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兴乐陵庆云段氏联谱(《沧州谱牒序跋集》之段姓)

(2022-09-25 11:01:30)

                       海兴乐陵庆云段氏联谱 

第一部分、综合序言

段氏族谱在全族人员的关心和支持下,历时一年终于修续成谱得以面世。比预期的效果要好,比预计的规模更大,参与人员之多支持力度之大可称我段氏立谱以来各次之最。木有本水有源,没有前辈先人代代相传对族谱多次修续留给后人的历史文献,哪有今天全族的大和谐、大团结、大发展!族谱是全族共有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

    随着续谱大业的深入进行,各处多次联络沟通,又增加了大范村和段家马道段氏后人两大支系,现有资料足以证实各大支系的始祖原本同根同祖是血缘甚近的一服兄弟,这次修谱是名正言顺的“续谱”而不是“联谱”“通谱”。为激励族人共勉,原定族谱落成隆重庆典仍如期举行。全族协商论证达成的共识将在这次续谱的序言中详细写明,以后不再变更。把大范村支谱书的修续放在第二阶段进行。如能和齐东泺口联系上也可能有第三阶段一说,现不做定论待时而动随遇而易。

今天,海兴、庆云、乐陵、盐山、黄骅、阳信六县的段氏子孙欢聚一堂对酒高歌议论家常憧憬未来其乐融融,那种处处亲人处处家的感觉又岂是笔墨能书七彩能绘音像能现的妙境。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作为段氏家族的一员,有着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协力同心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家族的兴旺发达,有一份心尽一份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我族后人起名须知

自一九五年海兴、庆云、乐陵三县段氏联合续谱以后,段氏子孙长相往来亲如一家。后因历史原因往来渐疏,文革期间竞数十年音讯不通,族谱丢失损坏严重,侥幸存世之谱如凤毛麟角,族人对面不识更何谈交流沟通?续谱时为后人起名所拟十字也未能在全族中完全实行。这次续谱重申先辈所拟十字并再续十字共二十字依次为“如景斯(海兴改用字)维德  堂余继成林  乐海庆安国  凌云兴华邦”。自十八世起每世依次占用一字。例:十九世起名当为段景,二十一世起名当为段维,二十三世起名当为段堂。二十字用完后再从头开始循环使用永无止境,学习孔孟两姓这种先进起名方法,我段氏以后不须再拟起名用字。

子女是父母之至爱,更是家族兴旺发达之命脉,舐犊之情人皆有之。查阅全谱先人名讳多为各小支系全族角度论难寻章法,一九五年大续谱之后大有好转,采用统一用字者,在这次续谱和全族沟通交流中优点体现是多方面的,族人有目共睹。因此,续谱领导小组决定,从颁谱之日起我族以后所生之后人在哪一辈必须按那一世用字起名。族人应遵照执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族后人将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统一用字起名若干年后,凡我族人闻名即知是否同根同祖辈行高低,也为散处异地之游子追根寻源大开方便之门,对家族之兴旺对个人事业之发展好处多多,再次重申:全体族人应自觉遵照执行。

                                               续谱领导小组     

一一年十月

一一年续谱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庆云二十世孙  斯强

主编     海兴十九世孙  景春

 

第二部分、海兴分支序言

序一

盖闻木有本水有源,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族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假设族谱不立,则宗族之亲疏不明,合族之情谊难洽,是族谱之所关诚重矣。吾邑段氏,前自山西段家岭迁徙滦州段家岭,有迁正定枣强者,经数世于永乐二年兄弟三人由滦州复迁盐山,分为三支,长支始祖讳思廷占籍盐山城东五十里段庄,次支始祖讳思荣占籍乐陵城北十五里段庄,三支始祖讳思乡占籍山东齐东县段家庄。前本长相往来,时敦睦族之谊,孰意世湮代远,多有散处异地奔走衣食不遑顾祖。十三世孙克敏兹欲修谱以收宗支,遂将各支徙居他乡者,各虽所记忆将昭穆序明,共同联为一谱,使后之修谱者按此查明,常笃亲睦之情,望后人应留意焉,是以为叙。

                                          咸丰元年(1851)正月上浣

                                          十三世孙 克敏 熏沐谨撰

序二

盖报本追远不外乎敦宗睦族,吾祖自永乐二年迁居盐邑,不数旧家五百余年,徙居他乡奔走衣食不遑顾祖,且兵燹叠被,列祖之名讳幸未失传。民国十八年十五世孙鸿声暨堂孙良臣奋然联合宗族序成谱书,此盛举也。但仓促举事或有脱略之处,况代远族繁,序前而遗后,续近而望远,则揆诸敦宗睦族之义仍觉未合。予滋愧焉,今续族谱诚千古之美事,由宗绪之修,支派由此而清,世序由此而明。厥后孝子贤孙慨然兴孝思之心。致春秋之祭虽不言报本追远而所以报本追远者已,即在于时矣。事竣,俾予作序,予学劣才浅本不胜任,然迫不得已聊为应承,非敢媲美于前人也,后人若于此留意,亦可为敦宗睦族之一助云。

                                      民国十八年(1929)乙巳孟春中浣

                                     十五世孙鸿声、暨堂孙 良臣 重续

序三

夫谱何为而修也,自古也,仰何为而残缺至今也,删定再修大圣所为,继志述事士子之份,予虽力农,每念先人修谱之由续修之志,未尝不抚册唏嘘感慨欲绝也。前者续修自乙巳年正月至今已二十余年矣,然则谱系之修曷可少缓,奈世运有盛衰,人事有迁徙,散处四方者类多音问不通,庄村莫识,即欲修谱,孰敢自任,幸于去年又得图稿一本,始之先人之欲修谱也,详细查看分支别宗,次序不紊。由此一观,予不揣冒昧竭心尽力续辑新谱,藉此敦本睦族略尽孝心,后世子孙应留意焉。

                                      一九五〇年(庚寅年)孟春中浣

                                      十六世孙  绍惠 暨祖孙 如杰 谨撰

序四

自永乐二年迁居盐邑高湾镇段家庄,已历五百余年。虽叠被兵灾,幸列祖之名讳未失。宝田绍仪弟二人,本慎终追远之遗训,行敦宗睦族之实践,首倡族谱重修发起商议斯举。于是阖族同心慷慨举行,然我虽不才责无旁贷,乃细心翻阅旧谱原稿,斟酌思索,自始祖思庭左昭右穆顺讳添修辑续成谱,或用笔誊写或仿式刊印以俟众议。

一九五〇年(庚寅年)孟春中浣

                                              十六世孙 怀玉 谨撰

序五

夫谱何为而修也,盖以族人繁衍,庄村众多,散处四方计不胜计。虽走对面而不相识,骨肉之亲如同不亲,今按世注册填写名讳续成谱书,使宗族支派昭然不紊,然吾等才疏学浅何敢当此重任,乃斟酌三思续成,若不续谱恐代远年湮而一本之亲不啻世故,他人不孝之罪其更大矣。庚寅年孟春皋臣弟等商议此举,均有同心奋然而兴切于举行,遂奔走查访,所到之处无不欢欣鼓舞,于是各按宗支肃心填写。修谱成书,颁之族人,一阅此卷即异域遐方,由叶寻枝,由枝寻本。知左昭右穆之祖与我甚远,东西南北之处与我未远,即至千百世之后皆知起于一人之身也,由是而思,俨如一室同处也矣。望尔子子孙孙永体此意,是又予之所厚望也。

一九五〇年(庚寅年)孟春中浣

                                              十七世孙 尽臣 谨撰

序六

世事有史册载万代兴衰之典,氏族有谱书详族支之亲疏祖孙之次序,是谱之必有而不可无也。然虽有谱而不续修,则上有序而不紊也。我段氏族谱自庚寅年续修至今已历四十年,其间文革除旧业已焚尽,惟有庚寅年续谱之人尚在,虽年过花甲,体智尚健,因聚族人议定重修,但原稿之遗缺,新增之后人需远访近查,于是十六世孙绍仪担此重任,继而随时随地赶集串亲,反复查访历数年谱稿始全,但时代不允经济所限,故而不夸不张简而易成,笔写墨录期年写成谱书数卷,分支保存,到此我愿已了,我志已随,复望后人永继此志,尽慎终追远之孝思,体敦宗睦族之遗训,谱存勿失,续修间切勿失传,是予所厚望也。谨作序。

                                           一九八九年岁次乙巳元月上浣

                                                十八世孙 如杰 恭撰

序七

族谱,家之重典,族之根本。一九五〇年海兴、庆云、乐陵三县族人共续之后至今六十余年矣。其间各大支系,虽有修续但未能统一。关心家族者无不心存期望,翘首以待。庆云二十世孙思刚(又名树海)、思强(又名海云)兄弟事业有成,致富不忘家族承先人遗愿,首倡续谱大义。思强亲赴各处联络沟通,与族人见面,谦恭如仪,待人至信至诚,大事小情认真负责,在其精诚感召之下,族人均愿附骥尾。踊跃加入续谱行列,大业得以轰轰烈烈展开,以前未联系上的庆云大范家一支和阳信段家马道一支闻讯即动全力合作,家族更加壮大,现有资料足以证明。大范家村一支的始祖和海兴,庆云,乐陵三支以及尚未联系上的齐东、泺口两支的始祖是血脉很近的一服兄弟。虽各谱在序言中对各始祖之间长幼排行亲疏关系记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全族深信:六位始祖是一服兄弟不容置疑,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在族谱上六组并列,不分长幼,亲疏同享全族祭祀更切合现实。遗憾的是大范家一支一至六世先祖名讳失传,经族人议定,遵照先贤古例追尊始祖和二世祖以谥号,始祖谥号“思祖”,二世祖谥号“宗兴”“宗旺”。取思念祖先,家族兴旺之意。上安祖先在天之灵得享后人祭祀,下了子孙后人多年之夙愿。段家马道一支从迁来年份和子孙繁衍现状推论,确系明永乐年间大迁民时我段氏一脉,其始祖虽非六祖之一,以族兄弟与六祖并列。吾本庸才识短笔拙词不达意编修族谱实难胜任,然义之所至只能尽力而为。疏漏错误之处望族人谅解指正。

                                                二〇一一年孟冬十月

                                                十九世孙 景春 恭撰

 

第三部分、庆云分支序言

序一

     吾邑段氏,前自山西省段家岭迁正定府枣强县段家楼,亦有迁徙滦州段家岭者。明永乐二年(一四四年)始祖讳思玉又自枣强迁居庆云县城东四十里段家庄,始祖讳思玉祖葬于庄东。(老谱无年号署名推论当是嘉庆年间修谱序言之内容)    

序二

谱何为而作也,曰:其枝茂者,其本固也。其流长者,其源深也。夫既有其枝也,不可不知其本。既有流也,不可不溯其源。欲缘枝以探其本,因流以穷其源。谱之所由作也,嘉庆(元年为一七九六年)重修迄今已五十余年矣。其间子生孙、孙生子,绵绵不可胜计。不续修之将同时而共名,祖孙而一字。在本族既不便于呼唤,既外人亦不辨尊卑。揆诸先人遗乘之意,不大有负乎,于是于今。

大清同治乙丑年(1865)

      十二世孙 可宽、连捷著订  十三世孙    苞、 世雄著订

序三

    吾段氏自明朝永乐二年(一四 四年)迁居此间,凡住盐山(今海兴)、乐陵、庆云者,由叶寻枝由枝寻本,虽分枝别派。原系一脉之传。今将原籍注明,方知先人来自山西。又将各处联成一谱,可敦睦族之情。因此阖族共议商量联谱填修,当时人人称善、个个乐从。于是慷慨激昂,从速举行,握管誊写,数月告成。此后春秋两祭,当长相往来,勿失联络为第一要务,后世子孙要继先人遗谱修续之志,为厚望焉。

                             中华人民共和国岁次庚寅(一九五年)

十四世孙  霖如著订  十五世孙  立义著订  十六世孙 金荣著订                         十六世孙   登连参订 十七世孙  秀文、秀安参订  十七世孙    秀明审订

十七世孙    秀升、凤奎著订  十八世孙   忠德著订十八世孙    玉德抄录

 十九世孙    春亭审订

序四

    族谱之重要人人皆知,因历史原因文革期间各族族谱损坏将尽百不存一。族爷玉文公为保存祖谱甘冒抄家批斗之险有勇有智终于为我庆云一支留下一套完整的段氏族谱其功大焉。吾自幼承祖父父兄教诲,早有心修续族谱然家境贫寒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幸小康决心重修祖谱上慰先祖在天之灵下了多年夙愿。聚族而议共商续谱大计,然家族宏大良莠难齐,不闻不问者有之,冷眼旁观者有之,试想若无族爷玉文公历尽千辛保存下来的孤本族谱,吾段氏庆云支系已六十余年未续谱矣,再不抓紧时日修续,若干年后再想接续,历代祖先名讳谁能记清支派体系谁能理正,虽云续谱岂不是一纸空谈?况为人子孙不知先人名讳支系所出又何以面对世人,立足三光之下!现状使吾人共醒,义之所至从者如流全体族人心齐志坚续谱大业基础奠矣。又与海兴、乐陵沟通更是志同道合全力以赴,阖族欣然,大业始定。

吾族各大支系虽数十年缺少交流初次见面即心心相印,天意乎?人事乎?曰:同根同祖血浓于水祖先遗传也。亲朋之亲亲在当世,家族之亲无止境。海兴十九世景春族伯以一人之力弃家事于不顾历时近年把全族资料修续成谱。试问亲朋之亲能为之否?又有哪一家亲朋历十九世而不衰乎。吾段氏家族每续一次谱亲情就亲近一步,多一次交流就多一份亲情,只要持之以恒,段氏必兴家族必旺。是功在当世造福子孙之壮举,族人当勉力而为!

公元二一一年孟冬岁次辛卯

                                    庆云二十世孙    斯强(海云)敬撰

 

第四部分、乐陵分支序言

序一

    族之有谱所以追远垂后也。我段氏旧无谱相传,始祖讳荣,于明永乐年间自段家岭迁居乐邑,三世祖讳敏、政二人遂分为两支。次支迁居于卢家店,厥后宗派蔓衍,涣散罔稽。长支十世号光前者始立祖社,春秋两祀,少长咸集,俾识面尽一日欢。相衍至今十有四世,族社已废,族众益繁,间有耳不知名,目不识面者,一本之亲几等陌路矣。十二世孙长山其为咨嗟,约族弟连山共议立谱,按支循派,参互考订,身任其事。有冯家庙段雄者,以其元为始祖,墓在高厦詹家;又有西段家庄段岐山者,以从宗为始祖,墓在西段家庄。二人闻立谱之说,各持支派欲与本族序为一谱,考稽尊长,欲求二支之所自出, 而父老皆不能言,盖百年于兹矣。然支派虽云失传,而源本总是一脉。雄与岐山与余列为昆弟,上推至其元公与八世乎乐公并列,又推至从宗公与六世秉全公同列,由是详继嗣,别嫡庶,生纪居,死纪葬,阅年余而稿甫脱。委族弟省三、族侄谆、族孙子黻、鸣皋抄录校对,谱斯立焉。呜呼!子孙而不纪先人之事实,后昆何观焉?子孙而不纪相传之支派,尊卑奚别焉。余小子谆才识固陋,事实苦于难稽,而支派犹可推详,感怀古初厚望方来继有孝慈,云仍者此其修谱之根基也欤     

    

道光二十二年(1842)壬寅冬十月

十三世孙    邑庠生 谨叙

序二

盖闻国之有史,家之有谱,其理一也。族谱云者,所以序长次、别亲疏,而敬宗收族之义,斯永垂于不朽。吾段氏自壬寅始立族谱,迄于今二十余载,宗支繁衍,其为旧谱所未及者,愈不可更仆数矣。族人因年湮代远,恐久而愈涣,思欲重修,但物力维艰,非一家所能办,功程深远非一人所能任。兹者丙寅孟春,十三世冲和、十四世利丰并起意增叙,余甚嘉其意,遂约族中之能抄录者,若十二世珉、十三世肃和、诏谕,十四世子黻、鸣銮、濯江,十五世楷俱各踊跃从事,不惮勤劳,于是利丰总其成,冲和董其工,余为校阅,参考程式,稍易体例仍旧,亦犹先君子继往开来,承先垂后之遗志也。惟愿后来者踵而行之,历数十年而一修,虽百世之远,溯流穷源,由末本知此支分派别者,原系一脉之传,则同族犹一家也哉。

                                       同治五年(1866)丙寅孟春之月

十三世孙   修和 熏沐

十四世  凌云  十三世  篪和   十三世  冲和 十四世  利丰  同修

序三

    盖闻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也,所以笃本根绵世及循委溯源,支派分明,缀系虽繁,条理不紊焉。以之收族即以之敬宗,所系岂浅鲜哉!我段氏壬申年始立族谱,丙寅年重叙,迄于今二十余年。或徙居、或迁葬,宗派蔓衍,旧谱所未及者不可仆数矣。族人因年湮代远,支众人繁,思欲镌板立亲,但物力维艰,茔中无蓄,十四世鸣銮、龙标甚为咨嗟,不惮勤劳。幸值辛卯孟春,遂约族中之能抄录者若十二世珉,十三世谕,十四世鸣山、子慕、濯江、利中,十五世杜,俱踊跃从事,于是鸣銮观厥成,鸣商服其工,参互考订,添续后嗣,亦犹先圣继往开来之心也。数世后分支别派庶晓然于世代流传之远亲疏等级亦赖以明征矣。呜呼!感瓜瓞之绵绵几难溯始,咏椒聊之实实亦允可纪。支庶之繁,上可以追先世,下可启后人,继有孝慈云仍者吾日望之矣。       

              光绪十七年(1891)岁次辛卯孟春之月  十四世孙鸣銮谨叙

                              十三世  雨和  膺显  十四世 鸣商  同修

序四

    韩昌黎曰:“莫为之前虽美而弗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国有历史,家有志乘,其绵绵延延以迄于无尽者,胥是道也。吾段氏夙有老谱,修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叙于同治五年(1866),再重叙于光绪十三年(1891),派别支分,朗若列眉,开卷而视历历在目也。然岁月方除,人丁渐益,越至于今近三十年矣。苟不嗣而茸,恐等一家于路人,后有作者不病其鲜凭而失据乎?予小子颖邵,自客岁有志而未逮,延至己未孟春(1919),商诸族孙若梗、若藻者,无不慨然称善,欣然乐从焉。爰择吉告庙,约同族侄龙标、利中,与夫族孙杜蓎、芬逢、璋诸人,聚族而谈共襄大事,补阙拾遗,于后起之未列斯编者挨次添注,而犹不唯此,世次之分关乎命名,今之接叙追之十五世,以后立名不准乱起,凡属兄弟不论远近均占一字,则名字不乱,世次易分也。今者予拟十六字“嘉名所锡 聿寿而臧 本以传家 休有烈光”,即以“嘉”字为十六世,以“名”字为十七世,挨次渐及,踵事而增。三十年一接叙,忆万代无差池,其或有当于守先待后之意也与。是为序

                                            民国八年(1919)岁次己未

                                             十三世孙    颖邵 谨叙

序五

国之有史,家之有谱,故追远垂后。我段氏旧无谱相传,始祖荣于明永乐二年(1404)迁居乐陵城北段家庄。几经风云变幻,宗派繁衍,绵延于今历经五百九十四年,传承二十一代。期间我祖前人于道光二十二年,即一八四二年首次立谱,从此我族有谱相传。同治五年即一八六六年修续,光绪十七年即一八九一年再修续,最近一次民国八年即一九一九年的续谱距今已有八十春秋。修续祖谱乃前人所望,族谱是按辈分长次、支脉远近、宗亲不乱、繁衍有条不紊的根本,亦是追根求源和记录前人业绩的真实写照;是发扬本族文化、继承优良传统、有益精诚团结、爱国爱家的文明举措,是一项利于惠及后世的宏伟事业。

我族老谱因年代久远,几经战乱残缺不全,宗支繁衍难于分清。为使后人不忘宗功祖德,有族中十六世嘉友、嘉良受十五世委托,几经商讨并决定重修族谱,遂邀十七世德明、十八世所芹、十九世锡德、锡林组成续谱小组,历经九个月酷暑,费尽苦心,将原系一脉相传者,追本求源溶于一体,未负厚望。因才识固陋,虽事实却苦于笔下。但愿我族后继有人再修其谱。使我族精神发扬光大,前人业绩永垂青史。

为考证我祖来址,十六世嘉有、嘉良二人亲自前往落实。我始祖荣原籍北京市东三河市段家岭镇北十五里蒋福山村,山上有杨二郎庙一座,村东北有大片段氏族坟为证。现有几十户数百名段氏子孙在祖址安居乐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九年公元一九九八年孟秋月

                                           十六世孙 嘉友、嘉良谨叙

序六

一步步历史的跨越,一座座刻有先辈名讳的丰碑,一笔笔历史的真实写照,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辛劳。现存最早的族谱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所修之谱书,后经先人多次修续因当时条件交通等多项不便,至今仍有我族后人原本一脉者没有整理在册,此乃先人遗愿后人责任。庆云前段庄二十世孙斯强(又名海云)海兴二十世孙景春等来我处和十七世孙光名十六世孙嘉仙联络共议续谱大计,并不惜人力物力财力东奔西走搜集资料,本着不漏宗室一人之精神慎终追远,终使各大支系之始祖老兄弟们得以重聚,所有族人有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这是一项有益前人造福后代的宏伟事业,族人无不拍手称快从者如流,同时也开创了我族续谱以来先由晚辈发起长辈支持之先例。

这次续谱在老谱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女性姓名来处归处生卒年月目录支系等内容,并把以前以辈份排列的方式改为以支系排列的新方式以便族人查阅。谱中失传无考者望后人继续考证使家族史册更加完善,发杨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 精诚团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望后人二十年后再修其谱,使我族精神发扬光大,先人业绩永垂于不朽。

                                           公元二一一年岁次辛卯孟冬

                                           乐陵十六世孙    嘉仙谨撰

 

第五部分、庆云大范庄分支序言

序一

盖木有本,水有源,国有史犹家之有谱也。木无本必折,水无源必竭。国有史能使后人知系统之整理,潮流之变迁,社会之进化,启发正人君子爱国之热忱,不待治而自治矣。家之有谱,世系源流而不紊,宗功祖德而不忘,大宗明而小宗睦。更使人人亲其亲,而长其长,流传百世而不朽,遗留万世而不灭。谱者,诚一族之重典,后人不可不慎焉。续谱必须追本求源而记其实,不可稍有遗漏,使后人无可稽考。

如我氏据先祖之遗传,我始祖乃亲兄弟三人,亲叔兄弟三人,六祖同于永乐二年(1404)奉恩占产,由京东滦州属乐亭县城南十二里段家岭迁徙来此,长支始祖占藉乐陵城北十五里段家庄,我次支始祖占藉东十五里段家庄,三支始祖复迁历城县泺口立有村庄。其亲叔兄弟三人,占藉无棣县城西胡家楼段庄一支,复迁齐东县一支,尚有一支未详徒居何所。于明鼎未革以前,各支常相往来,自崇祯年间遍地遭逢流寇之乱,音问路塞,由此不再相往来矣。崇祯十七年(1645)我七世祖可学(据传可学即应登祖之别号),痛祖围之沦陷,从事抗满大义,合族遭罗不测,村庄丘墟祖谱灭踪,自此各祖隐姓埋名逃往他乡。经数十年,清室改元大赦以后,我八世祖习文、习武、子元、子方始迁居大范村,子省、子武等各祖迁居高文亭村,其他各支,徙居罔稽,逮至今已三百余年矣。虽经光复,已几不可考。尚幸各支先祖经大难后暗中世有联系,有数世按一字起名,历历可据。最使我人所深悲痛者,惟上六代祖讳失考,不能续全此谱,实我等之遗憾也。一九五七年岁在丁酉春正月,裕后族兄与余酌议联宗续谱一事,余常有其心而无其力, 闻此欣然乐从。于二月初三日,同诣梨树段村与段逢璋、段琴二位族祖接洽,二位族祖不但深表同情,并招集合族一一介绍,言及恢复联宗续谱之事,无不踊跃鼓舞者,斯此同宗一体之情谊,尤非至亲厚友所能比也。至亲厚友乃一世亲,本族再远乃世世亲, 往者不可鉴,来者尤可追。希我后人起名务按梨书段村所拟之“嘉名所锡 聿寿而臧 本以传家 休有烈光 ”十六字,由十六世起不许更改,而且取联系以后不致再有失错之虞,并依余所拟之续谱条例,详以资考查,而敦慎终追远之道是吾人之深望焉。余奈文化浅鲜,笔墨不工,希取其记实内容意义,勿取其文与字,是为叙。

                         丁酉(一九五七年)春三月    十七世  书云敬撰

查我六位始祖名讳各占一字,乐陵城北约十五里遥段家庄始祖讳荣,无棣城西约十里遥前后段家庄始祖讳玉。惟盐山南北段家庄始祖占两字讳思庭。此祖或在散处各方占产后所改,故暂记于此以备与泺口、齐东两处确取联系而做证明。

监修 十四世守山 十六世如东

承办 十六世荣昌 发启  十七世余厚

    订辑  十七世书云  朝品  朝德      

检阅  十七世凤山  凤鸣  承办  十八世进德     采访  十八世  鸿儒  

序二

    圣人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治世纲领,将孝字列为八德之首者,乃生我者父母也,养我者父母也,痛爱我者父母也。例如我对我子女爱如掌上之珠,我之父母对我之子女关心尤甚。祖先对子孙愈远而愈爱,惟恐子孙有冻馁之忧,给子孙谋福利不遗余力,总想使子孙受荣华享富贵,治好与否死而后已。若追忆起爱我之父母与祖先,天覆地载之大恩,我终身何尝报万一。然则如何而可,必须修续谱书,如无谱书无异乎没有祖先,如有谱书思念祖先,时展开谱书,睹其名讳如见其德容。国必有史,家必有谱,如国无史,家无谱,废典灭祀,则人道不足论矣。必屈时天举而续之,以重孝悌之道,爱祖之心遂油然而生。古代帝王选忠臣良将都是由忠孝之家选而用之,未有不孝于其亲而忠于其君者。故圣人治世首先教以孝悌之道,礼义知廉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治家亦然,希我后人教育子孙万莫脱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世泽必然绵长,如不依我言为谬,后世必有昌大其宗者,慎之慎之谨记此言,是吾人之厚望焉。是以为序。

                                         公元一九八年农历正月上浣

                                                  十七世  书云书     

序三

自古历朝各代有治必有乱有盛必有衰,值此治乱盛衰期间遭天变或遇兵灾,族谱迭被损失,人口亦多有迁移及至平定以后有文化者鲜矣。懂其事者犹非易谈。民俗以度日为重不以族镨为至重也。而原有之村庄逐至湮没无传。夫我氏自永乐二年远徙来此,至明朝革鼎历史很为悠久,崇祯十七年清兵入关而即南下以至清室定鼎只七八年耳,在此七八年之间村庄地理俱多有变迁,前人无所记载,后人逐无所考知。余念及于此,不容我不替先祖代办斯事,使后人满意,故竭诚愚力在各处搜查采访始得其实据,考范氏族谱其全族同于永乐二年迁徙来此,各氏初来占产时旧有及现在之村庄一无所有,惟已成丘墟之子牙镇而已。该镇之面积纵横十余里,我大范村即子牙镇之东南角也。  由此西至刘小川东至小范村,我(大范)村西头通刘小川之道沟。北沿是镇之南端东辛店乃镇之北尾,我村东北俗称草堂,即子牙镇之太公祠故址也。沾化范氏族谱云:全族于永乐二年入乐陵,头残破稍轻 因两旁有数百年大槐,夏日绿荫浓厚凉爽可爱,于永乐扫北以后故改为槐阴镇。清室定鼎以后始改为东辛店,其他各村庄名乃与槐阴镇同时确定。我段家庄(亦名段家道口)故址在杨家庄以西,杨家道口(即以前我之段家道口)以东一带平原即是也。张家庄(原庄张铁匠)后有段家井一眼,乃当初我祖之菜园也,王家滩子正南约三里余,有段家井一眼,其水很甘,周围有地四十余亩,乃我十世祖讳清臣继室郑老太君娘家所赠之胭粉地,因屡遭大水浸淫变质故行遗弃,至今故井尚存,我现住之大范村在七七事变以前原属山东乐陵县,七七事变以后由我村以东划归河北省庆云县,故书于族谱并志,以遗后人知所由来矣。

      (注七年后划归山东庆云县)  岁在丁酉孟夏  十七世书云敬撰

序四

谱之所记以家族而论乃水之源头木之根本也,吾枝自明代迁居大范村以来只知有六位始祖,族谱经十七世书云公两次修续,也只是本支系的小修小续,未能和其他支系联为一体,这次在梨树段村十六世嘉仙公,海兴十九世景春公,庆云前段二十世斯强公的帮助下终于融入段氏家族之大家庭中,族人欢欣鼓舞传呼相庆实为全族之大喜事 同时给失传名讳之先祖追加谥号,得享后人祭祀。了确族人多年之夙愿矣。吾支如小溪入江河江河归大海,段氏家族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奔腾向前书写新的篇章,愿全体族人遵从历代列祖列宗之遗训,以忠孝为先团结一心互助互勉众志成城,共创美好之未来。

       

公元二一一年岁次丁卯孟冬十月       

十七世孙     朝岭

                                    二十世孙     俊山    谨撰

 

          (段建甫 段建浩 提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