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中的人的“游戏人”形象
(2015-12-31 18:21:54)分类: 专业知识 |
一、“游戏人”的形象的来源
“游戏人”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世纪由席勒指出,“游戏”不是指儿童的娱乐或玩耍,而是人的自由本性和人的人格充分展现的途径和证明。“游戏人”的概念直到20世纪初才由荷兰文化史学家赫伊津哈正式提出。他说“一个比我们更为愉悦的时代一度不揣冒昧地命名我们这个人种为:Homo Sapiens(理性的人)。在时间的进程中,尤其是18世纪带着它对理性的尊崇及其天真的乐观主义来思考我们之后,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并不是那么有理性的;因此现代时尚倾向于把我们这个种称为Homo Faber,即制造的人。尽管faber(制造)并不像sapiens(理性)那么可疑,但作为人类的一个特别命名,总不是那么确切,看起来许多动物也是制造者。无论如何,另有第三个功能对人类及动物生活都很贴切,并与理性、制造同样重要——即游戏(Playing)。依我看来,紧接着Homo Faber,以及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的Homo Sapiens之后,Homo Ludens,即游戏的人,在我们的用语里会据有一席之地。”显然,在赫伊津哈这里,“游戏人”是作为一种新人的形象出现的,是与“理性人”与“制造人”相对而言的。
二、“游戏人”的形象的特征
且是人类共有的本性,是人类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各种文化的“母体”。
三、从“游戏人”的角度看教育
从“游戏人”的角度来看教育,首先,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游戏的形式,人们“在教育中游戏”“通过教育游戏”“为了教育而游戏”。参与教育游戏,享受教育游戏所给予的愉悦,享受在教育游戏中的自由和在教育游戏中形成完整的人格。教育本身是人类参与教育活动的另一种“目的”,它超越了任何功利的考虑。其次,既然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成为”和“看到”他们自己,那么,以人的培养为己任的教育就应该充分地展现其“游戏性”。除了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社会性,教育还应该有游戏性,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应处于一种游戏状态,处于自由、自愿、自足、平等、合作、投入和忘乎所以的状态,在教育活动感受到乐趣,是人们乐在其中。再次,教育既然是一种游戏,那么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游戏者,他们都需要遵循游戏规则,因此我们应该为教育活动制定出大家做共同认定的约定和规则,并且不断改进,保证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最后,既然人人都是游戏者,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帮助人们理解其游戏本性,促使他们形成“公平游戏”的责任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