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马村刘氏族谱(《沧州谱牒序跋集》之刘姓)
(2022-06-06 08:30:32)南皮马村刘氏族谱
一修族谱序1
礼莫大于尊祖,典莫重于收族。收族于庙尤当收族于谱,收族于庙而宗庙严,收族于谱而宗派秩,是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不可一代无史,家岂容一世无稽?且谱者,谱也,编也。谓举一本同气之谊合书一谱,普编靡遗,如木有本水有源,使人展卷兴孝弟之思也。 则家谱之修顾不重欤!尝考古太史之官掌司姓氏之辩,秦汉以后此制不行,士大夫于是家有谱牒。如《诗》云“本支百世”,《书》云“以观九族”,《易》云“家道正而天下定”,《礼》云“敬宗者必先收族 ”,其所以考世系,知终始者,皆修谱之功也。然而续修则易,创修实难。世代相传,瓜瓞绵延,子姓积久而愈多,年代愈远而难稽 ,上既穷于荒渺,下更阻于殷繁。而欲联一本九族之亲,以昭百世之守,使一姓数传之久,无朗若列眉,不戛戛乎。难哉!然不可畏其难而遂辍也。外祖父舅氏表兄等有鉴于此,爰集族人共襄盛举。尊卑长幼无不欢悦,共商解囊,勉出板资。上追先祖继志述事,下稽后人敦宗睦族。至若谱中记传,或以德行见称,或以政学著名,或以文学登科,以及烈女节妇,茹蘖吞冰,无不发其潜而阐幽,皆取详细之事,最慎重之举也。溯自汉刘向传经,青藜照读,而卯金之子姓,族派辈出,遂遍满于宙。降及六朝,亦越三唐,经籍艺文炳然史册。
迨前明永乐二年,始自南京竹杆巷迁居南皮马村镇,家谱遗失,宗亲莫辨。倘不为谱,恐愈久而难考,族大丁多,何以使长幼有序;年湮代远,何以使先后不紊;同处一村者,何以知九族既睦;其散居他乡者,何以知一脉相传。此则修谱者之所以汲汲也!叙曰:修谱之事,立意深长。万年不朽,百代留芳。昭穆不紊,宗派不爽。上承先祖,箕裘增光。下启后人,孝思不忘。盛事告蒇,亲朋登堂。谨以戚末,闻风奔忙。镜泉舅代,继世书香。承父手泽,润色成章。醵金锓板,以昭审祥。后人览谱,不可轻量。庶几惑发,孝弟忠良。子孙相继,济济跄跄。文人善士,门庭显扬。亲亲长长,戚族后望。
姻家生泗源 孟宪滨 敬序
一修族谱序2
敦宗睦族,首在辑谱。辑谱之事,端赖有财有人。我族自迁至今, 子孙繁衍,虽无科弟之宠,而家道殷实,尚多读书之人。黾勉出资,以襄厥事。因命吾堂侄懿浚、族孙德隆董其事,懿芳、德友谋始于前,族人咸经认可,始定修谱之议。玉庆、懿序、懿彦、懿诚、瑞松广事采访,懿邦、懿锐、懿坤、德恭谋划财政,德铭、瑞山、光晖楷书城稿,懿舜、毓森精心校对,脉络分明,枝叶相附,长幼悉备。既以联一本之亲端系弗紊,亦以昭百代之守,展卷视之,数百年实迹宗派可以一目了然。成吾族之盛举,而为世世可当踵行者。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孟夏十六世孙 桐荫 谨序
一修族谱序3
尝读礼而知一本九族,实为人之大伦也。礼曰:亲亲故尊祖,祖祖故敬宗,宗宗故收族。夫族果何以收,以叙谱收之而已。然则谱牒之修顾不重欤!家之有谱,所以绵世泽垂后昆也,亦使人亲其亲长其长也。虽则分门别支,究属一脉,相传世系不至紊乱,宗派有所考。上溯先祖传留之源,下启后人孝思之感。特恐年代愈远,则支派难稽; 子姓愈多,则人心愈涣。倘不及今创修,俟诸后人 则吾族盛典殆湮没而不能举矣。不有愧先人在天之灵乎?于是聚族人襄盛举,谨慎校订,祥为叙次。创业垂统,醵金锓板。谱书告蒇,留芳万年。后之览是谱者,其庶几则古称先,见其礼而知政,闻其乐而知德,学于古训有获,为可继乎。其庶几顾名思义,事死者如事生,事亡者如事存,使百世展卷兴孝弟之心乎!此则余之所深冀者。
查刘氏自迁至今,五百有余年矣。族大丁多,命名复杂。先父观桥公于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乙未提倡修谱之举,有以谱资为难者,有以无考为难者,遂搁置未修。而先父则不惮稽查手泽之劳,并将本支宗祖讳名、端系、生卒笔之于书,汇集存稿用以后世。乃迟迟至今,而族中昆仲子侄言修谱之举者忽又相接,吾不禁跃然以喜。岂惟时势可乘,机会猝至,而吾先父之志、先祖之灵亦大慰于九泉之下矣。
十七世孙 懿睿 谨序
一修族谱序4
谱牒之修,所以尊祖、敬宗、收族者也。吾族相传自始祖延龄公于明永乐间迁来今刘家马村,自始迁祖后至九世三重、凤歧、光辉三公,期间已七世失考,至十世正字辈可证之。各家所供宗谱者计十八支,其中只正明、正全二公知为三重公后,正印、正官二公知为凤歧公后,大发、正勇二公知为光辉公后,余支上接统系均无可考。此外自前明迄今六百年来,因天时人事之变乱,子姓之迁徒流离而名讳无稽者尚不知凡几。呜呼,谱牒不修将何以收吾族姓乎!岁次壬申,会族人聚贺春节,余具以修谱之事告众,多以事属于创难之。余曰:。“事之谋于昔者求征于今,谋于今者求征于后。昔惟失谱,今故无征,今复不修,将何以求征于后乎?长此畏难,不惟吾之族姓终不可收,亦非尊祖敬宗之意也”于是众咸韪之。议成,爰就各家所供宗谱酌定凡例若干条,自十世而上无稽者缺以待考,十世而下有据者力求其祥, 其有十世下因名讳失考不能统入十八支之内者,则当谱于后,不敢妄为传会,以凛乎古人阙疑之义。谱成,复将各支祖墓绘为图本,注明山向、科步、亩数,附约订续修之期,每后三十年举行一次,免致稽考之难。呜呼,吾族之谱,十世以上不可详矣。自吾之前而吾莫之知者已矣,自吾之后而吾莫之知者据吾谱而续修之,可以至于穷也。今吾年逾三荀,后此三十年,吾或得循例而仍与其事焉未可知也。惟望吾族后裔之贤,勿忘夫尊祖敬宗为子孙之本分,必循例续修,以收吾族也。则余之厚望也夫。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
孟夏十八世孙 德隆 沐手敬书
二修族谱序
吾始迁祖延龄,于明永乐二年,建功立业马村镇,至今五百八十七年,可谓历史之久,创业艰难。现已散居各地,累世后生子孙,焉能忘怀,后世修谱、尊宗敬祖,缅怀祖先之功德。传之十七世,由几位长者,经一年奔波,历经百折,不辞辛劳,修谱于后世,完成功德之伟,始修谱至今,多方面原因,已存无几,虽有谱,但无新谱之续。有负先祖之遗愿,祖宗之功德,焉能绵绵垂于后世,吾实有愧。续新谱是当务之急,后辈义不容辞之任。
续修新谱何谈容易,今吾族族大人多,筹备难度大,即使竭尽全力恐难续全,故承先祖之谱,续载部分支族,其他支因种种原因未能参续故略之,期后酌补,累世完整。
续修新谱事宜,经吾族德福公,家龄公倡导操办,并聚众位长者定一九九二年春,历经年余完成先祖之厚望,为纪念始修族谱六十周年,新谱问世。愿吾族,人人应珍之,当视为传家之宝,切勿再失。
愿吾族,人人常捧谱阅之,念祖宗之功德尽孝仁之心,尊祖之倡导竭诚团结,光宗耀祖,建勋于国,为民造福。
二十一世孙 家襄 谨序
一九九二年 春
三修族谱序1
俗世沧桑,五千年风雨,留一方厚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文化重传承,盛世修族谱。
饮水思源。一个人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当初出发的地方。叶落归根,族谱就是根的象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仅在于祈福于祖先,还在于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世代传承,修纂祖谱的目的就是寻求一种凝聚力,建立穿透岁月,血浓于水的家族,情感支撑。
刘姓的刘,其繁体字本意是斧钺类兵器,为古代皇权象征,尊贵至极。刘姓始祖刘累,是远古部落联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到唐代时,刘姓已普遍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由刘姓创立的汉王朝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潮,至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历史垂青刘氏,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先祖曾铸此辉煌,令后人为之自豪。
斗转星移,抚今追昔,回望遥思,先民多坚,现居南皮县马村等十八个村落的刘姓,由江苏南京竹竿巷,北迁于此六百年来,南皮刘姓繁衍生息,至今二十五代。
我族民国三十二年第一次修纂族谱,确定了“懿德瑞光,家道庆祥,承显祖志,永世荣昌”的辈序,包含着先辈对家族耕读厚德的倡导和子孙繁荣昌盛的美好期望。一个世纪以来,吾族后人践行着先辈的嘱托。今逢盛世,我族人又一次修纂族谱,接续“忠孝子兴,泽芳俊广,智利永健,民富国强”十六字辈序,激励后人,忠孝传家,读书上进,在农工商各领域尽展才华。为家族兴旺,为中华富强增砖添瓦。
愿这部《刘氏族谱》鞭策今人,润泽后世,使我族人及后裔不忘祖德,不辱祖先,继往开来,将我祖先之风发扬光大,传我南皮刘氏一脉于万世。
二十世孙 光怿 沐手作序
二零一五年孟春
三修族谱序2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现本族子孙承蒙先祖阴德,人丁兴旺,家园富饶,祥和美满。抚今追昔,为继先祖意愿,顺应族人心意,以使后人知祖根,认支派,辈份清晰,世代有序,犹如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脉脉相承,借以启迪后人和睦相处,万事兴隆,故重修本族族谱。
吾族之渊源:上溯盘古,根承黄帝,出于帝尧,封授虞舜,氏出刘累,受赐御龙,更封豕韦,商隐无名。周继唐杜,士衍随范,复姓于秦,客卿于魏,称姓成大汉,四百年国姓,初衰于新蟒,存亡于曹魏,鼎立于三国,名流于两晋,温梦于南朝。相宰于隋唐,称雄于五代,戚臣于赵宋,显贵于辽金,智著于元明,隐没于晚清,延继于新中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始祖上溯,年代已久,谱序失详待查。
我刘氏一脉,始迁祖延龄(讳)于永乐二年(一四零四年)自南京竹竿巷迁居马村,至今已六百一十年,传二十五世,子孙六千余人,遍布河北,河南、北京、重庆、天津等十八省区及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地。
本次修谱,几经周折,有幸联系到始迁祖延龄(讳)同宗、同族、同年、同地、迁居于沧州后曹庄的先祖应璧后裔十八世景兴、景彦、十九世书忠;迁居于庞堤刘村先祖庞德后裔十八世炳怀,十九世培强。相聚之时,倍感亲切,激动之情,难以表述。庞堤刘村书荣一脉,本是同族,始修谱时失联,今重修族谱,回归本族。店子乡刘文庄村学忠之先祖凤岐、凤山一脉因失考而未续。盐山县东南有本族一脉失联。霸县及天津静海西王庄一脉失联。
修谱即成,身负众望,使我族后世子孙,亦有木本、水源之思,明确归宗之感。即使祖宗英灵未爽,也当含笑九泉。此乃我刘氏家族之大幸,后世子孙之大幸矣。望族人视谱为传家之宝,善用妥存,念先辈之艰辛,勤恳敬业,和风睦邻,弘扬懿德,传承久远。
付梓之际,赘言为序。
二十一世孙 家平 沐手作
二零一五年孟春
三修族谱序3
刘氏家族三次修谱,我才疏学浅担此重任,先祖之功德难以表述,内心惭愧,但我已古稀之年,参与续修族谱而感到自豪。
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传统美德。追宗溯源,是人类的天性。续修族谱,使族人增强家族观念,团结和谐,齐心共勉,辈分分明,子孝孙贤。
考我刘氏始迁祖延龄由南京迁至南皮马村,躬耕于农,时风古朴,丧葬简约,土坟无碑,未见宗祠,原籍宗派,生殁年月,无考遗憾。
著史是国之所需,立谱是民之所要,改革开放后的中华热土,时值和谐发展,国富民强,万物复苏,百业俱兴,给修谱带来机遇,热心的本族,有识之士,慷慨解囊,予以资助,功不可没。
本次续谱由瑞来、家襄、家平主持操办,编写,审核。在最艰难的时刻,由光怿,淑芳参入。充实了编委会的力量。群策群力,丰富了谱书的内容。保证了真实性。衷心希望全族重视族谱,使子孙后代以谱为鉴,与时俱进,笃行创新。
望我族后世要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十一世孙 家襄 沐手作
二零一五年孟春
南皮县简史、马村村史与国宝古槐
唐虞夏商为兖州之域,周初属兖州,封国无考,东迁以后,州境弃入于齐,惠王石三怒,齐侯畀燕地,逐为燕齐,太平寰宇记。齐桓公北伐山戎,至此善修皮革因筑焉。阚曰章武有北皮亭,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南皮县。后长期兵匪作乱,生灵涂炭,南皮境内曾多次出现“春燕归来少栖处,一地千里无人烟”的状况。
明永乐二年(一四零四年),全国迁移移民到南皮县,足以证明当时人烟稀少,田园荒芜。一九三七年日军侵占南皮县,迈步蹬公路,抬头见岗楼,无家不戴孝,遍地起狼烟,人民从此过上亡国奴的日子,一九四五年,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重整乾坤,再塑山河,人民当家作主,日月换新天。一九四九年建国后,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一九六零年,旱、涝、风、雹、虫五灾并行,从一九六零年七月至一九六三年七月,年均降雨量一千四百毫米,八十五村被水包围,全县境内一片汪洋,平均积水一尺以上。三年自然灾害,农民口粮从八两降到三两,树皮树叶都吃光,这就是低指标瓜菜代。
一九七八年三中全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生活逐步殷实、富足。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之下,经过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开花,实现了有史以来的高速发展。未来的南皮一定会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据史料记载东晋元年(三一七年),刘家马村与刁公楼村并存(注:大臣尚书令刁世协院中建楼一座,名尚书楼)。宋辽交战时,宋军驻扎马村遛过马,故村西北至今有保存到现在的马道的路名和地名。元朝时期改为四乡十五社南皮县潞灌社马村,明朝为南皮县京师河间府苑村里马村。清朝为田寨地方领十八村之一马村。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改为三区马村,一九四零年改为鬲津县马村,一九四三年划为南皮县六区马村镇。一九五八年划入宁津县,乡改公社,分东西中三马村。一九六一年划归南皮县凤翔公社。一九九五年底改为潞灌乡三马村至今。立村以来马村因时局变迁,自然灾害,社会动乱等诸多因素,人民生活艰辛,历经磨难,而今逢盛世,政通人和,在和谐社会中,人人怀揣梦想安居乐业。亘古至今,马村的变迁与发展更有古槐相伴为证,它像一只巨笔在书写着一部古老而生动的村史。
马村古槐树干高三点三米,周长三点四米,侧枝树干四根,其中悬钟树干周长一点三米投影面积二百平方米,主干东侧有能容二人的空洞。在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艰苦的年代,百姓为求平安在村东建有关帝庙,并栽种槐树。自明成化七年即一四五八年重修关帝庙并铸有千斤重的大钟,高约一点四米,可生八音。树西侧置有石桌、石碑,碑文较清楚的刻有:明成化七年重修字样。古钟在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被毁。石桌与石碑一同被煅烧为白灰,一九六一年由于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古槐曾经命悬一线,令人揪心。
古槐送走了历代皇帝,民国初年又送走了落发为僧的化成与清成,一九一七年于古槐树下成立马村三高,一九三九年被日寇烧毁,学校停办。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七日,曾任中央委员、中央民委主任刘格平在考察河北民族工作时特来马村,在三高校友赵景山老师的陪同下最后一次抚摸古槐。
抚今追昔,感慨话旧。试比较南皮县城有古槐一棵,其周长二点三九米,被有关专家鉴定为树龄一千五百年。而马村古槐周长三点四米,故定为一千六百年的树龄实不为过。二零一四年由村民刘家襄申报省林业厅绿委办,得到了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深表感谢。
国宝古槐见证了历史沧桑,历经风霜雨雪的剥蚀,却安然无恙。遭遇了烈火焚心的劫难,却默然无语。忍受了空腹致命的伤痛,却茁壮成长。岁月如流,古槐必将伴随马村人文的发展,更加枝繁叶茂。
附:明成化年间重修庙宇,后铸大钟悬于树上,至今五百多年。东晋时期,先有马村,后修庙宇,再栽树,东晋元年至今有一千六百九十七年,悬钟时树龄即应有一千多年,树干方可承担起千斤的重量。
三修族谱编委会供稿
编后记
三修族谱编写人员,热情满怀,虽才疏学浅,但不遗余力,历时二年,不负众望,新谱终于面世,回首编修历程,赘言如下:新谱继承始修谱的格式,略有改进。新谱增项:联族、祖训、家风、村史,使谱文内容更显充实。
本次续谱首先得益于所有采编人员的辛勤劳作,从而获得全面翔实的续谱资料。编修过程中,瑞彦公统筹全局;光怿公审批资料,激情满怀;可称赞的是:南皮本族淑芳女士,积极热情,任劳任怨,为新谱编纂积极出谋划策;瑞泽公重病在身,拄拐搜集、提供宝贵资料;家平公顾全大局,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搜集、整理、审核,监印。更不能忘记的是:本次续谱由瑞来公首倡,并以资金鼎力相助,使续谱工作有条不紊地全面展开;瑞利公总揽财务,精打细算;年轻的道春公,家族观念强,为修谱财务提供大力支持;瑞达公费尽周折,不辞辛劳,为与失联的族人取得联系上下奔波;同宗的沧州景彦公给予了热情支援。总之,在大家自始至终的不懈努力下,本次续谱得以圆满顺利完成,充分彰显了群策群力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修谱可谓卷帙浩繁,历经两载,来之不易,愿我族人和谐团结,创光大家门、彪炳史册之业,以上告祖宗,下慰族人。更希后人,切切牢记:不可断续!免留遗憾。
编者学识所限,经验不足,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识者补正。希望族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谱牒,宣扬吾族之功德,妥善保存。
三修族谱编委会
二零一五年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