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沧州常氏源流(《沧州谱牒序跋集》之常姓)

(2023-01-02 12:01:16)

沧州常氏源流

河北沧州常氏回族:于永乐二年(1402年)由安徽怀远常家坟,六世祖有德公携三子逃出,由金陵二朗岗随迁民迁入此地(另说:逃至山西洪洞县又随迁民至此)。为避祸端有德公把长子改为回姓,在沧州西回憷村(现隶属沧县)定居、立世。次子改翟姓,在沧州东翟楚村(现隶属海兴县)定居、立世。三子遇旬公,未改姓名定居沧州东南王帽圈村(现隶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定居、立世。

并留下二十句箴言:

初善万,弟兄三,不得已,奔天边,泪别时,定暗言

回兄长,翟为善,常姓人,是老三,要牢记,勿外传

等时机,盼回还,团圆时,谢苍天(感恩)

谁要闷,必须问,常翟回,一家人。

现在常姓、回姓仍保留原信仰,是回族。翟姓已改教,现是汉族。

(摘自网络)

常翟回 姓氏简介

始祖讳有德公,为人忠厚老实,直理不阿,能识破仕途的险诈,不为名利所贿,不参与政事,一直固贫而守业于家。明朝常遇春、徐达等五十一家文武大臣,因保惠帝朱允文(朱元璋长孙),抗击燕帝朱棣,失败后,均被难造祸,并殃及九族。所有常姓皆遭此难,为避难活命四处逃匿。我始祖有德公一家不得已也逃往他乡。其三个儿子,长子常之初(遇璞),次子常之善(遇瑞),三子常之万(遇珣)率其家小被迫离乡背景,随父逶迤北上。为了顺利通过关卡,满混官府不再遭诛,遂改常姓分别为回(长)、翟(次、)常(三),并将每人名字中间“遇”字改为“玉”字,是已成为:回玉璞、翟玉瑞、常玉珣,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山西暂居。

建文五年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篡位登基,改年号为永乐,并下诏移民以填补因扫北战荒所形成地广人稀,至于无人直隶,初昌黎稍住,又南下来到盐山城东北三十五里处定居立村为翟褚村(现为海兴县翟褚村)。时间不长,兄弟三人商定有次份之善(玉瑞)祖翟姓留下定居。长份之初(玉璞)祖回姓。过沧州渡运河来到河间府青邑城南落居回庄科(现为沧县回褚村)。三份之万(玉珣)常姓落居盐山城西南常王帽架里(现为孟村县王帽圈)。

明成化四年(公元1474年)常氏一族人,自常王帽圈迁居盐山城东四十里处立村。因该村坐落大尤村南面,又因该村新立较小取名小尤村(现为海兴县小尤村)。

古人有诗句为证:初善万,弟兄三,不得已,奔天边,泪别时定暗言。回兄长,翟是善,常姓人是老三,要牢记勿外传,等时机望回还,团圆时谢苍天(主的恩典)谁要问,我来答,常、翟、回 是一家。

(摘自网络)

常姓:相传撒马尔罕人,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沧州常姓回族为明初开国元勋常遇春后裔。常遇春,原籍安徽亳州怀远,元末奉命北上伐元,曾屯兵太平乡安都里,即今孟村自治县王帽圈村。明洪武二年(1369)七月,病逝柳河川(今赤城县龙关以西);永乐二年(1404)其族奉诏由北直隶永平府迁至今孟村境内,立庄赵常帽圈(今王帽圈村)。据刘氏家谱载,世祖刘承遵之夫人,即常遇春长子常茂之女。

(摘自吴丕清《沧州回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