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沧县大白头村杨氏族谱

(2022-10-26 08:49:16)
沧县大白头村杨氏族谱(11则)
1、杨氏谱叙
尝闻水有源流、木有本枝,源本流枝所从出,流枝源本所由传。因源本固可以知流枝,因流枝亦可以探本源。家乘者,所以溯源本、详流枝、志迁移、杜冒乱也。我家无谱非阙也,因年久荒乱中遭兵火失落无存焉故也。及考同姓之谱,方知始祖自天津桥头堡递迁白兔庄安业,至今宗族繁衍,幸不至替于先人。顾始祖创立基业,功德贻后,诚宜百世不迁。惜乎讳号莫征,祭祀空存,祀扫之日不免抱终天之恨,发罔极之悲。夫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失之于前,宁不可补之于后乎?九辈孙天擢命弟魁率阖族子孙重新修整,姑空始祖以下三辈,自我高祖镇、钚、银、锦留主,递及以下皆得以次列书。凡讳、号、官爵及德行、节义悉附焉。俾夫没者之芳嶶不随年代而俱泯,生者之讳号得藉简编以长存。上以继往,下以开来,不悉于是乎赖哉!抑闻之入庙尚且思敬,过墓犹且思哀,况其人之讳号德行俱在,有不生忾闻僾见之心者乎?此又足以劝孝矣。凡我子孙虽则枝分派别,实乃共本同源,服即尽乎五世,情当笃于千年。或族中间有迁移者,而笔之于谱,亦不至荒远而无稽。庶几狐死首丘,代马依风之思油然而兴感也乎。
康熙岁次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八月望九日辛巳仲秋吉旦 
九世孙 天擢、魁  同主修
十三世孙 有信 赞修
注释: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谚语,意思是狐死时头向着巢穴,北方的马依恋北风,比喻人故乡情深,或归葬故乡。
2、序
吾族自明初迁居至沧,阅四百余年,历有十七世,重赖我祖宗积功累仁之泽。清白继世,人文代起,虽未掇巍科、叨重禄,而诗书绵联,户口繁盛,差称茂族,良有以也。顾历年既久,聚首难保,厥终生息巳多散处,孰测其数。故属在宗族,或见面而不相识,且称呼之失次,名字之从同,尤不可枚举。是家谱之修宜亟亟不容缓者。忆吾伯曾祖、叔曾祖尝采辑大略,订为抄本,窃窥深心亦欲吾后人继述之。奈侈欲刊刻张厥规模,徒以困于资财未遂所愿。每一念及,未始不负愧衾影也。迄今岁届庚申,乃与吾兄瑞芝谋及侄松贞、兰波,侄曾孙巨原,咸曰:现存储公资差堪给用,与其俟刊刻而阻难,何如宗家乘以就易。吾斯恍然顿悟,乃知此事之易举矣。爰约同族众齐集公所,步趋旧图及今所采访者,重加忝订,增为二本,并力誊缮,不弥月而事竣。大抵若为某子,若为某孙,若为同父,若为同祖,若为同其高、曾,无不一一详明。夫列纲分纪明有亲也,别支叙派示有别也。据始推终,悉属毛裹,即枝溯本,总归一人,将见自兹以往百世以下,有展卷披阅者,孝悌之志油然可生,亲睦之风于焉勿替,所系岂浅鲜哉。则吾之所以敬承先志而与族中以及子姪孙辈所共勉者夫。
十二代 毓圻 谨序
嘉庆五年(1800)岁次庚申二月谷旦  十二代孙 钟华、世华
十三代孙 渔  涤  十五代孙 禹甸    同修
3、序
窃闻相木者务探其本,观水者必溯其源。本源枝流所从出,枝流本源所递衍,谱图定式率皆如是。至追本之所以始,源之所以肇,往往凭口耳,据传闻,附会牵引,希崇观瞻,此尤大不可者也。
吾族自明初由南省迁居沧州已四百余年矣。其间修谱者仅以天津桥头堡一语示后,而果系何省、属何府、隶何州县,独无明文,岂真一无授受。奈博览古书,未睹确据,恐涉攀援,是以不敢遽登耳。夫马识嘶风,狐知首丘,物犹能然,而为人后者独迷桑梓由来。言念及此,能勿附膺太息耶?兹值重修族谱之辰,聚处一堂,各陈所见,仍属互为揣拟。卒有吾族中姪曾孙字星耀者,废学虽久,涉猎无间,乃起而言曰:吾顷阅史鉴,统会于宋神宗世王安石新法,将行页中见有天津桥之名,吾因急索一观,披而阅之,委系汴京开封府古称洛阳而今名河南者,其城外实有斯名。据康节先生维时与客闲行散步天津桥,闻杜鹃声而发叹等语,乃知藐尔桥名,非巨镇宏区可比,而头堡二字又连类及者,非必以五字定名也。然则吾家迁自河南,固断断无疑矣。呜呼!传信者莫如鉴史,是耶非耶犹未敢确定,谨录所见,以存商后人,庶幸免附会牵引,希崇观瞻之诮讥云尔。
十二代 毓圻 又序
4、序
窃思创作者先人之功,继述者后人之分。吾展卷披阅方知,吾叔祖瑞芝、毓圻等辈重修家谱,已经二十年矣。论谱内注载清晰详明,似无容再叙,但恐年远日久,人丁繁衍,散处甚多,倘支派一有不清,何以传先人之德,垂后人之统,不甚可惧乎?吾因谋及族人兄弟、姪孙辈,聊凑笔费,群集公所,遵旧图以光前,易新页以裕后,奋力书写,不弥月而告竣。据本推枝,亦不过聊尽孝道于万一已耳。然吾意不特此也,深望后世子孙展卷披阅时,亦成缵修之业,统推百代,庶不致叹中非无人,贻我后辈茫然无考,令附会牵引者之冒乱宗族也。
十四代福临序
道光元年(1821)岁次辛已二月望五日  十四代孙 伦奎、福临
十五代孙 巨原、云台  十六代孙 竣谱                同修
5、序
族之有谱也,犹史记之有世家也,宗明而系定可以世矣。粤稽杨氏之先,始出自唐叔虞之后伯侨,自晋归周天子,封杨侯,子孙因以为氏,则自三代以来为名世也,达矣!历传至汉关西夫子伯起震公,位至太尉,震子秉字叔节,秉子赐字伯献,赐子彪字文先,凡四世太尉,德业相继,实啟奕世之遥源焉。迨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峻,合一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而杨氏亦与首称。因宦游不一,散处四方,有居于燕山、上谷、中山、太原、东鲁、广兴、彭城者,有徙于金陵、婺州、歙州、云间、姑苏、武陵、宣城、晋熙、池阳、维扬、淮阴者,有迁于吴兴、槜李、四明、豫章、楚黄、羊城、始安、闽中、晋宁、贵竹、江夏、蜀郡、大梁、永兴、洛阳者,皆出东京宏农之派也。
吾始祖于明永乐二年来沧,长分择里于沧州城东之赞善庄,永乐十六年改名白兔村。次分择里于沧城东南南毕孟庄。三分择里于青县兴济镇东陶兴庄。迄今四百余年,历传十有九世,户口繁衍,族甚茂矣。特忆桑梓之由来,实有不能恕然于心者焉。吾族有谱自吾九世祖天擢始,而叙内载吾原籍止天津桥头堡一语,并未详夫何省、何府、何州、何县,迨吾堂叔祖毓圻重修,据宋王安石新法将行页中见有天津桥之名,乃知此桥系河南府城外焉。即予览《唐诗合解.雍陶.天津桥春望诗注》,亦言此桥在河南府城外,为隋煬帝建,以架洛水者是天津桥,实系河南府城外,固断断无疑矣。乃吾堂叔祖毓圻,又据邵康节先生在天津桥闻杜鹃声,因以此桥为藐尔小区,且以头堡二字为连类及之,恐或未为定论也。何以言之?道光十五年四月间,吾堂姪守勤贸易河南,寓宿上河头店中,晚与店主闲语其姓,则杨氏也。问其邑,则桥头堡也;问其族,则有二千户也。守勤回家对族众备述,予闻言豁然,遂援笔记录,因知天津桥固非藐尔小区,而头堡二字亦非连类及之,此吾九世祖天擢故以天津桥头堡示后也。噫!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身历,即吾姪守勤所言,则吾始祖来自河南府城外之桥头堡不昭昭于是可据哉?予曩闻此说意欲携谱赴南,据实追溯,乃迟延岁月,有志未逮。兹值重修之日,爰为是序,附录页中,庶不致后世终于迷惑云。
咸丰九年(1895)岁次已未正月吉日 十四代 允榧 谨志

6、序
古人有云:木本水源。斯言也云:百世之支皆一脉之传。此固家喻户晓者也。细玩其义,一明示先有所宗,一重责后有所承耳。盖源远者流自长,本深者枝自茂。
我杨氏自始祖于前明永乐由河南洛阳县迁徙,数百余年族户繁盛,村居四集,非有以联络而统叙之,样不至臂指莫顾,有乖同气连枝之谊。幸先祖辈通阅世系,遵文公朱夫子纲目之体,汇集而纂修谱序以为家传。爰敬装成卷帙,藏在宗祠,阅今发箧视之,则奕祀孰远孰近固无不源流详明,本末清晰矣。但阅世生人阅人成世,生齿益蕃,世代愈远,自咸丰九年十四代孙允榧等数辈遵谱旧规而重为虔修,上以继往,下以开来,亦见缵祖之有后,迄今又数十年之遥,则子子孙孙,长幼亲疏之叫尤宜分晓。是以阖族同堂会议公捐费资,举凡旧谱所未及载者,由十五六代以下按支派之所属,次第而续修之。虽全璧未及,有似简略,而叙载详明,亦易由流可以溯源,循末可以返本。且俾遗于后得所考核,庶不致继述之无传焉。
光绪七年(1880)岁次辛已正月吉日十七代孙 润芳 谨志

7、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载历朝,正统闰统不一其系,君臣上下不一其分。谱则溯本源、别支派,杜紊乱、叙懿行,祖宗之积德累仁了然心目,子孙之声名伟振,以励来兹,承先啓后,谱系之所关洵非浅鲜。
我杨氏始祖自明永乐二年,由河南省洛阳县迁沧,长支则居白兔村,次支择居南毕孟庄,三支择居陶兴庄。迄今五百余载,历二十有二代,经九世。祖讳天擢于清康熙庚寅建立纲谱,内叙自五世祖讳镇、钚、银、锦,知讳而始祖子义,二世祖公茂,三世祖孝赞、孝温,四世祖讳字志达,岂无祖谱可征哉。殆叠遭兵燹遗失焉而已。迨嘉庆庚申、道光辛巳、咸丰己未,三次继修仍循旧例,光绪辛巳复经续修。光阴荏苒,岁月蹉跎,至今复四十余年矣。其间男婚女字,生齿日繁,同居者名号从同,他徙者见面未识。况我族户口繁衍,差称茂族,宦游别省,贸易他乡以及散处四方者不胜枚举。世变风移,记载不免失实,谱之修若复迟待,将何以继续编而示来许。于是阖族少长咸集,共议筹资复兴续谱之举。考我族已故者,上自始祖下及十四代,衔名善行前语业已备载,现存者十五代以至二十二代,八代同堂,洵属天论乐事。兹乃列纲分纪,即枝溯本,叙名字,志迁移。至于男娶某氏之籍贯,女适某室之姓字,无不率由旧章,详细载明,以遵我祖之遗训。噫!春露秋霜,入庙恍然思敬,忾闻僾见,过墓未免增悲,闵世生人,阅人成世,百世之支皆一派之传,我祖建立基业,功德贻后,百代以下展卷披阅马识嘶风,狐知首丘之思,有不兴感者乎。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岁次甲子正月吉日十七代孙 恩霖 谨志
注释:
闰统[ rùn tng ]:伪统治者。
僾见忾闻: 僾:仿佛,隐约;忾:叹息。仿佛看到身影,听到叹息。形容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
8、重修纲谱序
盖闻考世系,知终始,故历代有史记之传,先贤有纲目之作,无非志既往而故后世也。至于家庭之宗族,支派之本源,亦莫不有谱系以详其底蕴。盖以年湮代远,户族繁衍,非惟虑名字之重同,抑且恐秩序之紊乱,是谱系之攸关不綦重哉!
溯我杨氏始祖自明永乐二年由河南洛阳县天津桥头堡迁居于沧,历五百余年之久,其间谱系之续修已历数次,至清光绪七年复经重修,迄今又四十余年矣。曩于光绪二十八年曾经提议,不图筹资未遂,是议遂寖。既而光阴荏苒,又蹉跎二十余年,则生齿愈众,支派愈繁,几贻见面不识,名字雷同之诮,同居者尚如是,散处者更不待言。若常如此因循,宁不负先人之志,更何以联同族之情乎?兴念及此,不禁勃然而起,遂于十八代孙德麟、德蕴,十九代孙国宾提议,邀同合族协商,咸曰:续谱之举,吾辈当勉任其难,以副祖志,勿再因循也。遂无不奋兴鼓舞,倡率捐资,而分司其率者。于是在十六、二十代以下次第接续,将所访之稿分支别派,子继孙承,校对无遗,辑而订之,敬谨工书,未及数月而谱牒告竣矣。俾百世以下,展卷一览而知没者之讳号犹存,生者之支流备载,服虽尽于五世,而情仍若乎同胞。则相亲相睦之思岂不油然而动于中乎?孙等庶几勉承先人之素志,亦聊以故后世之继述也。是为序。
民国十三年(1924)岁次甲子清和月下浣谷旦  十六代孙 书麟  谨志
十六代孙 元植、书春   主修
十七代孙 景芳、景蕙 十八代孙 树楷、德蕴   十九代孙 佩芝、国宾、作宾  赞修
9、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载历朝,正统,闰统不一其系,君臣上下不一其分。谱则溯本源、别支派,杜紊乱、叙懿行,祖宗之积德累仁了然心目,子孙之声名伟振,以励来兹,承先啓后,谱系之所关,洵非浅鲜。我杨氏始祖自明永乐二年,由河南省洛阳县迁沧,长支则居白兔村,次支择居南毕孟庄,三支择居陶兴庄。迄四十余年谱未修,几番倡议资难筹,而今侥幸功成,后寄语儿孙珍重收绵绵瓜瓞我家乘,木本水源枝派清,后世子孙须注意,同居散处尽关情。因谱牒告成,欣慰之至,不禁吟成绝句二首以作纪念,而诫子孙勿忘继述也
十六代孙 书麟 题
10、重修族谱序
尝闻木有本,水有源,此千古不易之理也。凡事无不追源溯本,此家谱之所由起也。查我杨氏始祖讳子义公,自明朝永乐二年由河南省洛阳县天津桥头堡迁居沧州城东二十五里赞善庄。(后因周世宗打猎,逐出白兔一只,至村边失迷,后经乡人名庞喜国者,得之以献,遂更名为白兔村。因年代久远,演变为白头村。我村又有大小之中,坐落河东者为大白头,坐落河西者为小白头。在周世宗打猎时,系渤海郡郡王,城址在旧州北关。)
我杨氏户族繁衍,人口众多,在全县之中,堪称望族,目前自十七代至二十四代,计有八代,而谱书之创修始于九世祖天擢公,嗣后续修计有六次,最后于民国十三年(一九二二-一九八六)重修,迄今已有六十四年矣,如不及时续修,诚恐辈数错讹,名字雷同,何以体先人而示后世也。兹经十九代孙嘉宾热心发起,十七代孙之仲、永孝、景惠,十八代孙建堃、金同、竹树、志洁,十九代孙豪宾、佩武、汝岗、汝砺、士明、佩升、孝香,二十代孙孟庚、庆舜、寿驹、晋祥、兆江、梦斗,二十一代孙峰山、树山、华文等,协力赞助,是以采访缮写,经过数月时间,始告完成,一则支派清晰,一则名字分明。斯举也,诚莫大之善举也。聊志数语,以示将来云。
公元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十七代孙 景惠 年八十一岁 谨撰并书
11、杨氏家谱红庙支谱序
原谱称杨氏家族于公元一四零四年(明朝永乐二年)由河南洛阳天津桥头铺移民至沧县大白兔村。杨氏第四代始祖来沧县大白兔村扎根落户至今六百余年,后代子孙繁衍旺盛,人口众多,散居沧州各村,或因工作、生存需要迁居全国各地者不计其数,有的已失联。
大白兔村老二门东支长支第十代祖爷杨名扬,于清朝一六七六年来沧州府衙任职,俗称二衙,并在河西北陈屯村置房买地,安家落户,至今约三百余年。第十代祖茔墓初立于代家园西,现气象大厦东侧,后迁于北陈屯村西苇子坑西侧。北陈屯东支十四代祖爷杨玉,净身太监,在京回家后买地数十亩作为祖茔祀田,功德无量,值后辈子孙敬仰。每年清明节家族祭拜祖先,由看坟人供伙饭,看坟人可以耕种坟茔周围空田己用。
杨氏老祖茔在公元一九七0年前后的平坟运动中荡然无存,后人仅将近代先人坟墓迁往各村居住地,让杨氏后人心存愧疚。北陈屯西支长门老祖茔,在小官房北边(老坟茔西边),也年久丢失,在历代茔墓中仅存一座,现有杨氏骨科医院杨德普三哥带领后代年年上坟祭拜。
杨氏老族谱,在乾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六年,由杨发身祖太爷所立所写。第二次由杨国孝祖爷续写 第三次由杨殿元爷续写,第四次由杨凤鸣大爷续写,杨殿才爷保存。保存期间,正值文革破四旧,为防止查收,藏于闲屋炕洞里,部分章页霉烂残失,为后次续修造成很大困难。第五次由红庙杨殿贞爷续修成谱,原谱修前残失严重,殿贞老爷子骑自行车走访各村杨氏后人,一一续明写清,可见年迈八旬老人拳拳之心。成谱后由杨德荣三哥保存,运西各村长门各一套。第六次由红庙杨德森、北陈屯杨仁明续修。
杨氏家族修建祠堂一座,祠堂位于北陈屯村西南方,距原杨氏老祖茔一百五十米左右。由小圈村二十一代传人杨福安提议,红庙杨德森领建于公元二〇一六年八月十六日(丙申年丁酉月辛丑日)。
红庙村由杨凤洲伯伯提议,于公元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给十三代祖爷杨发桐、十四代祖爷杨贵爷、十五代杨国文祖爷立碑祭典。由凤、德、仁、恒全体敬立,自愿出力捐资共计壹万柒仟陆佰元。由杨德瑞、杨德顺、杨德新、杨德森、杨仁利、杨军主持操办。
小于庄于公元二〇一七年四月三日,给十五代祖爷杨国华、十六代祖爷杨宗合、十七代祖爷杨殿敖立碑祭典,由德、仁、恒、光、茂全体敬立。自愿出力捐资壹万零玖佰叁拾元。由时任村长杨德海、杨德昌、杨德才主持操办。
望杨氏后人,对族谱、家续字号、坟茔墓等高度敬重。北陈屯是运西杨氏家族发源地,北陈屯杨家胡同北侧是东支长门,南侧是西支长门,两大支脉同根相连,后根深叶茂,分支各村。望后人索根寻源,不忘先人、续谱与后人,代代相传。水平有限、误漏之处望指正并谅解。
续修:红庙 杨德森 北陈屯 杨仁明
改编:红庙 杨德瑞
公元二〇一七年六月吉日修
(杨海峰 提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