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房氏家谱(《沧州谱牒序跋集》之房姓)
(2022-04-12 08:21:00)东光房氏家谱
谱序
窃闻,余始祖本籍隶顺天府密云县地名石匣人氏,自前明永乐二年(即一四零四年)蒙迁东邑城东北运河东受廛焉,里名房家寺,立墓地于村南。凡五世各移茔,所因先人无谱,故渊源莫述其详焉。兹者虽不能备述于前,愿即可考者详志于后。庶源流可溯,亲疏可辨,后得传之有基也。爰修短序,以启后人有善继者其续之。
道光十年(1830)年
庚寅初夏之月 敬修
十二代孙
重修谱序
余族因前代无谱,故自始祖以下字号无传,支派不得其详者及五世焉。幸孔吉公与孔嘉公上推及于六世,有可考稽者皆续之,无所考稽者始阙之。举凡支派之疏长疏幼疏亲疏疏一一续之,井井有条而不紊。使后世了孙一目了然,绵绵延延,百世可考。余幼时受业于孔吉公,课余时公举家谱笑而相嘱曰:吾今老矣,天固未尝为此事加我数年,令吾再续。汝异日当以修谱之事为已任。彼时余方髯龄,尚未解悟,亦第笑而成之已,厥后出外就傅有年,教读有年,又继以家务繁冗,因循至三十余年。回忆余师语,亦大感事。辛未春,族叔秀如以修谱与相商,余遂忻然应之曰:“余有此志久矣,我族谱自初修,迄今阅数十年矣,使不于此再为篡修,将年代湮远,世系何由而考,支派殊亲殊疏,何由而辨?兹际余族家贫力薄,不能梓校刊及缮录汇辑之资,余虽不敏不敢辞其劳焉。”此一时应答之语,不过援笔直书,亦余半生怀藏之志,所愿鞠以后人也,后有继之者其无负余所望云。
同治十年(1871年)岁次辛末暮春之月 重修
续修谱序
辛酉春谱牒既成,同族执事问序于余。不禁喟然兴叹曰:谱之所巍然系大矣哉。缮校汇辑余固不敢辞其责,至于作序,余殊不胜任焉,佥曰礼以质为本,言以朴为贵。吾自叙家乘即道吾家常也,何须文言?余曰:非也,士庶之家类皆有谱,非籍以炫家事也,正以渊源莫识,难兴霜露之感,尊卑不分,应乏亲睦之思。不特谓祖宗云遥湮没。籍谱书而能考,子孙相继,涣散无惜者,假谱书而可稽也。谱之一书,于敦本族睦之义有密切之关系。余族自有明迁居以来,门第固属寒微,人烟亦不为繁盛,然迄今已五百有余岁矣。想孔吉公与孔嘉公既创留成稿,先伯父又纂修成篇,遂令一族长幼尊卑,秩秩有序,亲疏远近,楚楚可观。非有望于后之人推一本之爰,悠然而生孝悌之心者,微意具于其间乎。似余之才疏学浅。何能殚发。佥又曰:夫如是我族之谱序成矣,前人之所望于后人者,如是所望于吾侪者亦如是,即吾侪之所望者,亦莫不如是者。盍即此援笔直书,以俟后之览阅者,吾祖宗有灵九泉下,当共鉴焉。余曰:唯唯,请书之。
公元一九二一年岁次辛酉清和月 续修
十六代孙
房氏续修谱序
族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故修谱者,实以序昭穆,分支派,别远近,判亲亲疏,远近之分明,则昭穆支派,自秩然有序不紊矣。谱之所系大矣哉。癸未秋,有故友房君柱臣,与同族公议续修家谱,合族长幼莫不忻然,惜族中无人编修,亦属难事。柱臣君与余相商,邀余代为草创,奈修谱一事非浅鲜也。余自觉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抑且年逾花甲,精神衰败,援笔之余难免陨越贻,何敢应此重任。乃柱臣君嘱吒至再,不得已而遂应召前往。及至翻阅房氏旧谱已至三续矣,自三续至今二十余年,房氏合族执事者,第恐世远年湮,生齿日繁,户口益增,倘不亟为续修,则支派逾久逾纷,后将湮稽隧绪难寻,则敬宗收族之义安在乎!于是参考旧谱,详细校阅,凡未及入谱者添注,已入谱有疑义者更正之,或某名继某公嗣,或某名兼桃某公,俱与名下详细注明某名嗣子系某公本生子,庶几支派分明,亲疏远近之别昭然可考,虽历世久远一目了然,将不至湮没无稽坠难寻之失矣,是为序。
公元一九四三年岁次癸未季夏之月 续修
世谊
续修谱序
丙寅岁末,族人长者兴续谱之议。窃以家之有谱如国之有史,更籍以溯祖宗之源本,分支派之源流,其属何支何派者,虽踞千载,以后源流,故其意义之重不待言矣。且上续至今已达四十余年之久,岁月漫长,人丁繁增,加之祖中徙居四方者已占本籍之半,据此如长期失续,势将使尊卑难分,长幼无续,甚而沉沦湮没,端绪难分,寻故此于丁卯春节祭祖之际,全族公议,趁此农闲之时,立即进行。一时老少踊跃参加,执笔者不懈于内,采访者奔走于外,数月之内初稿。以就此续较前续稍有更改。前之讹者更之,缺者补之,因时代不同于十六世以后添写妇女,即于其父母名下注其几子外,又添写女几人,已婚者并注其适某地、某室。其它,或因外出,或因相隔遥远,或因年久遗忘,致使生年名字详略不一,非敢草率,实力不及也。事毕之日,谨志数语叙其端末而已。
公元一九八七年岁初丁卯初春之月续修
全体执事人员共识
河北省东光县房家寺
一世祖先“柰公”是明永乐二年自顺天府密云县石匣城迁居于此。房家寺是本村因村西南寺庙而得其名,听老人说每年庙会辐射面广达百里之余,在花甲以上老人中提及房家寺不止沧州甚至德州部分地区都有耳闻,寺庙现已不存在,碑文暂无下落,关于寺庙的更多故事待搜集补充。
(张海波 提供 苏家庚 校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