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敬,大洋彼岸的同乡、校友、楷模——著名作家张洁印象

(2019-12-12 10:54:03)
标签:

情感

致敬,大洋彼岸的同乡、校友、楷模

——著名女作家张洁印象

一提到著名女作家张洁,在文学艺术界那是如雷灌耳。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唯一两次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因为她的祖籍是辽宁抚顺,所以作为抚顺人的我一提到张洁,格外荣光。更感到意外的是她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我1985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出一校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她又是我的师姐,我的楷模。今天一个文学小兵,一个粉丝,来给一位文学大师,给我的偶像写点东西,给没见过面的人写印象,那简直是盲人摸象,班门调斧,定会漏洞百出。只当是对张洁老师的片面介绍吧,请张洁老师海涵,各位读者见谅…….

 

致敬,大洋彼岸的同乡、校友、楷模——著名作家张洁印象

张洁,1937年生,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

1978年发表处女作《森林里来的孩子》(《北京文艺》1978年7期),引起文坛注目,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9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触及爱情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这一敏感问题,引起文坛的大反响。

1980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后为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

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1992年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为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作协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文学创作一级。是 唯一两次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谁生活得更美好》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条件尚未成熟》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祖母绿》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我的四季》 代表张洁这一时期的散文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艰难跋涉,出于生活中的左冲右突的困境。《 无字》获2005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篇小说《 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 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长篇小说《 无字》获第二届 老舍文学奖、北京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1989年度张洁获意大利 “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

1992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

 小说选刊》20012002年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 女性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长篇小说《 无字》获第6 茅盾文学奖,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荣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其代表作还有《沉重的翅膀》《无字》《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祖母绿》、《流浪的老狗》等。

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的前期作品深沉含蓄,擅用抒情性叙述与哲理性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中期的作品以审丑为基准,采用调侃、反讽的手法营造种种超现实的文本景观,以抒发对世界荒诞性方面的体验;近期的作品又转而平淡超脱,从关注现实的激烈走向关注内心的情感感悟,呈现出另一种美学风格。

《无字》内容提要: 张洁历时十二载,潜心撰著了这部凝重恢弘、空灵隽永的长篇力作。小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进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通过凡人小事反映社会,有着非常广阔的背景,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与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社会风貌,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写出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堪称一部世纪性的生命史诗。这部小说2002年由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张洁继《 沉重的翅膀》之后,第二次夺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也是目前惟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知在 》内容提要: 小说紧紧围绕古画展开。一个又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偶遇,串联起这幅画卷在人间的颠沛流离;一代又一代收藏者,相互间有着不清不楚、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不知道这幅古画缘自一段凄美而惨烈的爱情,然而,凡与之有瓜葛者,大多命途多舛。是宿命,还是暗藏玄机?  小说以纯文学笔法描述悬疑情节,于平实中见惊悚,于灵动中诉沧桑,写出了作家“另一面”的独特想象与探究,传达出作家对“知”与“在”的思考,更有几分难以言说的“禅”意,以长篇小说少见的简洁凝练、大捭大阖,把一个诡异离奇的故事写得神秘、空灵、动人心魄,读来酣畅、大气,耐人寻味。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内容提要:   小说是在文革期间发生的故事,是一名才华横溢、勤于事业、忠于理想的音乐家被文革埋葬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学生为完成老师的遗愿而千里赴考感人肺腑的故事。读来感人泪下。

 流浪的老狗 》内容提要:  睽违多年,茅盾文学奖两度得主张洁终于推出了她的全新之作《流浪的老狗》,跟大家分享她这些年的旅行心得。张洁爱旅行,爱流浪,她甚至将自己比作流浪的老狗。在淡出人们视线的这段时间,她独自游走在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一路拍拍走走,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了一个个让人心动的瞬间,随心而动,有感而发,张洁用她的心精雕细琢了这本《流浪的老狗》,这也是她为所有喜爱她的读者奉献的饕餮盛宴。

张洁尽管她即将进入古稀之年,依然还在写作。 虽然曾两捧茅盾文学奖,但她依然坚持每一部新作尝试新的风格、新的题材,她说自己总喜欢“试一试”。《 知在》是她的最新小说,一个披着“悬疑”外套的小说。但在这部小说中张洁试图表达的却是一种命运的不可掌控,一种隔绝,以及她自己对历史的怀疑。张洁说她不介意别人是否喜欢她的作品,不喜欢这个故事的人,可以把它扔在一边,但“哪怕天下人都讨厌我,我也会因为这些文字而活得自由自在”。

张洁的母亲张珊枝自幼丧母,被寄养在亲戚家。后来母亲跟随其父亲继母生活。母亲结婚后,大概因父亲多病早衰,母亲带着张洁艰苦度日。曾在一个小乡村以教书为生,在散文《挖荠菜》里可窥一斑。

张洁早年曾有过“特殊”的经历,并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折磨。 她的婚姻有快乐,也有坎坷; 有欢天喜地,也有悲痛欲绝。她和第一任丈夫,生活的时间不长,但留下了一个女儿。与第二任丈夫孙友余相差二十余岁,可两人“想当初为了嫁给先生,真是上刀山、下火海,波澜壮阔、九死一生。万千故事,只有留待日后评说。”见张洁的《人家说我嫁了个特权》

张洁与孙友余从相识——相恋——结婚——离婚,历时二十七年,最后分手。

张洁与母亲常年相依为命,因为爱情和婚姻的坎坷,两个人都把自己的感情孤注一掷投入到对方身上,尤其是张洁对于母亲的爱超乎寻常,被解释成当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所提出的对于母亲的“共生固恋”。因而在母亲去世后,张洁曾一度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常常半夜在卧室痛哭。并且与母亲留下的一只小猫相依为命,把小猫看作母亲的化身,产生了不寻常的感情。张洁曾写了多篇散文记录自己与小猫的相依相通,小猫死后一个月,张洁长歌当哭,写了一篇《哭我的老儿子》,感情深挚,催人泪下。

      王安忆对于女作家的自我曾有如下论述:她们天生地从自我出发,去观望人生与世界。自我于她们是第一重要的,是创作的第一人物。这个人物总是改头换面地登场,万变不离其宗。这样的分析有些适用于张洁。对于张洁这样主观型的女作家而言,其作品往往是自我心灵的投射,是思想探索的宣言。张洁笔下的那些女性形象仿佛被一个强大的理念之手操纵着,从她们身上常常能辨认出作者的身影。张洁之所以能成为不可替代的这一个,还在于她不懈的探索精神,并将探索成果及时地呈现给读者。作者的自我处于不断的撕碎、撕碎、又拼接的过程中,这也是作者创作演变的重要方面。从《爱,是不能忘记的》起,张洁就开始建立一种以女性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在《方舟》《祖母绿》中呈现了这种固执的心理价值世界。

文学艺术通过直接成为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从而对人的自我塑造产生影响,人们往往根据文学艺术中的想象性形象或人物模式来塑造自己。1819世纪的西方小说对张洁那代知识分子的主体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新中国的知识女性吴为是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下完成了自我塑造。她所参照的文化范本,是西方文学中的那些名媛淑女,娜塔莎、朱丽叶、白雪公主……而她对男人的想象与企盼,则是贵族骑士与革命英雄的混合体。

《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主持人张越在谈到张洁时:外人看到的他豪爽热情,只有他的妻子和女儿知道他有多么冷酷和粗暴。顾秋水正是如此洒脱地在吴为的灵魂深层播种、栽培下对男人的仇恨、敬畏和依赖,而这仇恨、敬畏和依赖又在她屡屡失败的人生灌溉下茁壮成长起来。(引自小说《无字》)我以为,她真正创作的开始是《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是一次向温情的告别,她告别了温情,便是真正的自我诘问、自我撕扯的开始。长篇《无字》是她一生最狠、最痛、堪为扛鼎的心血之作。一百年间,中国的男人女人,在这片文化土壤里,经历着怎样的塑造与相互塑造。作者跪在命运面前,一遍一遍地撕开自己伤痕累累的身体,鞭打自己的灵魂,这样的勇敢和诚意,这是一部你不能忽视的作品。它是一部人性的史诗,也是一个心理学的活病例,社会学的活案例,甚至是政治学的好注脚,是所有心理学者、社会政治学者和关注人性的读者都该仔细一读的作品。 

张洁还出版有《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长篇小说《只有一个太阳》等,长篇散文《那个最爱我的人去了》,游记《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等。其中《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1983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是反映改革的代表作品,发表后争议很大,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在宁静悠远中呼唤人的真情;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对女性命运的关照是她坚持的立场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她的创作享有国际声誉,曾获意大利1989年玛拉帕尔蒂国际文学奖,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 

虽然《无字》为张洁揽得大奖,但张洁坦然:只能说截止目前,《无字》写得比较好,但也不是没有更多发挥的空间了。我永远都不满意我自己,我不觉得我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

那么,新写的小说会不会超越《无字》呢?张洁拂了拂头发,微笑着回答记者这个我不知道,我努力就是了。我不敢说我有多少优点,但努力写作,就是我的优点,追求着就是快乐的。写作就是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天分给你多少,那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努力可能会弥补一部分。如果天分不够,也很遗憾。

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制度有了很大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我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我希望读者自己去想,哪怕误解我,也无所谓,我不介意。哪怕十个读者中能有一个读者理解并进入我的书,我就觉得自己很富有了。

《无字》写完之后,张洁的视力变为零点二,她以前是不戴眼镜的,现在走哪儿都戴着。对《无字》的过分紧张,还使她的手上长了白斑,心脏也不太好。但这一切并没有让张洁退缩。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闷头写作,这是我惟一的目的,希望写得更好,对得起手里的笔和纸。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我还有什么爱好。

张洁写了很多“为别人而写”的作品,而长篇《无字》,她说是“为自己而写”的。写了这么多作品了,张洁还在积累。

如今在美国女儿家的张洁,光彩、活力,让人惊叹。透过欢乐和幸福。记得20年前有个评论家,在评论张洁的时候用了两个字“冷傲”。我们只能说评论家从另一个角度描述当时张洁心理的状态。但是今天这种“冷”没有了或者淡化了,而“傲”却依然存在,一种高贵、骄傲和与世俗疏离的精神气质在张洁的人格与作品中象血液一样流动和循环

   作为抚顺人我为张洁骄傲。我们真挚的希望这位海外游子,这位功勋作家有机会能回家看看!

                               作者:平德利      

原抚顺法制报副总编    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    电话:1860423326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汤文奇传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