山峰上。至于袁老师的译,本人以为,雅则雅矣,然于“达”有亏,尚不够准确,值得商榷。本人据文、据理、如情、如实地把自己的理解作如下陈述,并自诩曰“新解”,以就教于方家。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在文中紧跟在“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之后,描写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色。从语法上分析,“层台耸翠”应为“层(定)+台(主)+耸(谓中)+翠(宾)”,属主谓宾结构,袁老师把宾语“翠”移到前面作主语“台”的定语虽符合事实,但不合语法,更何况“耸翠”在文言文中是个相对固定的词语。“翠”,查看《汉语大词典》,“翠”字的义项“③青绿色。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扬翠叶,扤紫茎,发红华,垂朱荣。’唐王勃《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注③]“翠”字当解释为“青绿色”,这里运用借代手法;“耸翠”,《汉语大词典》:“【耸翠】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北魏袁翻《思归赋》‘北朓羊肠诘屈,南望龙门嵯峨;叠千重以耸翠,横万里而扬波。’[注④](北朓蜿蜒曲折的羊肠坡道,南望巍峨雄壮的龙门大关;层层叠叠地耸腾着千重翠浪,横横绵绵翻扬着万里波涛)”“耸翠”通常是用来描写山、山峰、树木类的,本人搜索唐文与唐以前文、全唐诗,除“层台耸翠” 外又找到了十多个“耸翠”,都是用来描写山、山峰、树木的。我看到翁德森教授把“耸翠”译作“高耸着翠绿色的琉璃瓦屋顶”[注⑤],认为这虽然符合事实,但是太实又少文采,气势上也难与“上出重霄”相侔,因此也不为上选。不如把“耸翠” 译作“像高耸着青翠的山峰”,理解为比喻,不仅气势与“上出重霄”相当,也增加了文彩,而且更能显示出滕王阁的雄伟壮丽。“层台耸翠,上出重霄” 运用了比喻、借代、夸饰等手法,把滕王阁景象的高耸壮丽、气势的非凡描绘得文采飞扬,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翻译:“(只见那,)层层叠叠的楼台好像高耸着青翠的山峰,向上直插云霄。”

要准确理解“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首先得搞清楚这句话的描写视角和立足点。据骈文对仗的常识,上句“上出”是仰望,这句“下临”是俯视,对这两句,吴调公讲析说:“同写阁的高耸,既就其‘上出’而仰视,又就其‘下临’而俯视。”(《大学语文选讲》第15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那么哪里是俯视的立足点呢?因为“层台”两联对句脱胎于王屮(chè)《头陀寺碑文》“层轩延袤,上出云霓;飞阁逶迤,下临无地”(层层楼廊连绵伸展,高者穿破天上云霓;高阁凌空弯曲无际,俯瞰地表茫茫一片”),“下临无地”描写“层轩”“高阁”之高峻。通常人们认为“飞阁翔丹,下临无地”的“下临无地”写阁高是立足阁上俯视,如王力先生说“下临无地,因为阁是架空的,又高,所以人们觉得好像看不见地”[注⑥]陈宇光选注《唐文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月第1版,第11页注[6])也说:“无地:从阁上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极言其高。”郭锡良教授也认为“飞阁是架空的,在阁上觉得下面好像没有地”[注⑦],再如谭家健说“‘下临无地’:因阁高,向下似看不到地”[注⑧]。说这两句写滕王阁高耸没有错。“上出”仰观, “下临”俯视,立足点一句在阁下,一句在阁上。那么站在滕王阁上怎么还会产生“下临无地”的感觉呢?是单单因为阁高吗?这是由滕王阁临江而建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飞阁翔丹”,是“下临于江上无地之处”, 阴法曹主编《古文观止详注》注说:“下临无地,因为滕王阁建立在江边上,所以登阁下望江面,不见陆地。”[注⑨向下面对赣江江面,见秋水映阁影长天,用倒影来描写滕王阁的雄伟壮丽,有点“背面敷粉” 的味道。因此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描写的是滕王阁映在江面的倒影及感受。对此前人早有发现,如选编《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就注为:“阁之映水,飞舞莫定,影若流丹,下临于江上无地之处。”(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下册卷之七第403页,中华书局据映雪堂藏版影印,1963年版)可谓深知为文三味,理解到位。又如《考证古文观止》注云“33 飞阁,高阁如架空建筑者,言阁影倒映于水,其丹色如流于水中” [注,更有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宫闺文选》[注 ],洪本健、方笑一、戴从喜和李强的《解题汇评〈古文观止〉》[注 ],安平秋点校的《古文观止》[ ],他们对“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评注也都沿用了吴楚材、吴调侯的说法。谢冰莹等注译的《新译古文观止》对这句也译作“滕王阁的倒影,映在水中,飞舞不定,它的红色就好像在水中流动一样,站在阁上向下看,下面好像是悬空的。”(谢冰莹等注译的《新译古文观止》第394页,三民书局印行)陈宇光选注《唐文选注》也注解说:“流丹:指红色彩漆鲜艳欲滴,一说是红色梁柱倒映在水中如红波流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月第1版,第11页注[6])关永礼主编的《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社,19906月第1版,第444页),阎万钧先生鉴赏道,“楼阁凌驾在水面之上,映出红光在水中荡漾”,也属正确。最近又看到朱一清主编的《古文观止鉴赏集评》[注 ]也注云:“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状如飞翔的滕王阁,倒映水中(阁在赣江边上),荡漾着红光(阁里红色装饰),像是下边空不着地。”(朱一清主编的《古文观止鉴赏集评》第三卷第77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其看法也类此。“飞阁翔丹”还有个版本是“飞阁流丹”,我认为这两词在这里意义相同,但“翔”比“流”好,其妙用有如 “鱼翔浅低”的“翔”字。可见这样写江面倒影既能显阁之高,也能绘阁之丽,自然还能产生下临无地”之感觉。

至此,我们认定“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这两句是立足滕王阁上描写俯视所见所感应该是共识了。然而那些把“飞阁翔丹,下临无地”翻译作“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凌空的阁道上闪动着艳丽的朱红油彩,(从那里)向下看看不见大地”类,其“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凌空的阁道上闪动着艳丽的朱红油彩”都把它作为仰视来翻译,显然都是因为没有搞清楚“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两句描写的视角是俯视,而不是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搞清楚视角就不致于误译了。因此阴法曹主编《古文观止详注》[注 和阴法曹主编《古文观止译注》[注 都译作“凌空的楼阁,红光在水中荡漾,从上面看不到地面”,是有道理的。

搞清楚了描写的视角和立足点,我们再从词语角度去解读 “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飞阁”有“凌空架起的阁道”和“高阁”两种意思,据考证,唐朝李元婴始建滕王阁时,并没有如现在这样建造有 压江挹翠两个辅阁,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侍郎范坦重建滕王阁时始在主阁的南北增建“压江”、“挹翠”,因此王勃写《滕王阁序》时也还没有“凌空架起的阁道”了,因此我们取“高阁”义,解作“凌空欲飞的高阁”,如郭锡良教授对此也注曰“飞阁:形容阁高,凌空欲飞”[注 查看《汉语大词典》,“丹”字的义项“②红色”[注 ],义项“⑧形容色彩绚丽”[注 ],“【丹霄】①谓绚丽的天空”[注 ]。据苏教版必修四扉页上插图来看,凌空的阁道是红颜色的,而滕王阁的楼台的颜色是翠绿色的,因此倒映在江面上一定也不仅仅是红色了,其实“‘层台耸翠’与‘飞阁翔丹’为互文”[注 ],因此这里的“丹”理解为“形容色彩绚丽”更符合事实,也用了借代的手法,借代色彩绚丽的阁影。

前面已讲到“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实“阁之映水,飞舞莫定,影若流丹,下临于江上无地之处。”朱一清主编《〈古文观止〉赏析集评Ⅲ》[注 ]《滕王阁序》注“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新解 徐焕炯 也写道:“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状如飞翔的滕王阁,倒映水中(阁在赣江边上),荡漾着红光(阁用红色装饰),像是下边空不着地。句谓滕王阁依山傍水,气象万千。”再据骈体文省略、跳脱及互文之常识,并且联系“下临于江上无地之处”之认识,“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就可以翻译作:“凌空欲高阁(倒映在江面上),荡漾着绚丽多彩的倩影,向下看不见地面。”这是动态描写,传神地描摹出滕王阁倒映在江面上绚丽多彩的景象和独特感受。

滕王阁临江而建,王勃用“下临无地”这普普通通的四个字,传神地描摹出面对滕王阁秋水映长天阁影而产生的独特的奇妙感觉,而袁老师把“下临无地”翻译作“下临无底的深渊”,不仅会给人带来些许恐惧之感,也毫无美感可言,更未能译出文中那彼时彼地的独特感受,当然也就不够准确了。

品读《滕王阁序》的精妙文句,吾侪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忍不住欲浮一大白邀千古王子安共饮耳。你看那:“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对仗工整、辞采华美,“层台”“飞阁”形象生动,一“上”一“下”仰望俯视,一“耸”一“翔”动静结合,以“丹”对“翠”色彩绚丽,“上出重霄”对“下临无地” 意象壮阔、气势非凡,描写出站在滕王阁前所见的景色及其独特感受,虽然只有短短16个字,但是,上有层台碧瓦如青山攒刺云霄,下有凌空欲飞的高阁倒影绚丽多彩,视角俯仰变化,上下浑成、相映成趣,境界博大、辞采富赡,把滕王阁的雄伟壮丽、气势非凡、色彩绚丽都形象生动地描摹了出来,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就艺术角度来说,这两句完全可以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媲美。基于以上分析,我把“层台”两句翻译为“(只见那,)层层叠叠的楼台好像高耸着青翠的山峰,向上直插云霄;凌空欲高阁(倒映在江面上),荡漾着绚丽多彩的倩影,向下看不见地面”,聪明的你以为如何?

 

注释:

[注①]《教学参考书语文必修四》,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3版,第118页。

[注②]《语文学习》2011年第9期第40页。

[注③][注④]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依次为第9册第658页、第8册第701页。

[注⑤]翁德森、贾平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精读讲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社,1989年5月第1版,第541页。

[注⑥]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63年6月第1版,第1115页。

[注⑦]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第1版,下册第783页。

[注⑧]谭家健《历代骈文名篇注析》,黄山书社出版,1985年11月第1版,第227页。

[注⑨]阴法曹主编《古文观止详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567页。

[注⑩]姚稚翔译注《考证古文观止》(三),上海春明书店,第25页。

[注 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宫闺文选》,第146页。

[注 ]洪本健、方笑一、戴从喜和李强的《解题汇评〈古文观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00页。

[注 安平秋点校的《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87年1月出版。

[注 ]朱一清主编的《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三卷第71页。

[注 ]阴法曹主编《古文观止详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572页。

[注 ]阴法曹主编《古文观止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460页。

[注 ]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第1100页。

[注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第一版,依次为第1册第678页、第679页、第690页。

[注 ]卞孝萱、黄清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隋唐五代宋金元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社,1999年8月第1版,第211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