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4时计时法教学解读(许卫兵)
(2016-05-24 16:27:42)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设计 |
教学,从知识的根部开始
——“24时记时法”教学解读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天是24小时,能用“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转换。
2.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整体建构,通过对钟面记时方式的集中探讨,在对比中凸显两种记时法之间的关联,并借此强化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意义理解。
3.通过形象化的素材、启发性的联想和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时间的流动以及用有限表达无限的数学思想,相机进行珍惜时间品德教育。
【课前思考】对于“24时记时法”,我们见到的大多课堂都是老师说个不停,学生忙着不停,属于典型的教学繁琐的一类课题。何以至此呢?通过教学观察,我们发现除了教师组织的教学素材零乱、教学结构散乱、教学主线模糊外,对这一课所涉及到的知识本身的把握不够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教学不等同于讲知识,但教学一定是以知识为载体,围绕着知识主线展开的。不能清晰地理顺知识脉络,必然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障碍。那么,“24时记时法”教学中需要理清哪样的一些知识线索呢?
首先,一天为何是24小时?教材中提到的“钟面上时针转两圈,是24小时”只能是一种直观推算,而科学的依据是地球自转。由此想开来,虽然学生课前对时间有充分的生活经验基础,也有一二年级认识钟面、用普通记时法记时的知识基础,但是,由于他们非常缺乏对“24”这一时间数值的基本认识,“24时记时法”的建立也就显得“底气不足”。故而,本课教学我们预设通过“一天有24小时”、“为什么是24小时”、“如何记录24小时”来层层推进,优化教学结构,简化教学程序,力求让课堂简洁、清晰、流畅、生动。
其次,“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作为两种记时法,如何来“定义”?理论上来讲,这两种说法都是习惯称呼,属于张奠宙教授所提到的“不需要定义”的概念。但是,作为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学习内容,作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两种记时法,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且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术语,不给学生讲清二者各自的特点、区别,是很难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24时记时法”这一概念的。更何况,作为学生已有经验基础的“普通记时法”,此前并没有给出这样一个“太熟悉却不了解”的说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比较注重通过不断强化和对比“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使用数字、记写形式上的不同,来帮助学生完善清晰的认知结构。
再者,时间具有流动性、不可逆转性、连续不可分割性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与钟表的创造性设计是完美统一的。那么,“钟表”是用来浓墨重彩地渲染时间的特性,还是作为学生认识“24时记时法”经验载体?这,决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很显然,时间的特性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凭借自己的直觉经验就能意会到的(包括三年级的学生),可真要讲清其中的奥妙,不要说学生,就是成年人也难以言传。再说,“24时记时法”的教学主体任务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一味地在时间的特性上用力,导致基础性的认知目标都没实现,那就犯了教学的大忌了。
当然,教学从知识的根部开始,意在强调教学要把准知识内涵,理顺知识主线,明确认知重点,这是教学的基点。在此基础上,要创造精彩的课堂,仍然需要有鲜活的素材、生动的演绎、和谐的互动等等来支撑。
【教学过程】
一、研究“1天=24小时”。
师:(课件出示:一条小河静静向前流淌着)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田野,碧绿的草地。
生:一条流动着的小河。
师:是啊,美丽的田野边,一条小河在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其实啊,在我们身边,也有一条看不见的河流在静静地向前流淌着,一去不复返,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却是那么的珍贵。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时间。
师:是呀,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如果我用这条线代表向前流动着的时间,(老师边说边用蓝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条长长的带箭头的直线)那么,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可以看成时间长河中的一小段儿(从蓝色带箭头的直线上截取一段)。孩子们,你知道一天有多长时间吗?
生:一天有24小时。
师:那知道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而不是20、30小时吗?
生1:因为钟面上时针转了两圈,一圈12个小时,两圈就是24小时。
生2:因为一天有12个时辰。
生3:白天12个小时,夜里12个小时。
师:到底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呢,这里面可有学问了。请看——
(播放视频)很早以前,人们将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合称为“一天”。 后来发现,之所以出现白天和黑夜,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同时,自己也在不停地转。旋转中,被太阳照到的时候就是白天,照不到的时候就是黑夜,地球自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4小时,一天24小时就由此而来。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了吗?是因为——
生:地球自转一圈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上一个黑夜是24小时。
师:一天的24小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生1:是从天亮开始的。
生2:是从夜里1时开始的。
生3: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
师:一天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一起看看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段视频吧。(播放春晚倒计时录像)
师:当夜里12时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新一天就开始了,我们记作0时。(在时间尺上标注“0”)一般情况下,0时,我们在干嘛?
生(齐):我们在睡觉呢。
师:对呀,我们常常在睡梦里迎来了新的一天。让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随着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起回忆一下一天24小时是怎么走过来的吧。
(播放视频)睡梦中,星星在眨眼,月亮在微笑,一天开始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到2时了,3时,4时,5时……天渐渐亮了,我们起床上学了(出示:起床图片)。太阳越升越高,到中午了,该吃午饭了(出示:吃饭图片)。上完下午的课,就放晚学了(出示:放学图片)。太阳渐渐落山了,天越来越黑,月亮在微笑,星星在眨眼,我们也该睡觉了(出示:睡觉图)。睡梦里,这一天就过去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二、研究如何记录一天的24小时
1.引出“24时记时法”。
师:刚才看着钟面,我们感受了一天24小时的快速走动。咦,老师有个疑问:钟面上只有12个数呀,它怎么能表示出一天的24小时的呢?
生:钟面上时针转两圈。
师:时针转两圈,也就是转了两个12小时。加起来就是24小时了。
生:两个12加起来就是一天24小时了。
师:时针转两圈,就是每个数字都会转到两次啰,那怎么来区分第一圈和第二圈相同的数学表示的时间呢?比如说,时针指着7,怎么来区分是什么时候的7时呢?
生:早上7时,晚上7时。
师:我们可以在时间前面加上早上、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时间词呀?
生:中午、凌晨、夜里……
师:有了这些时间词,我们就能将钟面上第一圈和第二圈表示的时间区分开来了。文字的作用真是大啊。哎——孩子们,如果我们不用时间词,只用数字,可以将一天的24小时也准确地表示出来吗?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交流)
生:我觉得可以的,把第二圈的时间不用1~12来表示。
生:下午的时间加上12,比如,到了下午1时,就说成是13时。
师:为什么加12呢?
生:因为第一圈已经有了12小时。
师:你的意思是,第二圈是接在第一圈后面的,所以要加12。
生:是的。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按照他的想法,时针到了第二圈的“2”时,我们可以怎么记录?
生:12+2=14时。
师:让我们对着钟面上指针的转动,来体会一下这位同学创造的不用时间词只用数字来记录一天24小时的方法吧。
(钟面上的指针先转动一圈,然后转到第二圈的“1”“2”“7”“9点半”时分别停下,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时间)
师: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时方法吗?
生:手机上。
生:电视上。
生:餐厅里的营业时间。
师:我们把这种用0到24来记录时间、不需要时间词帮忙的方法,叫做“24时记时法”(板书,齐读,提醒学生不要说成是24小时记时法)。把只用0到12这些数来记录一天时间,并且需要时间词来帮忙的记时方法叫做“普通记时法”(板书,齐读)。
2.两种记时法的比较。
师: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都能将一天的24小时记录清楚,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
生:普通记时法要加时间词,24时记时法不要加时间词。
师:有没有时间词是它们最直观的区别。
生:24时记时法使用的数较多,0到24,普通记时法只用0到12。
3.即时练习。
师:现在给你一个时刻,你能不能很快判断是什么记时法呢?
(小猫开车游戏:判断下面是用什么记时法记录时间的。8时4分、5时、上午8时30分、夜里9时……)
三、巩固两种记时法
(1)看课表,将“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师: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上课时间表,表中用的是什么记时法呀?如果我们改 用24时记时法来表示上课时间,那你最喜欢改上午的时间还是改下午的时间?为什么?
(2)看标牌,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
……
(3)做游戏,进行综合训练。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对对碰的游戏吧。请听游戏介绍,每一小组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写了时间的小卡片,当屏幕上出现一副画面后,从中选出你认为最能表示这个画面时刻的小卡片,把它举起来。(四个画面为:朝阳初升,烈日当空,夕阳西下,繁星满天)
……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经历着朝阳初升到繁星满天,一个轮回就是24小时,时间的长河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一直向前流淌。
咦,看到这个情景,老师突然想到人们把钟面也设计成圆形,在指针的转动中,时针转两圈,就是一天,时针不停地走动,一天一天就这样流淌着。这是多么精妙的创造啊!
【课后评点】上完这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有一种轻松感,这种轻松不只是因为教学中大量鲜活的素材让课堂充满了情趣,更是因为教学的层次清楚,脉络清晰,学生学得清爽。除了突出“知识”这一要素之外,还有什么可圈点的呢?
从儿童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越抽象的概念建立越是需要形象来支撑,也更需要一些“慢镜头”来凸显。从生活中流动的河流,类比到流动的时间,再演变到无限延伸的数轴,最后再回转到日复一日的时间轮回,大量的形象提示,为学生提升对记时法的认识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特别是直线型的“24小时轴”和圆圈形的“12小时钟面”进行组合对比,将两种记时法的内在关联诉诸于学生的直观感受,让“24时记时法”附着在记时法的大框架中,在整体建构中生成。
“越抽象,越形象”,数学教学就是这样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