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bmiddle/003yQkLozy6N0VovfhV7b&690
一件白色T恤,一条修身的七分牛仔裤,素面朝天,长发盘起,简洁的装束更凸显高挑的身材,眼前这个清新靓丽,自然率真的女孩,让人很难想象就是曾经在“CCTY全国小提琴大赛”中获得成年组第二名的小提琴新秀巩媛。
一位海归老师把她引上音乐专业道路
巩媛1993年出生在山西大同,4岁多的时候,喜爱音乐的父母在幼儿园给她报了一个小提琴班,当时之所以选择小提琴而不是钢琴,是因为小提琴个头小,不占地方。5岁时,由于父母工作调动的原因巩媛一家搬到太原。父母没有再让她跟随大班上课,而是单独请了一位老师一对一的学习。虽然在音乐上有着较好的天赋,但巩媛刚开始学琴时也有厌烦情绪,是妈妈的坚持才让她没有半途而废。那时妈妈每个周末都带她坐公交车到离家很远的老师家上课,风雨无阻,准时准点。2003年,著名小提琴家薛伟教授到太原举办大师班课,一直特别崇拜他的巩媛主动提出要拜他为师。薛伟老师也很喜欢小巩媛,于是巩媛成为薛伟留学多年回国后的第一个学生。能够跟自己心仪的老师学琴,巩媛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但是这样一来,学琴的路也就更远、更辛苦了。每个周末她都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坐绿皮火车夜里从太原出发,第二天早上赶到郑州薛老师家里上课,晚上坐火车返回,火车上的时间则用来写作业。与身体上的辛苦相比,更让她难以承受的是文化课和练琴上的兼顾问题。跟薛老师学习了大约一年,巩媛萌生了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想法,已经正式回母校任教的薛老师,也鼓励她试一试。为了尽快提高小提琴水平,在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巩媛的练习强度成倍增加,练习曲一本本地拉,帕格尼尼的《随想曲》、《练习曲》等高难度的乐曲也都一股脑地上。这样强化了一段时间以后,她的学习程度有了飞速提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薛老师,在考学前一个月,把所有曲子的难度都降了下来,布置了全新的考学曲目,这样她再拉这些曲目时就完全可以胜任了。2006年她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2012年又保送到该院本科学习。
一首电影插曲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小提琴的魅力
巩媛从小是在妈妈的督促下学习小提琴的,虽然每天也都要雷打不动地练上两三个小时,但更多的却是被动,离喜欢和喜爱还有较大距离。直到有一天她听了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插曲,这段哀婉忧伤、如泣如诉的小提琴独奏(由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帕尔曼演奏),直击她的心灵,让她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小提琴的奇妙。当心灵与音乐实现对接,巩媛发现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记得有一次我在湖边散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一地,那种温暖而又带着些许感伤的意境,让我一下就想到了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的第三乐章。”
曾经师从于我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林耀基教授的薛伟老师,上世纪80年代留学英国,跟随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尼曼教授学习,并成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最年轻的教授。薛伟的演奏秉承浪漫主义的传统,将精神与技术完美结合,音乐敏锐、细腻,生动感人,富有灵气。他告诉巩媛,音乐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有的时候他都会把自己拉哭了。相较于技术而言,薛老师在教学上更注重音乐。他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死练音符,仅仅是一个拉琴的工具。如果学生的演奏和自己教的不一样,他会让他们讲出其中的道理,只要有足够的说服力,他都会予以支持,这样开放式、民主式的教学,正好也对巩媛的路子。她自己就是属于那种更注重练琴效率,擅于用头脑练琴的学生。“如果你练琴时非常专注,每一分钟都充分利用的话,练一两个小时就会很累了。”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对巩媛来说实属不易。但最后的突击必定有速成、快进的成分。“拔苗助长”的结果就是基本功不够扎实,技术上稍显粗糙。幸运的是,巩媛在继续跟随薛伟教授学习的同时,又在上高中的时候遇到了另一位海归老师张提。张提教授曾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深造,并任教于加拿大北约克音乐学院和多伦多音乐学院。他虽然也是
林耀基教授的得意弟子,但在教学上却有着另一番理解。他非常重视学生的基本功,理性、严格,甚至近乎于严苛。他让巩媛从最基本的技术练起,这样的训练,恰好弥补了她技术上的欠缺。巩媛说她很庆幸自己能够同时和两位教学风格迥然相异的老师学习,一个更看重最终的成品、音乐和想法,另一个精致、严谨,一个音一个音的打磨,一个曲子一个曲子的扎实练习。对于巩媛来说,两位老师之间不但没有冲突,而且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张提老师的精心调教下,巩媛的演奏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而有了技术上的坚强后盾,薛伟老师在音乐上的各种要求,也就会没有任何负担地呈现出来,才能够更好地兼顾演奏的音乐性和准确性。
一场比赛让她享受到舞台演奏的快乐
得益于两位老师的倾情传授,巩媛的演奏集沉稳大气、细腻柔美于一身,高音甜美明亮、极富穿透力,低音浑厚温暖、荡气回肠。2011年她作为获奖年龄最小的选手,一举夺得中央电视台“CCTV全国小提琴大赛”成年组第二名。这是巩媛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也是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次。巩媛的性格比较内向,不是那种一上舞台就有超常发挥的选手,虽然也很渴望登台,可由于自己的大赛经验不是很足,所以一上台又感到特别紧张、害怕。参加CCTV全国小提琴大赛,巩媛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并没有怎么去想名次的事情。因为没有思想上的包袱,再加上准备得比较充分,她在比赛中一轮比一轮拉得好,最终拿到第二名,可谓实至名归,而她也看到了自己与金牌选手(自己的同门师姐)之间的差距。面对比赛的成绩,她十分淡然,而让她感到兴奋的,则是舞台表演的感受。“那是我第一次正式的登台表演,我很享受台下观众静静地聆听你演奏的那种感觉。”
很多年轻的音乐家都把比赛当作一个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径,但巩媛并不这样看。虽然首次参赛就取得了上佳的成绩,但巩媛说她并不喜欢比赛。“音乐是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和解释各有不同,因此并不适合用来竞技。而且我属于比较慢热、被动型的,不是那种比赛型、发挥型的选手。还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比吧。”巩媛轻轻地挥了挥手,微笑着对笔者说。相对于比赛,巩媛更喜欢纯粹的舞台表演、开音乐会。2012年她入选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按“计划”要求每个学期都要举办一场音乐会,第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她已在自己的家乡成功举办。
除了独奏,巩媛还很喜欢重奏,特别是四重奏。“四个弦乐之间的那种和谐与纯净,特别有魅力,令人为之陶醉。”高中的时候她曾经和几个同学组建了一个很不错的四重奏组,并获得了上海海顿音乐节重奏比赛优秀奖和少年鼓励奖(2009年)。可惜上大学以后,重奏组中有人离开了学校。但是这种对重奏的喜爱,让巩媛在大学又有了自己的合作伙伴。2013年她和手风琴专业的田佳男同学一起组成“Balin-vioyan”组合,并在当年连续获得第50届德国科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室内乐组第一名和第66届加拿大手风琴世界杯大赛室内乐组第一名。手风琴是一种比较现代的乐器,手风琴与小提琴的组合跨越了古典与现代,非常新颖。田佳男是巩媛在附中时就非常要好的同班同学,两个人在音乐上的想法非常接近,而且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很出色。虽然她们排练的时间不长,但是彼此默契,浑然天成。这样的跨界合作,让巩媛对音乐又有了很多新的认知,包括对新作品的接触,对新音色的追求。“我们俩既相互靠近,又保持个性,在交流与碰撞中迸发出新的艺术火花,仿佛出现了第三种声音,那种感觉真的很神妙。”
一般来讲,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女孩子都比较感性,而巩媛既有天然的对音乐的敏感,又不乏理性的思考能力,活泼可爱中不失端庄大方,自然随性而又心灵通透。虽然还仅仅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但她已经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在附中的时候,她也有过想要当一名演奏家的梦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自己以及所从事的演奏专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相对于表演而言,她觉得自己可能更适合于教学。“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那些特别优秀的演奏家,大都有着极好的天赋,我在这方面很难与他们相比。但是另一方面,天资好的人拉琴,很多东西都是自然天成、与生俱来的,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怎么就能拉得那么好。而我则是脚踏实地地一点点学过来、摸索过来的,我很清楚学琴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如何去解决。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既要知道目标是什么,又要能够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达到那个目标。因此老师的头脑一定要非常清楚,而且肚子里也要有真才实学才可以。”明确了这样一个职业方向,巩媛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上大学以后,学校在管理和要求上不如附中那么严格,更需要对自我的管理和要求。“不进步就是退步”。巩媛说她很恐慌自己安于现状。因此本科毕业以后,她想到国外去读研究生。一是要去感受一下西方古典音乐的人文环境,另外也想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小提琴演奏理念和方法。“相对于亚洲人来讲,欧、美国家的人拉琴,声音更厚实、更大气。”
巩媛是在父母的选择和坚持下学习小提琴的,她说如果不拉小提琴,她可能会去当医生或是一名演员,前者严谨、理性,而后者可以体验到多种不同的人生。这看似充满矛盾的两个职业选择,恰好说明了巩媛的性格中兼具理性与感性,而两者的对立与统一正是一名优秀小提琴演奏家所需要具备的。(此文已载《小演奏家》2014年第11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