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牛进庄刘氏族谱(始祖天锡)(《沧州谱牒序跋集》之刘姓)
(2022-12-29 17:46:02)沧州牛进庄刘氏族谱(11则)
1、刘氏族谱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有史而后历代之治忽明,家有谱而后累叶之昭穆序。故古人法五宗九两之义立为宗谱,所以合离萃涣而联一本之情者也。今夫一姓之中,一族之内,似续繁衍,蛰蛰绳绳,少者十余人,多者百余人,又多者千余人,然其始不过一人耳。以一人之身分之,而为子为孙,又分之而为曾孙、元孙、云孙、耳孙,为不能知之子孙其为数,虽至不一,然既由一人而分,则此蛰蛰绳绳之众皆吾属毛离里者也。数十百千之徒,皆吾痛痒相关者也。使无谱以联属于其间,则骨肉秦越,有莫辩为谁何者矣。善乎!老泉之言曰:无至于忽忘焉。斯可矣。呜呼,今之不至于忽忘者几人哉!五垒刘子蘅叔为余己酉顺天分闱所得士,自少雄奇,磊落不可一世,尝卓然思有所建竖,而年逾强仕,浮沉公车,遂幡然学道,肆力于古圣贤之书。自朝夕板舆轻轩,娱侍太夫人外,暇则与其家之子弟诵法前民,莳花艺菊,绝不问户外事。余尝题庭联赠之,有“满架诗书小邹鲁,一家和乐古唐虞”之句。今年春,刘子读礼家居,寓所作宗谱示余,都门而丐为之序。余受而读之,见其叙统系之源流,述累代之履历,语简而赅,事实可征。举十一世之人,无不历历如在目前。虽由此而千百万世,无不可晓然于此十余人、百余人、千余人之为一人者,又何至倒行逆施,举骨肉而秦越之也哉。刘子可谓不至忽忘者矣。吾知此谱一出,刘氏之族人人皆怀尊祖敬宗之心,同笃敦本睦族之道,则此数行卷帙,虽为豢龙之董狐,而其功实不在太史兰台记传表志下,读者当视为有功世教文字,勿仅作一家谱箓观也。是为序
大清乾隆二年丁巳孟夏
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詹事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记录三次、前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翰林院检讨、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庶吉士、仁和通家侍生
赵大鲸 拜撰于都门之玉照堂
注:
属毛离里:比喻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密切。
板舆 1.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多为老人乘坐。 2.晋潘岳《闲居赋》:太夫人乃御板舆,升轻轩,远览王畿,近周家园。后因以代指官吏在任迎养父母之词。
轻轩1.古代田猎之车。因其轻便,故称。 2.指妇女乘坐的小车。
豢龙huàn lóng1、养龙。2、古代名马。
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周太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2、刘氏族谱序
昔眉山苏明允既作《族谱引》,复为亭记,以昭其宗人,与之定凶吉讣告之礼,孤贫字恤之谊,而又举凉德可戒者,痛加规警。一篇之中丁宁往复,无非冀发其孝弟之心,俾之交勉于圣贤之路。迄今读其词,敦睦表率之意溢于言表,未尝不叹前哲之用心如此其至也。降至后世,俗尚浇薄,不惟敦睦表率者鲜其人,即宗谱亦缺焉不修。由是昭穆之序不明,而亲亲一本之爱亦因之日浅。平居无往来之雅,急难乏赠恤之情。觏之座隅,豪贵者踞席而不前;遇诸途中,骄肆者乘骑而莫下。其甚者,竟蚊睫之微隙,寻蜗角以蛮触,苛刻削剥,日鳃鳃焉以途人视族人。而为之族者,亦遂无不以途人自处,而群然相忘于其始之为一人。呜呼!此皆宗谱不立之过也。
余刘宗系出金陵,明成祖时北迁沧州之刘信村,后复由乡入城,经今三百余年,族众浩繁,缘宗谱未立,遂有觌面不识者。先大人恻然伤之,尝手出一纸,同先慈示不孝连芳曰:“此余族望山公所授未成谱略也,女小子其修之。”余时再拜受命,思欲增辑以成先志。而世故纠缠,尘封箧笥,流光荏苒,不惟先大人宰木久拱,即先慈之墓草亦宿矣。苫块之余,静念头颅老大,倘惟是迁延更待,则椿庭未竟之业,不几永委草莽乎?因近族之耆宿相与咨访,考订补辑成书,为图以叙其统系,为谱以志其生卒。虽世远人湮,间多阙略,而昭穆之序既明。则一展卷间而十一世之官阀、讳字、生年、卒葬亦大略可考矣。虽不敢跻美明允,自诩敦睦表率之功,然有此一编亦可见先大人于九京矣。倘为吾族者能不以途人视族人,而群然生其孝弟之心,以自奋于圣贤之路,则即以此谱为之嗃矢可也,岂非吾之所厚望也哉。
大清乾隆二年丁巳孟夏八世孙棘人 连芳 薰沭拜题
注释:
棘人:后人居父母丧时,自称“棘人”。
3、刘氏重修族谱序
木有本,由本而枝,而枝复生枝,以至繁衍不可悉数矣。水有源,由源而派,而派复分派,以至细流不可纪极矣。莫为之前,何以垂统而昭示来兹?莫为之后,何以赞绪而光大先业。是以国有史,而史赖后之修明;家有谱,而谱需后之承纂。作述相资,彰彰也。余丁丑岁莅兹渤海,爰咨风土人情,先以得人为兢兢。尔时闻孝友娴睦,咸推峻峰刘君贤。于饮射读法等公事,众绅士相接之,时见刘君貌整而暇,语简而该,迥异寻常,信人言为不诬,心甚敬之,即举刘君孝友娴睦为众劝,而众亦莫不欣服。余旋以公事归部候补,得与刘君畅言之,以罄胸中之蕴。其经济学术,不可得之三代以下,而事必归源,语必寻本,知他时之仁民爱物者,盖有自也。一日刘君愀然告余曰:余家有谱,修之于蘅叔伯祖。蘅叔伯祖曾泣示余曰:昔尔曾祖文言公以吾族望山公未成谱略示余,知吾族系出金陵,自明成祖时北迁于沧,讳山公以前宗谱既失无可考,其谱略一纸粗记名号,子将咨葺,而庋藏不谨,尘渍蠹蛀,又并讳字而失之者四人焉,可恨也。今增辑成帙,后子孙非十年一续,则又失之矣。吾于姪孙有厚焉,其勉之。余闻之,相对以泣,遂黙志之。此谱余蘅叔伯祖修之乾隆丁巳年,迄今己卯岁已历二十三年矣,岂第十年未续哉?予愧而并滋惧焉。急为之重修补,丁巳年以后刷印成编。父台先生为予言,弁其端以志吾过,并以示吾族后之子孙。余闻之而有感矣。吾族谱以数年风尘,碌碌不及修,今刘君以乡进士奉部分发山西,于未仕之前惓惓以修族谱为念。予受而读之,更深愧而加惧,不禁黯然泣下。因信刘君他日之仁民爱物,即自今日之亲亲不负蘅叔先生始。岂但征之议论者卜其经纶为不可及哉!余抛笔砚久,恨不能道其胸中之蕴,仅就刘君告余者,纪其端委而为之序。
大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仲秋
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前知沧州事、今归部候补知州、长安年家眷弟
潘仙机 顿首拜撰
4、刘氏新修族谱序
岁丁丑,余寓砚于沧城素征刘君家,其子若姪循循礼法,蔼然有亲师取友之意。居久之,见素征公与其仲弟鲁峰公天性友爱,老而弥笃,其经理家政无不井井有条,心窃韪之。继又识其从弟健菴公,其人乐善好施,闻于里闾。因以卜其为积善之家,而源流所自者远也。夫人必有尊祖敬宗之心,而后可以治家庭,训子弟;亦必有敦本睦族之谊,而后可以酬戚故、恤乡邻,今素征昆仲于家庭、子弟、戚故、乡邻间既有可征,则所以尊祖敬宗,敦本睦族者不从可识哉。迩者素征公与鲁峰、健菴慨然有修族谱之意,因出其旧谱示余。余受而读之,知其始修于蘅叔先生,重修于峻峰先生,凡合族之支派、累世之履历已无不厘然分明。迄今更加增叙,距重修之岁又六十年,岁次复值己卯,岂亦有数存其间欤?时余方厘订家谱,乃恭酌款式于余,且请数言以序之,余深重素征昆仲有尊祖敬宗、敦本睦族之风,且望其子若姪奋志诗书聊芳竞秀,以光厥家乘也,爰不辞谫陋而为之序。
盐邑弟 刘曾璇荫渠氏 拜撰
5、新修族谱序
谱者,属也。联属乎族氏之亲疏长幼,同归于一本也。谱非始作于前,无以辨祖宗之昭穆;谱不递修于后,无以记子姓之繁衍。支派愈远情谊愈疏,遂至同族之人痛痒不相关,缓急不相恤,举骨肉而秦越之。此非切求乎宗谱详明,有以联属其间,将何以生孝弟之心,而尽敦伦睦族之道哉。
余刘宗系出金陵二郎岗,自明永乐时北迁沧浒,遂小居城东南之刘信村,后复由乡入城居住牛市街,至今巳十余代。宗谱所载固自可稽,而族众日繁,久未增辑,先府君尝黯然示梦麟及诸弟曰:尔伯祖蘅叔公始修宗谱,既画图以昭统系,复立谱以志生卒,则前代之履历居然可考,厥后尔族兄峻峰聊为修辑,遂匆匆之晋,同族多未补录焉。吾有志未逮,汝侪其勉之。麟等兢兢乎留心咨访,恒欲述成先志,奈宗谱久未增辑,一时殊难遽详,遂致岁月迁延,虚愿徒存,夙夜以思,愧何如也。况兹椿萱久谢,棣萼频摧,向所见某伯叔尚存,而今已亡矣。向所见某兄长俱在,而今已鲜矣。老成莫觏,考订愈难,谱而不修于今也,后几无能修之者。遂与胞弟巌、堂弟清梁就族之一二耆宿,每支搜求,命胞姪模、栻、桐暨男相,酌定款式,细加勘校,务期叙次详明。始令堂姪敬修缮写,付诸梓工,修辑成帙,虽派远支繁,不无稍缺,而十余世之官讳、生卒、莹葬,亦大概可知矣。由是同族之人因流溯源,知瓜瓞云仍之皆一本所从出,不以骨肉而秦越之,咸怀尊祖敬宗之心,共尽敦伦睦族之道,则余之所深幸也夫。
时
嘉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仲春谷旦
十世孙 梦麟 敬撰
6、刘氏增修宗谱序
余与同郡寓南关牛市街之乡贡进士刘君家世谊而兼年谊者也。故于其家世知之颇详,且悉忆其堂伯乐善好施,名闻远迩。之健菴公,与余先胞伯世珍公称莫逆交,其堂弟嘉庆丙子举人,官望都教谕,豫堂公与余胞弟晓岩为同年友通者,增生名思继字竹溪又余数年门生也。虽数试未第,然观其气度文章,循循然莫不有规矩,即以卜其将来必为大器,而其尊人静占公之裕后而光前者,概可知也。夫古人之称达孝者曰继志、曰述事,凡为人祖父莫不欲其子孙之蕃且昌和而睦者,故叙谱以明伦先人之志,事所在即受人之继述所在焉,是安得忽而忘之,乃世之 xxxxxxxx 己而已,其于敬宗收族之大义皆略而不讲,浸至尊卑不相识,庆吊不相通,几等族人为路人,质诸九京之灵能无隐痛乎?昔者晏平仲于父族、母族、妻族之伦,等杀分明,区处各当。范文正公义田一举,以养给群族之人,使无流离失所。之二公者,必能惇叙其九族矣。
Xxxxxxxx(?是否缺字)之修必以十年为期也,今距嘉庆二十五年重修之日巳四十余稔矣,而静占刘公汲汲以增修为己任,兼求予言以弁其端,噫!余年已迈矣,久不操觚,曾何足与于斯,顾念年谊世谊,势不容辞,且又义其事而心艳之,爰不揣鄙陋而为之序。
道光乙未恩科举人拣选知县
7、刘氏增修宗谱序
宗谱之修由来久矣。谱而修者何昭统系也,其重修者何光前业也,抑递修而不已者何所以纪子姓之繁衍,欲相继由于无穷也?夫时代日益远,斯支派日益繁,居处日益离,斯往来日益寡,故情则相疏一体也。而隔膜视之矣,貌或相暱同气也,而嬉戏侮之矣。甚至吊贺不闻,急难弗恤,睚眦之嫌等于楚越,又安知此十数百人者,其初固兄弟,兄弟之初实出于一人哉。使非递有以联属之,恐亲尽则情尽,而此风终可挽也已。余族系出金陵,自前明迁沧浒村居,后复入城于崇明坊,遂家焉。以前之谱残缺失次,曾伯祖蘅叔公修之于前,族伯埈峰公相承于后,昭穆之序已历历可征。迨族人日众,迁徙无常,累叶以还,有遇于道路而不相识者。先君子触目感怀,因有重修宗谱之志,特谆谆与胞伯素征、鲁峰公相商以成此业,乃未果逝世。胞伯遂命余与堂兄模、堂弟桐、相,就族之耆宿,逐支搜求,凡数百里之外必亲为咨访,易旧谱款式,画为八格,以便披览。此帙既成,虽其中偶有缺略,而官讳、生卒、茔葬十余世大略可知,盖已四十年于兹矣。其间世故粉耘,复遭兵燹,由于时稍暇,志欲增修宗谱,堂弟树欣然乐从,遂与从堂弟凤舞并诸堂姪相议曰:吾宗谱原拟十年一修,以其时则过矣,当即是修辑以继先志。乃未几,堂姪思绮又不幸而早亡焉。余益惧斯业之坠也,命子恩继,堂姪恩培、恩铭、恩承,即族之远近再四详求,增修考订,爰付剞劂。读斯编者循流溯源知向以膈膜之者,乃吾之一体也。向以嬉戏侮之者,乃吾之同气也。相疏者宜相亲,相暱者宜相敬,庶不至以途人目族人哉。自兹以往复能广为搜稽,细加增补,共成先人之志,吾尤俟诸后人焉。
大清咸丰十年岁次庚申孟春谷旦
十一世孙 拭 沐手敬题
8、刘信庄创修支谱序
吾刘氏原回族中亚人也,到元末明初时公元一三六八年老祖住南京应天府尚元县二龙岗。始祖名治讳天锡,任洪武皇帝驾前银牌先锋之职,多建功勋,吾祖殆病归真葬于南京。永乐二年即公元一四四年皇帝下旨加封有功将士,同朝做官的八姓回族张、王、李、刘、尹、代、马、回,受皇恩封官封地统一北迁。有八位祖太率各姓家眷乘船顺运河北上到达沧州以运河为界,张、王、李、刘住运河东,尹、代、马、回住运河西。经考证,祖坟犹存。吾刘氏祖太张氏系徽州舍县城里人,率长子命远、次子命长、三子命兰率家眷等到达封地沧州东南六十里处见其地势雄茂,沃土丰美,得天独厚,立刘信庄也有称刘新庄,在清朝更名为牛进庄。祖太张氏归真葬于村南立坟绕寺建村,于清真寺南六百米处。二世祖三人分徙三地,命远祖迁居西南七十里南皮县,后移居黑龙村者。命长祖在刘信庄守祖。命兰祖迁居西北十余里立村西赵河。经考证三十七套分支谱,我南院广震、德光、文起保存的谱序创修了琨祖谱序。命长祖生有四子,称为四院,承遵祖为南院,承逸祖为东院,承迁祖为北院。承述祖为西院。因迁安国域,牛进庄西院没人。承遵祖有三子,重伶、重仕,重休。重伶祖生二子先德、先律。先德生有四子,刘钰、钦、锐、铨。刘钰生有五子琨、琪、珊、珍、璞。五祖琨祖是我支传人。依据其他支谱,创修其谱,依据了刘恩儒保存的世系图和各支的门谱总合成支谱,本次创修也是为刘信庄结束了无谱的历史。为创总支谱出一点贡献,与琪,珊,珍,璞合为总支谱创修成功。请刘氏兄弟爷们讨论修改最后做出定论。
发起人 刘才祥
二〇二二年八月十二日
9、刘信庄创修支谱序
吾刘氏原回族中亚人也,到元末明初时公元一三六八年老祖住南京应天府尚元县二龙岗。始祖名治讳天锡,任洪武皇帝驾前银牌先锋之职,多建功勋,吾祖殆病归真葬于南京。永乐二年即公元一四四年皇帝下旨加封有功将士,同朝做官的八姓回族张、王、李、刘、尹、代、马、回,受皇恩封官封地统一北迁。有八位祖太率各姓家眷乘船顺运河北上到达沧州以运河为界,张、王、李、刘住运河东,尹、代、马、回住运河西。经考证,祖坟犹存。吾刘氏祖太张氏系徽州舍县城里人,率长子命远、次子命长、三子命兰率家眷等到达封地沧州东南六十里处见其地势雄茂,沃土丰美,得天独厚,立刘信庄也有称刘新庄,在清朝更名为牛进庄。祖太张氏归真葬于村南立坟绕寺建村,于清真寺南六百米处。二世祖三人分徙三地,命远祖迁居西南七十里南皮县,后移居黑龙村者。命长祖在刘信庄守祖。命兰祖迁居西北十余里立村西赵河。经考证三十七套分支谱,我南院广震、德光、文起保存的谱序创修了琨祖谱序。命长祖生有四子,称为四院,承遵祖为南院,承逸祖为东院,承迁祖为北院,承述祖为西院。因迁安国城。牛进庄西院没人。承遵祖有三子,重伶、重仕,重休。重伶祖生二子先德、先律。先德生有四子,刘钰、钦、锐、铨。刘钰生有五子琨、琪、珊、珍、璞。五祖珊公是我支(首祖)自刘信庄迁沧州牛市街生存。于乾隆二年创修牛市街宗谱,经黄官屯支派几代祖传承,保存完好,经牛进庄修谱委员会对接后与新老祖谱完全统一。为传承后人在二〇二二年七月二十九日岁起牛进庄琨祖之时我刘文起无私提供黄官屯支派。本序也是统一祖谱所用支序,请后人不要以谱渔利。
主修 刘文起 创续
10、后记
沧县黄官屯刘文起家传沧州牛市街山公宗谱两部。家父传承给我,我自幼爱谱如宝,日本鬼子和国民党曾经讨要均被拒绝,也曾经历“文化大革命”均没有被毁坏。我用生命保存下来。是几代祖传宝物。第一次创修是连芳祖爷在乾隆二年创修。在二〇二一年七月一日刘信庄族谱对接研讨会上被明史专家于秀萍教授认定为国家级原始族谱。并为对接谱作序。第二部与第三部是咸丰十年修续牛市街宗谱。为发扬光大统一天锡祖后裔族谱无私原版复制一百套传承后裔作为依据。向吴桥金鼎出版社提供原谱并参观了完万卷线装图书范经理称本谱是完整善本,唯一铜板印刷品也作为收藏物入馆保存。要向国家级图书馆赠送。在刘信庄对接谱中被盘古团队作为依据,出版发行一百五十册,本谱是独一无二、完美完整,特别是铜板印刷品,是刘氏的骄傲。刘文起无私传承祖谱,发扬光大,也是荣幸。今年八十三岁的耄耋之年完成祖上愿望,在盘古团队的帮助下,创修对接沧县黄官屯支谱二十册。是因族人刘克华支谱没有出版发行。刘文起为尽快让天锡祖谱统一出版让刘氏家人认祖归宗,全体族人共同完成统一大业。让始祖发祥地牛进庄建立祖谱图书馆,让回家寻根问祖的人有家可归。有祖可认,让支持本次复印谱人健康长寿。
天锡祖后裔 二十一代孙耄耋之年 刘文起
大中华二〇二二年秋
11、堤东刘氏家谱续
吾刘氏原籍明朝南京应天府上元县(后改江宁府)二龙岗,现更名雨花台。始祖讳天锡任明朝洪武皇帝驾前银牌先锋官锦衣卫士之职,始祖母张氏徽州歙县城里人,明朝永乐二年(一四四)明成祖把南直棣的富民向北直棣迁移,有江南富民三千户,包括同朝做官的回族八大姓张、王、李、刘、尹、代、马、回表兄弟的家眷,被列为了移民名单,由八大姓祖太率家眷乘船顺运河北上,到达沧州各占封地分居两岸。张、王、李、刘占运河以东,尹、代、马、回占运河以西。
吾刘氏祖太张氏夫人携三子命远、命长、命兰等家眷到达沧州城东南七十里刘信庄居住(现更名为牛进庄)。长子命远居住南皮县黑龙村,次子命长住牛进庄守祖,三子命兰居住西赵河。明朝景泰年间(一四五六年)即公元十五世纪中期,命长祖下五世祖膝下有五子,琨、琪、珊、珍、璞,因故分居。长子琨在牛进庄守祖,次子琪迁居堤东,三子珊迁居沧州小南门,四子珍迁居本县新县镇,五子璞迁居沧州曹庄子。由六世祖母王氏(琪祖未来)率三子迁居堤东,原名刘勤家,因买王石桥的庄田,后因我村坐落在战国时期的齐堤以东,故更为堤东。长子伯科为东院,次子伯达为中院(俗称南北院),三子伯禄为西院。六世祖母王氏葬于村西(舍墓地东上岗上),长子伯科葬于祖母脚下,次子伯达葬于祖母坟东边五点六米处另立茔地称二老坟,三子伯禄葬于村东并称二老。我堤东刘氏家谱在此以前,曾几次续谱,但因社会动荡家谱迷失,致使三、四、五世祖和七至十一世祖无法考究不能续完,甚是憾事。我们这次续谱是本着实事求是,忠于历史的原则精神,参照多种史料,结合老年人的回忆整理的,有不详之处或不详遗漏之处,恳望后代子孙出贤人加以修改或完整,并希望每隔二十年修整一次,三代不修谱为不孝,以便请后代光我祖门户。
(刘才祥 提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