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感

标签:
读后感教育 |
分类: 学习 |
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虽然篇幅很短,但是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个教育者以及准备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去细细琢磨。由于条件限制,我未能拿到纸质版的《什么是教育》,但我从网络上找到了此书的电子版本,我认真研读后,受益良多。
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关注人的灵魂的发展和完善,教育是让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从受教育者实际出发,外在的文化知识、技能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选择、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这一角度看我国的教育,大多只重视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却淡薄了人的灵魂教育。应试教育的存在阻碍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很多学校过多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比如创造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完善、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不注重人文关怀的培育,而只着眼对“工具”的打磨。教育所最终完成的不是对人的德性、人格和精神生命的培育,而是把人塑造成工具——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工具,这是教育的悲哀。
二、教育是在对话中探索真理,以形成顿悟的过程。
雅斯贝尔斯非常推崇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理念。在第二章中,他把教育分为三种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经院式教育只是教师的照本宣科,师徒式教育完全是教师为主的教育模式。雅斯贝尔斯推崇的苏格拉底式教育,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通过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问而感到自己对真理竞一无所知。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教育方式有益于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与学生进行对话,教育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引导学生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意义。教师指出方法,诱导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以深刻认知自己。
苏格拉底最大的特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他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毫不留情地批评,而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坚持真、善、理性的信念。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严格贯彻。
三、教育是一种理性的陶冶过程
雅斯贝尔斯说:“学习是德行的保存。”孔子认为,学习的先决条件在于学生的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学到真理,首先要修身养性,要有基本的道德品质,否则就永远不能学到真理。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德育。“真正的学习是以不停的奋斗来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难。”孔子认为,青年学习时,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这是在要求我们学习要刻苦认真。“人若不学,其他的德行就不清楚而失真。”孔子认为,人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自己的德行。此外,孔子还特别强调了对于“礼”的学习。现在我们要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古代圣贤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经验很优秀传统。当前盛行的国学热,用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来陶冶人们的性情,是值得我们去推崇的。陶冶是已形成意识的真实再现,陶冶的行动就是思考的行动,陶冶使得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在学习古代传统文化的时候要鉴别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学习符合现代社会状况的文化精髓。
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二者虽然出自不同的国家和年代,但是对于教育的理解却是高度统一且具有互补性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雅斯贝尔斯也说过人类的任何问题都不是能通过政体的改变解决的,而是需要人民,需要素质良好的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全面推广高中教育,这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更好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