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畅:有一种使命叫薪火相传

标签:
教育文化 |
http://s10/bmiddle/003yQkLozy6SXjHy6IFe9&690
喜欢何畅,不仅是她琴拉得好,人长得甜美,而且还因为她有着表演专业学生少有的理性和北京女孩的率性,交谈起来很顺畅也很舒服,亦如她的名字。
何畅的父母并非从事文艺工作,但是小时候她家里却拥有一架在那个年代一般家庭还少有的钢琴,那是姥爷送给做幼儿园老师的妈妈的结婚礼物。可是小何畅并不太喜欢这件乐器之王,碰两下就不再理它了。5岁半时,一位从事小提琴业余教育的老师,在妈妈的幼儿园里开办了一个幼儿小提琴培训班。这位钟绵驹老师是虔诚的基督徒,非常慈祥,也特别喜爱小孩。在钟老师的小提琴班上,何畅接受了最初的音乐启蒙,也对小提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了几个月以后,班上30多个小朋友只剩下何畅一个人了,为此老师就让她到自己家里上小课,这样她学得更快了。半年后,小何畅已经可以和妈妈一起在幼儿园里登台表演了,在妈妈的手风琴伴奏下,她把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那首《小小竹排》拉得有模有样。与很多琴童不同,小时候的学琴经历给何畅留下的都是美好而愉快的记忆。时间一年年的过去,何畅的琴艺也如初春的草木飞快生长。然而到了第三年,钟老师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不再教学了。没有了自己喜爱的老师,这让正在学得兴头上的小何畅非常伤心。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海政文工团林丁丁老师。与林老师学琴,让何畅迅速成为北京业余琴童中的佼佼者,曾多次在区、市级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还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少儿小提琴演奏比赛并获奖。而她在业余小提琴圈子里的出色表现,也引起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韩里,赵薇、隋克强等教授的关注。他们认为她是学音乐的好苗子,建议她往专业上发展。比赛中的好成绩,音乐学院专家教授的热情鼓励,让本以为业余学琴也挺好,觉得中央音乐学院离自己太遥远的何畅,也有些动了心。六年级开始,启蒙老师帮她找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金鸣老师进行专业辅导。“从业余到专业,落差还是挺大的,刚开始的时候我几乎都要崩溃了。在当时全国只招一个校外生的压力下,金老师对我强化了三个多月,我竟然奇迹般地考上了。是金老师把我带入了专业音乐的殿堂。”2000年6月,林丁丁老师为即将走入专业学府的何畅在金帆音乐厅举办了她人生的第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那年她只有12岁,在当时创下了该音乐厅有史以来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年龄最小的纪录。
进入附中,给何畅的生活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她每天要从自己家所住的朝阳区往学校所在的西城区跑,父母为了节省时间,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地下室。为了更好地照顾何畅学习,在父亲的建议下母亲选择了下岗。北京的孩子还要在学校附近租地下室上学,这在同学中也是少有的。第二年,附中由学校本部搬到方庄,何畅一家也随着学校到了方庄,继续租房陪读的生活,这一住就是十多年。过去业余学琴时,在技术上比较粗糙,右手的握弓比较紧,左手也有一些毛病,金老师就像外科大夫一样,一点点地把问题指出来,一个一个地给她做手术。金老师还带她参加院内和国内的比赛,让她从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很快,何畅便在同学中脱颖而出。2002年她被刚刚回国任教的著名中提琴教育家何荣教授相中,与其创建的中央音乐学院少年室内乐团一起合作录制了维瓦尔第《四季》(CD),担任《春》的独奏。在附中,何畅连续6年获得专业优秀奖和优秀学生奖学金,并以附中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上大学以后,金鸣老师把她推荐给了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她把青春最宝贵的年华几乎都花费在了我们这些学生身上,而且我上大学以后她还一直都十分关心我。” 如今谈起金鸣老师,何畅依然充满感激之情。
林耀基教授是中国小提琴界的一代宗师,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小提琴人才。“林老师之前听过我的考试和演奏,他应该对我还是比较了解的。能够成为林老师的学生,可以说是幸运之神对我的又一次眷顾。”但是林老师特别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很多学生到他那里,首先是要改掉技术上的各种毛病,甚至要从头练起。“林老师在教学上非常较真,比如他要求弓子一定要拉得特别直才可以。有些地方我觉得已经拉得很不错了,可他还认为不行。我那个年龄也比较固执,不太能够理解,现在想想他一丝不苟地追求完美,真的是为学生好。没有这样的千锤百炼,怎么能够打造出那么多的金牌选手。”林老师一方面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又特别亲切、随和。虽然和林耀基教授只学习了三年的时间,但何畅还是与他结下了深厚情谊,对于林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培育,更是深怀感恩之情。特别让她难以忘怀的,是林老师对工作的倾情投入和对学生无私的爱。“记得有一次到林老师家上课,我和妈妈在他家楼下看到有卖西红柿的,想到林老师有糖尿病,平时不能吃太甜的东西,便挑了几个又大又好的给他带上去,没想到一开门看到他家满屋子都摆着鲜花,才知道那天是他的生日。林老师在生日那天还给我上了3个小时的课,让我很感动。”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份情谊,因此当何畅听到林老师突然去世的噩耗时,感觉整个心都空了,一个人在楼道里哭了半天。“他去世前两天还在为我上课,并且刚借了我一把琴,让我准备参加全国比赛。”
林耀基教授的猝然离世,让正在读“大三”的何畅再一次面临无师可教的困境。这一次又是附中的金鸣老师给了她很大的帮助,把她推荐给了林老师的学生——童卫东教授。童老师曾长期担任林耀基教授的助教和助理,继承了林耀基教授的衣钵,能够继续和他学习,对于何畅来说又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虽然童卫东教授吸取了很多林耀基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和林老师一样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但是他也有很多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脾气秉性。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何畅对音乐也有了一些个人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和童老师学习也经历了一个磨合期。“第一次给童老师演奏,他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音乐?这是我以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从这节课开始,童老师给我的音乐思路打开了一扇门。”何畅是个认真而听话的学生,由于性格比较内向,再加上多年来老师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这让她在演奏上一直都比较拘谨,在音乐理解和表达上也不够大胆。童老师以他独特的教学方法,即严谨又富有激情的演奏,通过一次次耐心的启发,逐渐激发出了她的艺术潜质,也让师生之间更加融洽和默契。“童老师给了我很多新鲜的感受和启发,也让我愈加丰富和成熟。”半年以后,何畅就在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青年组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完全超过了之前的预期。比赛后童老师非常激动地给她打了一个电话,既是老师又像朋友一样诚恳地对她说:“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进步最快的一个,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你继续努力!”听到童老师的鼓励,何畅也十分开心,可以说那次比赛为她的音乐人生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时隔一年,她荣获了香港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和中国作品奖,以及学院颁发的古驰奖学金和谭小薇奖学金。2011年10月,何畅在第三届青岛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进入到复赛,也是代表学院参赛的选手中唯一晋级的,虽然没能取得名次,但是童老师还是给予了她充分的肯定:“通过这次锻炼,你的音乐放开了,我非常满意!”随后她在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小提琴独奏比赛中,经过与来自全国九大专业音乐院校的优秀选手们的激烈争逐,最终获得银奖。金钟奖结束后,何畅又马不停蹄地准备下一个国际比赛。在这几个月里,童老师几乎每天都要给她上课,就这样反复的练习,合伴奏,走台,在2012年4月的第8届韩国首尔国际音乐比赛中,经过四轮的重量级角逐,何畅最终获得第四名,这也是中国人在此赛事中时隔十年再次获奖。比赛是一个综合的考场,比赛前的认真准备,比赛中的沉稳心态和稳定的发挥,都很重要。为此,何畅特别感谢童卫东教授。他在教学上非常细腻,音乐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而在比赛中,他又对学生相当信任,从不给他们任何压力,把所有的责任都担在自己肩上。“他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就像亲人和朋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