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石氏族谱序(《沧州谱牒序跋集》之石姓)
(2022-03-27 10:51:35)泊头石氏族谱序
简介
河北泊镇的回族石氏,传说是元朝时期丞相脱脱之裔,作为元朝丞相的脱脱信奉伊斯兰教。其子去南方征调建筑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镇时,适逢元朝被灭,无奈只好留居当地,并用征调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当时,每逢遇明军盘问时,他们便指石为姓,后世代称石氏。
家谱序(一)
谱也者,所以致同也。致同本于辨异,故标之,以望别之,以房于近其近,而爱其远,皆为辨异而设。有姓异而系同者,则许秦韩何刘之为金沈之为,尤不必谱也。有姓同而系反异,则张之属十有四,王之属二十有一,赵郡之于陇西,清河之于南阳,可谱而不概谱也。自命氏之说,行王公大夫之族,各自为姓。隋唐以还,往往轻用其见而叛其源,人之相戕贱也,相为离乱也。孰泛而遏之,故谱之不可不亟议也。凡以近而及远,所以致同也。吾石音属徴望,属渤海籍,则交邑之原,一民萃居邑东南之泊头镇,去渤海界仅六十里,则为渤海之遗无疑。
聿闻之闾里相传,族为石丞相苗裔,镇西二十里八尺髙之东丞相先茔,岿然砖梵,此其据实可证者,何敢袭狄武襄
宗人 三畏 题
崇祯十年(1637) 夏日
作者简介:
石三畏(1587--1638),字钦承,号敬伯。万历戊午(历四十六年,1618)科举人,己未科(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诰封朝议大夫,崇祀乡贤祠。著有《家藏》、《枕园集》。
狄武襄,即狄青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人(一说今汾阳 , 二说今文水县 )人。北宋时期名将。狄青出身寒门,年少入伍,因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凭借战功,累迁延州指挥使。皇祐五年(1053年),领兵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之乱。此后历任枢密副使、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迁升枢密使。后受到文官集团排挤,于嘉祐元年(1056年),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出知陈州。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狄青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九岁。获赠中书令,谥号武襄。,北宋时期名将。
梁公 狄即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的宰相。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子陵是严光,伯鸾是梁鸿,都是古代著名的隐士。严光改姓庄,梁鸿改姓运期。前者避讳,后者避祸。
重修家谱序(二)
吾石氏族广支繁,自皇明以来恐代远年湮,讳字失传,曾经六世祖三畏公重修再续,故支派分明,了然如指诸掌上,今几二百余年矣。奈族中林总繁殷,或贤或愚,宗派已久混杂,并宗谱一册各族无存,良可慨也。故予搜寻有年,忽得残册,不胜慰望。恩祖宗甲第联科,俱本盛德。看今日,丁多读少,令人增悲,愿聚族而续之。然而家谱一修关非浅鲜,而因流溯源,征文考献,千载不啻一日,特自书一册,其于各族旧支无可续者,姑仍之。而于本支所闻知者,则细加详焉。非轻吾族也,亦族繁难以备载耳。故即本支了续一册,嗣后子子孙孙,长幻尊卑勿相紊乱,此予之所厚望也。是为序。
宗人 锺华 序
嘉庆六年(1801)
重修家谱序(三)
泛来之有祖也,若木之有本,水之有源耳。憶!我族自前明以来萃居泊镇,生齿甚繁,支派恐其或紊,自经我六世祖三畏公分支别派,注为成谱,于是有伦有纪,或疏或亲,了然指诸掌上,此谱之所由昉也。待厥后残缺失序,紊然不伦,复经二世祖锺华公重为整修,焕然聿新矣。迄今支派益多,云仍益众,渐有寄居异地者,亦有移徙远方者。于此而不重为修焉,恐同宗不知,同族不知。或至伯叔昆季之间,长幼尊卑之列无可考究,以致称名颠倒,伦类错乱矣乎。予甚忧之,而实恫之。欲与族人等相约同修之,所惜者代远年湮,宗谱无存,予搜寻有年,忽得残册,虽欲聚族以续之,但家谱一修关系重大,倘有舛错,负辜非轻。是以慎重其事,于本支特缮数册,以昭来许,庶几乎井然有条,昭然不紊,犹木本水源之意也夫。谨以为序,遗于子孙。
宗人 汉伟 题
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1898) 秋日
重整支派序(四)
吾石氏先祖遗传宗谱也,原期支派分晰,次序不紊。乃近来吾族分处异地,枝叶繁生,次序相杂,谱讳相混,所系实非浅鲜。今经胞兄汉伟会议族中,重整续谱,适值予混迹柳营,返梓省视,即命斟酌格式并缮一册。恭阅之下,踌躇良久,或有注明一字,亦有注明两字者,若不早定成规,诚恐支派参差,亲疏莫辩也。予愚昧之见,按先父伯叔金讳,爰拟诗一首,仰各支族均依以列名续谱,以期一律,并益后生分晰了然如指诸掌上矣。谨又为序,以遗同族。
宗人 汉辅 题
附诗于后
金汉桂同延 良箴家益绵
宣明培孝道 枝叶绪宗传
光绪戊戌(1898)
重修家谱序(五)
吾石氏宗族,数百年来世世相承,代代相继,乃始造成一派之传耳。譬如巨川之水本乎源,绵亘之山本乎根,派者所由来也。窃念吾镇同族者众,然分支别派,绝不能参乎其间,致混淆祖宗之血统,其中关系实非浅鲜。忆自清嘉庆年间,曾经十二世祖锺华公苦心经营,继续重修並拟谱序,追及成册留作纪念,以备后世之考证。彼时本族人各敬谨存,未始非家藏之宝牒,先祖之遗迹宛在焉。迨至咸丰年间,发逆掠镇,宗族中多患流离,致将谱之原册损失殆尽。延至光绪末叶,有胞兄汉伟恐代远年湮,宗支失续,于是集议宗人,搜寻残册继续重修。数月间始告厥成,泛此吾族人得承先祖之遗志,庶不失血统之宗传也。时当民国,以远骤见不宗之族,亦有同吾宗谱者,既非窃取定必抄录,若不正本清源将来支派混淆何堪?设想兹当重为续谱,不得不编列号数,分別孝第忠信礼义六册,藉垂久远,而示区别,爰拟序附入,以施后世子孙不忘云尔。
宗人 汉辅 题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 癸亥 春日
(石同强 提供 刘君贤 搜集 苏家庚校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