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同题材诗歌的基本情感

(2014-12-30 16:46:19)
标签:

情感

2015

高考

语文

专题复习

分类: 专题复习

不同题材诗歌的基本情感

一、山水田园诗:

景物:一般描绘清新自然、优美动人的田园风光以及舒适、悠闲的田园生活。体现了一种隐逸的乐趣。

情感:1、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向往、喜爱,诗人的自得其乐和怡然自得

      2、远离红尘俗世,坚持高洁的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清高 

3、对世俗生活、官场生活的厌倦、厌恶。(多为隐逸诗)

2、表达: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委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映衬、对比、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二、边塞战争诗:

景物:描绘边塞中或宏伟或荒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 观,或描写将士们艰苦的军旅生活,意境或雄壮或悲凉。

情感:1、生活的艰苦  

2、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3、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那昂扬的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乐观精神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国家兴盛)

4、战争的残酷和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5、将士们在前方浴血奋战,而统治者在后方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6、忧国忧民(国家衰败)。

表达: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色彩浓烈、虚实结合,映衬、对比、比喻、拟人。

三、送别诗:

景物:一般描绘送别时,送别地周围的或想象中的自然景物,此时的景物往往带上了特定的修饰性词语,借此含蓄委婉地表达离别后的思念之苦与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

情感:1、作者自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分别后的离愁别绪、寂寞、孤独与对对方的思念(关注想象,从对面落笔);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心志的告白;

表达: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含蓄委婉常见)、直接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侧面烘托、映衬、比喻、拟人。

四、咏史诗:

景物:一般描绘作者所见到或联想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迹、历史遗迹、古城故址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景物一般有曾经繁华、奢荣而现今荒芜、凄凉的特点。如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情感: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

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感慨壮志难酬。

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

④抒发爱国情怀 

⑤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表达: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委婉含蓄、或正面直接表现,虚实结合、对比。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五、咏物诗:

景物;一般描绘某一特定的景物,如松竹梅,月雁鸦,杨柳鸣蝉等,这些景物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约定俗成的含义,或在描绘当中具有拟人化的特点。

情感:表现作者独特的志趣、爱好、品行、处境,一般是作者借此物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性,或表明此时自己的人生处境或际遇,2、表现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或表明自己虽身处逆境,然不妥协不放弃的志趣与追求。

表达: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虚实结合、生动形象、比喻、拟人化。

六、即景抒情诗:

景物:一般描绘作者在某一特定境况中身边所遇到的景物,这些景物往往带有特定的季节特点,或加上了与作者心境相符的,能体现作者此时心情、境况、人生遭遇等情况的特定的修饰性词语,使客观的景物蒙上作者主观情感的色彩。

情感:一般表现作者在特定环境种联系自身情况从而表达出的所见所感所想,或伤春、悲秋,或睹物思人、见物思飞,或感时伤世、自感身世、就景抒怀、羁旅愁思。

关注:即景抒情诗

1、伤春:春易逝,人易老,美好时光易流逝,从而女子和士人易伤春。其中女子因伤春而思念,因伤春而闺怨;士人因伤春而苦闷,因伤春而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感叹。

2、悲秋:年到中秋,人到中年,诸事无成,极易伤感、悲愁。漂泊在外、仕途失意、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身处困境、羁留他乡,每当人处于上述情境之中,面对肃杀、凋零、清冷、残破的秋景时,往往触景生情,生出凄凉、伤悲之感。

表达: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生动形象,比喻、拟人、映衬。

七、羁旅愁思诗

情感:漂泊在外,谪迁异地。

1、思乡念人 

2、旅途艰苦 

3、青春易老而壮志难酬之情

4、仕途坎坷

5、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忧己之情(战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