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孔氏族谱序》(《沧州谱牒序跋集》之献县部分)
(2020-07-13 15:10:29)献县孔氏族谱序(一)
窃思宗族之盛,即众至千万,而究其始则原于一本。吾孔氏河间一族,派出阙里。自三十二代唐文学舘学士太常公陪葬昭陵,后嗣居西安,宋初迁凉州,明初家河间府城东之南柯里(dì
同“递)。传至今与阙里虽支分派远,而本源固有在矣。欣遇圣天子崇儒重道,加惠圣裔,轶于前代宗主。衍圣公仰体皇仁,遍查散居孔氏,如系嫡派相延者,务期与阙里族人一体优异。是诚皇上优渥圣裔之洪恩,而亦我宗主敦宗睦族之雅意也。
适运粮任满侯选守备、曲阜武孝廉字体先者,承委牌至,而谓予曰:“河间一族,前明罔公继泽、久公与阙里叙宗谊、通往来亦已久,今者躬逢特典,阙里重修谱系,此千载一时也。公素有尊祖重本之志,正当考世代详源流,呈之宗主,以垂不朽。”予曰:唯唯。因而宣示族众,众皆喜甚踊跃。将事者二十余人,遍稽族党,参考遗谱,经月余而谱系告成。由是而世代秩然,源流昭然,一如黄河之水,千里九曲,穿龙门、过积石以达于海,而其始固同源星宿也云尔。
旨在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岁次癸丑二月下濣之吉,至圣六十六代裔孙兴宗譔
注:
阙里 [ qu l ] :孔子故里。在今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因有两石阙,故名。
唐文学舘学士太常公:指孔颖达。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
(一作仲达、冲澹),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入唐,任国子监祭酒,太宗李世民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其家眷也迁往长安守墓。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
轶:超过。
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1055年[宋至和二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
优渥yu wò:优厚、丰厚。
特典 :特别恩典,特别待遇。
(孔繁成、孔维涛、孔繁义提供)
献县孔氏族谱序(二)
天地之道,绵亘无极。昆仑磅礴,一气之所融结者。山河两戒,周络广轮,虽章亥所不尽步,支干皆一一可寻。即岐脉别行,蜿蜒千百里,而丝牵绳贯,皆可由末以溯本,其体大故其量宏也。
圣人德配天地,其教垂于千万世,其泽亦逮于千万世。自《史记.世家》以后,今所传者,叙述渊源,莫古于王肃《家语》之《本姓解》。(《家语》原本在《史记》之前,今所行《家语》乃魏王肃所伪撰,以申难郑之意。故《汉书.艺文志》“家语”条下,颜师古注曰:“非今所有《家语》也。”历代通儒考辨,俱有明证,故今叙之《史记》之后)?(注:此处需查证一下原文)。考求故实莫古于南宋孔传之《东家杂记》,历朝纂录,不可殚数。至《明史.列传》,以衍圣公世次入儒林,先师功德延及子孙者远矣。其谱牒系述曲阜世袭之绪,宋金间南渡之宗,炳炳然无论矣。其分支别出,散在四方者,数千年来不知凡几。中间世远年湮,佚其房眷者又不知凡几。幸而支派可考,是即先师之灵所式凭。一本之爱,虽千万里视若一堂,千万人视如一身矣。不及其可考而缀辑之,使叶不归根,不重可惜欤!且先师系出于宋,世家于鲁,而《礼经》所载,乃自称曰“某殷人”,圣人之心不忘其本,殆可见矣。为子孙者,不又当仰而体之欤!
周之族姓掌于太史,秦汉以后,此制不行,士大夫于是有家牒。李善《文选》注引杨子云家牒,知其事始于西汉。六朝至唐,矜重门第,《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以谱牒为史部之一门。沿及宋元,此风复颓。然稽古之儒,怀敦本睦族之思者,颇时时间作。卢陵眉山二谱,尤为后来所取法。然则咏骏烈,诵清芬,士大夫知礼意者,犹不敢听族系之失考,而况圣人之后可不时为辑补,以伸水源木本之心哉
!
余姻家孔君汝贤,系出唐太常冲远,以太常陪葬昭陵,子孙遂家西安。越十四代,以戍守迁居凉州。又十三代,以劳绩隶锦衣卫籍,又迁于河间,前明所谓忠顺屯也。国朝顺治初,有以军功授世职者,故有一支隶旗籍,而族属则仍为河间籍。雍正癸丑,尝辑族谱,同里戈勉斋前辈叙之。迄今六十余年,汝贤虑子姓日繁,迁徙不一,将来或残阙失次,乃重加厘订,定为斯编,走书五百里乞叙于余。余族自先姚安公修谱后,余于乾隆丙戍曾一续修,今三十余年,久欲再辑,而老景颓唐,鹿鹿尚未就绪,心恒歉焉。嘉汝贤是举,是余所有志未逮。因书此弁首,以志余愧,且以告天下士大夫,勿视为不急之务也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经筵讲官、礼部尚书兼文渊阁直阁事,同里纪昀(纪晓岚)撰。时年八十有一。
注:
两戒 [ ling jiè ]
:1.国家疆域的南北界限。2.借指两戒之内的全境。3.谓分成不相统属的两部分。
周络广轮:周络 [ zhu luò ] 1.指环绕之物。2.环绕。广轮 :指土地的面积。
章亥:大章和竖亥。古代传说中善走的人。
王肃(195年—256年),字子雍。东海郡郯县 (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南)
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经学家,司徒王朗之子、晋文帝司马昭岳父。王肃师从大儒宋忠,曾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意加以综合。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编撰《孔子家语》等以宣扬道德价值,将其精神理念纳入官学,其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
郑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与晏婴、刘墉并称为“高密三贤”,后人建有郑公祠以纪念。
式凭 [ shì píng ] :依靠,依附。
李善(630—689),唐代知名学者,江都(今扬州)人(一说为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史书上称他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有君子的风范和韵致。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李善先后任录事参军、秘书郎、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泾城(今安徽泾县)县令。曾因事被流放姚州,但遇赦还,寓居在今河南开封、郑州一带,以讲授《文选》为业,人送外号“文选学士”,“诸生(从学者)多自远方而至”。《文选》,是由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的、汇集前代优秀文章的一部经典著作,曾经在历代文人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历史上,前有研究《诗经》的“诗学”,后有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在唐代,则有研究《文选》的“文选学”。而使“文选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作用最大的就是李善。
杨子云:指杨雄。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官吏、学者。
传染病医院北,广源聚涮羊肉,543刘文庄站下,这儿不错。今晚还有兔子肉。已经订好。六点。传染病医院北,广源聚涮羊肉,543刘文庄站下,这儿不错。今晚还有兔子肉。已经订好。六点。
献县孔氏族谱序(三)
书曰:“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诚以迪
德之本,修身之要,皆由睦族树其基焉。故凡家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而固宗盟,不忘木本水源之意也。况我家恭承圣泽三千年,道脉正长,亿万指兹生方盛,而其间或因游学他乡,或因历宦不返寄居别省者,代不乏人。今恭遇圣天子尊师典礼,宠及苗裔,虽派别支分,源同一本。余叨承主鬯,常以惇叙为怀。是以阙里大谱,每照甲子大修,甲午小修之例,按时查缉,其余分支世谱则各听编叙呈阅钤印。今献县族人继贤、继峨等持所修支谱来曲,恳请钤印,更以雍正癸丑所修之谱呈阅。余披阅一过,知系三十二代讳颖达公之裔,实自五十八代公保于明初永乐间随驾北征,因家河间府献县。核之新旧大谱,支派确凿,爰允其请。惟我族人常以修身,永思惇叙之义,心体力行,执玉奉盈(?),勉图自爱。无论为士为农,其各交相砥砺,庶几言忠言孝,共期无黍所生。俾替修旧业常新,诗礼家声弗替,是余之厚望焉。故为序。
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嵗次乙丑七月上濣
阙里主鬯孔庆镕撰
注:
道脉 [ dào mài ] :犹道统。
主鬯 [ zh chàng ] :主掌宗庙祭祀。鬯,古代祭祀用的一种香酒。
惇叙:取自虞书《皋陶谟》的“惇叙九族”,其义为家人亲友惇厚和顺,相聚叙情。
(孔繁成、孔维涛、孔繁义提供)
献县孔氏族谱序(四)
吾宗阙里大谱,类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之岁例用甲子,小修之岁例用甲午。其余支谱之修,亦以此为例。其所以敦宗睦族,别世次序,长幼辨尊卑者,至详悉也。窃念吾族支分派,别散布四方者,凡六十户其隶籍河间卫忠顺屯之南柯营者,则系出大宗户,自明初永乐中即家于兹。历世相传宗族蕃成,后经明季之变,人多散亡,谱亦残阙。至雍正癸丑年重修订谱,始秩然可观。后复重修于嘉庆九年。时任其事编叙详明,呈之主恳请钤印。今又三十年矣。子姓日繁,迁徙不一,诚恐后之残阙失次也。谨遵小修之例,紏合本支,详为辑补,藏之家祠,以侯大修之岁重加厘订,庶与阙里大谱同一,敦宗睦族之至意云尔。事已告成,爰识数言,用详端木
。
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 继峨谨识
(孔繁成、孔维涛、孔繁义提供)
献县孔氏族谱序(五)
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无史则孰知兴衰理乱之由,家无谱则孰知世系源流之辨。故昔人名谱为家承也。
我家自圣祖发祥东鲁,迄今几及三千年,瓜绵跌衍,散处四方,历代名流,指不胜数。无谱牒稽考,则何以昭祖德而辨尊卑,明世序而彰姓氏。是以于元丰之世创修家谱,自世居昌平以及流寓各省者支派秩然而不紊,昭穆厘然而不淆,然后每届六十年一大修,或二十年或三十年一小修,典至巨、任至重也。道光丁酉,河间献县族人乙酉科举人孔广瑀,庠生孔昭清、孔昭钰、孔昭浴等恭请阙里请续修支谱。余披阅之余,知凡播迁之故与流寓之年。嘉庆乙丑秋,继峨来曲呈修时,晓岚纪宗伯均已详细序明,无庸赘述。谨按:我孔氏自汉唐以迄元明,历代优崇圣裔,史册昭垂,按籍可考。爰及我朝,钦列圣之继承,荷殊恩之稠叠,举凡优恤之厚、锡赉之繁,远迈前朝,实为亘古未有。其守庙而效骏奔者,固无论已。即迁处他邑者,苟有谱牒可稽,亦必畀以尊荣,免其徭役,不使侪于编户等诸齐民,恩遇之隆于斯为盛。然则我孔氏之谱更不同于众姓,岂可久而不修耶?族人等敬承前绪,并力重修,问序于余。余忝刀主鬯,敦睦为怀,伏愿尊祖敬宗,克绍万年之《诗》《礼》,恭兄祗父,常绵百世之本源,弗坠家声,永膺世泽,余实有厚望焉。是序。
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岁次丁酉孟秋之月
诰授光禄大夫袭封衍圣公杏坛主鬯孔庆镕撰并书
注:
元丰(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
锡赉 [ x lài ] :赏赐。
畀bì :给与
克绍 :能够继承。
(孔繁成、孔维涛、孔繁义提供)
献县孔氏族谱序(六)
礼莫大于尊祖,典莫重于修谱。尊祖者必敬宗,敬宗者必收族。收族于谱无异收族于庙,收于庙而宗庙严,收于谱而子姓秩。谱之修也,则世系井然,昭穆不紊,其所关者大矣哉。我圣祖迄今历二千余载,传七十余代,子孙炽昌,支派蕃衍。或为家散处四方,大谱岂易遍载。然世湮年远,不有谱牒何以联谱姓而杜淆混?故我宗修谱之例,六十年则大修,三十年即小修,虽流寓外省者亦必自成一谱,而溯源于阙里,所以推木本水源之意也。
今直隶献县族人、辛酉科举人、同知衔、河南新乡县知县孔宪溥与孔宪枞、孔宪仪、孔庆暄等携其支谱来曲,呈验征序于余,并请钦印。考其世系,实始自唐,时家西安,又迁凉州,复于明永乐间以劳绩赐田河间卫忠顺屯,遂家焉。曾于嘉庆乙丑、道光辛酉两次续修,事实班班可考,其为我家真派无疑。于是加以弁言,并益印章,爰付携归,以昭世守。尚其毋负国恩,咸遵家范,以冀仰答圣朝崇儒重道之至意,世世子孙永矢勿谖,余之厚望也夫。是为序
时在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岁次已丑仲春
袭封衍圣公杏坛主鬯孔令贻序
(孔繁成、孔维涛、孔繁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