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沧州谱牒文化研究会
沧州谱牒文化研究会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360积分
  • 博客访问:19,418
  • 关注人气:2,297
  • 获赠金笔:1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盐山县西宋村李氏谱序(《沧州谱牒序跋集》之李姓)

(2021-10-05 16:55:32)
盐山县西宋村李氏谱序
雍正元年岁次癸卯忡春 序
我始祖山左青川府寿光县稻田镇人也。来故明靖难兵后,永乐岁次甲申,乃迁于沧州之东南,距城九十里许,古之所谓宋金镇,今之所谓宋村者,遂家于斯焉。我族姓寒素者多,殷实者少。迄今三百余载支庶藩滋瓜瓞绵延,间有祖居莫容散佚于他乡者,星分碁置,远近错处,往往形骸异而别尔汝,藩离隅而分比邻。甚至祖考所自出茫然不知,亲疏之不紊愧然莫辨,致使名讳重犯,同族同姓等于路人,可慨也夫。不肖孙伸故叙尊卑,细考讳字,不散失于简,简则略,不敢失于繁,繁则支,使我子子孙孙各念祖考,支派分,殊不忘敦宗睦族之意。是则叙谱之志耳。
十一世孙 伸 薰沐敬修
一 序言
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源远流长。一部具有史学价值的谱书,她不仅是一幅完整清晰的家族世系图,她更应是一部家族生息繁衍发展变迁与世运治乱,社会兴衰,历史沿革相吻合的姓氏家族史。族谱对于国史与方志,如滴水之映日,在某些角度上能折射出国史与方志的光辉。这是谱牒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谱牒所以能够在史学领域中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始终被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按照谱牒学的基本要求,此次续修拟就前八次修续中所被忽略的几个问题认真严肃的加以考证补充。使我李氏家谱更合逻辑、更加完善。
(一)我始祖宽甫公由山东省青州府寿光县稻田镇迁落西宋村的历史背景。
史载公元一三九八年(即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岁的明太祖朱元璋病死。太子早亡,由皇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为建文元年。而被朱元璋封为燕王的朱棣,素有智勇大略,在北平苦心经营十八年,其威望、实力、地位和政治影响远远大于其他藩王。这对刚刚继位的朱允炆皇权统治构成了巨大威胁。因而朱允炆视朱棣为心腹大患。首先采取了剪燕王手足之策略,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使削废周、湘、代、齐五个藩王。并都督宋忠、徐凯调军分驻开平、彰德、临清和山海关,以控北平。而早有继位野心的燕王朱棣,则采取以武挟政的策略,借“皇明祖训”所规定的政治特权和军事实力于公元一三九九年七月正式向南进军。一场同室操戈之战便开始了。这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建文三年(一四一〇年)燕王大举出师,半年内由馆陶渡河,经徐州、泗洪、扬州、镇江,于公元一四〇二年攻克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燕王继位(即明成祖),次年(一四〇三)年改年号为永乐元年。
在燕王南征途中,所经之地无辜乡民深受其害。据盐山县志载,于一四〇〇年十月,燕王朱棣靖难军破沧州,乡民深遭其祸,奋起抵抗,公元一四〇二年,燕王继位,令军北返报复乡民,县境横尸遍野,瓦砾一片,史称“燕王扫北”。对此,沧县志也有记载:“成祖靖难之师数次南下,而之居斯土者,概于永乐二年由他方迁而来者。考世家大族之家乘,具永乐二年以前之家寥若星辰焉。是以溯物之老旧,以永乐二年为止。”扫北之后,朱棣为维护其皇权统治,恢复发展生产,对因战争而荒芜的大片土地采取了诏迁移民,占产立庄政策。原属沧州各地方志均有记载盐山县志载:“成祖永乐二年九月诏迁山西、山东、河南、滦州等地移民入县境占产立庄”。我始祖宽甫公及其弟宽永公正是此时奉诏由山东稻田镇分别迁落于西宋村和西李庄的。(上述文字参考资料:《资治通鉴》《中国通史》《中国历史大录表》《沧县志》《盐山县志》《盐山新志》)。
(二)祖籍和世系溯源
我始祖既为稻田人,缘何现稻田李氏族谱中未载我始祖之名讳?为考证祖籍诏迁以前只世系,此次组织叙谱人员十八世之昌、之端、之辑、之峩,十九世树培等不惮辛劳,两下山东,追根溯源,终于在西稻田十八世族人兆法公热心协助下,在山东临朐柳山寨李氏家谱序言和世系图中发现了我西宋村李氏祖籍稻田的记载,及我始祖之上的世系渊源。序言载:“我李氏世居此图也久矣,旧传来自洪同金水河,又无可考。但就家乘碑志而稽之,鼻祖永贵生嘉谷,谷生九霄、九长、九奇、九禹。四世岱(甲午拔贡)生勋(任湖广重庆府推官,升江南顺明府知府,一勋生六子,明实(乙丑进士,任西安府布政、礼部右侍郎)、明宇、明寅、光先、瑶先、璿先。七世秀(任高密县教谕)。各墓俱在柳山寨西南隅,但屡经兵燹,其茔域谨存。至八世祖士祥、士禄即友能、士禧、士祯,传至明建文初,诏简民丁分迁戍远,兄弟遂各星散,易名改籍,析居他所者。士禄携弱冠堂弟宽甫、宽永(璿先公所生二子)逃居寿光,稻田李是也。士禧居日照,太平桥李是也。。士祯居安邱,今峰山李是也。士祥以戍功授广宁卫指挥,生九世福怀,归兹土,潯复先辜。”
这段序言与我们前所引述明成祖征南扫北,诏迁移民的历史正是相吻合的,它记录了明建文初调军御北,诏简民丁和燕王朱棣靖难军南下所造成柳山寨一带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同时,,也为我们记录下宽甫公当时流离奔波居无定所的漂泊踪迹。
我始祖宽甫公及其弟宽永公随堂兄友能逃居稻田驻足未稳,便于公元一四〇四年被诏迁至河北了至稻田李氏一七七〇年始修立谱已达五百六十六年之久,可谓年洇代远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稻田李氏立谱也只能统系本支,而他支别派已远离稻田者,理应不在其立谱范围之内。此也是立谱载笔之善术也。以此稻田李氏之谱未载我始祖之名讳则无足为怪了。
此次续谱求本溯源,两下山东,不虚此行。祖籍之说稻田无疑,世系之考由始祖之上又溯接七代,使我们西宋村李氏为由明永乐二年迁居兹土之各姓氏中唯一能够溯接祖籍世系的大户望族。
(三)确立“稻香院”为东院李氏之堂号
西宋村东院李氏家族在此地为大家望族,应该立有自己的堂号。为怀念祖籍,特确立堂号为“稻香院”李氏。其涵义为:一 祖籍为稻田镇,取其首字“稻”,有怀念祖籍之意;二 既为稻田人,最喜稻花香。李商隐词有“稻花香里说丰年”之句,盛赞丰收在望之景;广阔田园,稻香浓郁,一派安乐祥和气象,故取词中之“香”字,愿祖籍与兹土两地之族人同享盛世,人寿年丰,日子香甜。三 “院”冠以“稻香”以标其异而别于他姓。
上述三项谨志于此,是以为序。
公元二〇〇〇年岁次庚辰仲春 十八世 之辑序
(李学敏 提供  苏家庚校录)
阅读(417)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