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红瘦楼读画 |
传世绘画作品中的儿童形象管窥
红瘦楼主 程忠信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古代诗歌中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总能给人一种清新纯洁的感觉。
其实,中国古代绘画也不乏对儿童的描写。
可以说,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把镜头对准了人自身。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距今已经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绘有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这可以说就是中国最早的人物画吧。画人物就避不开画儿童。这应该与早期绘画的目的有关。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说:“成教化,助人伦。”这都说明了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情操的教化。《孔子家语》里说:“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这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典型例子。教育,其对象就离不开儿童。因此,儿童形象出现在画面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纵观古代画作中的儿童形象,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把儿童作为画面的配角,一种是把儿童作为画面的主角。
就目前所见,最早的儿童形象是作为配角出现的。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绘有儿童形象的画作是西汉时的壁画《赵氏孤儿图》。北齐时候的佛教壁画《本生故事图》里绘有释迦牟尼婴儿时期在怀抱中的形象,也是比较早的儿童形象。这两幅图画,都是讲故事的,因此我觉得它的思想含量大于艺术含量。
当历史发展到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一个发展的高峰期,儿童形象的塑造也非常成熟。在这一时期,我们首先发现的是张萱的《捣练图》。《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这幅长卷式的作品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其中第三组是熨烫的场景,这组画面给人特别感觉的是,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女孩。这个小女孩造型丰满,与其他几个成年妇女形象相同处在于,都符合唐代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女孩淘气地弯腰从大人撑起的白练下钻过,仿佛窜来窜去的样子,右手平举至头部,仿佛怕头蹭住白练,左手下垂至膝,仿佛用手提着下裳。姿态传神,增加了画面的活泼感与丰富性。
http://s4/mw690/003yQarpzy6GRxZAfpV53&690
周文矩的《宫中图》是我们发现的第二幅有儿童形象的绘画。此图是描绘宫中妇女生活的长卷,存残卷四段,画八十余人。画面中有多个儿童形象。这幅长卷除个别处施淡彩外,都用白描。线描熟练而富于结构感,人物神情微妙,而形象的丰肌高髻,也如唐风。有一组图,三个妇女围着一个一两岁的婴孩,居于中心的婴孩髫发垂额,额头上仿佛还有厾着一个红点,神情活灵活现。小孩裙裳垂地,双手上举,迎向似乎是母亲的妇女。儿童成为这组画面的亮点,画面极富生活气息。
http://s7/mw690/003yQarpzy6GRy2aIaW26&690
在中国文化史上,比起唐代的开放来说,宋代是一个更讲究理性的时代。因此,文学艺术上少了许多浪漫情怀。然而,宋代的绘画却别出新机,留下了许多富于生机活力的儿童形象绘画作品。尤其重要的是,这时出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绘画作品,也出现了以画儿童而著盛名的画家。苏汉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苏汉臣,北宋末南宋初画家。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一说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又复职,任承信郎。擅画佛道、仕女,尤精儿童。作品多婴戏图,成功地表现了儿童形象及其游戏时天真活泼的情趣,笔法简洁劲利,色彩明丽典雅。有《秋庭戏婴图》、《五瑞图》、《击乐图》、《婴戏图》等传世。
《秋庭戏婴图》画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冬日戏婴图》画中毛绒绒可爱的小猫,正让一对小姐弟玩得不亦乐乎,小猫亦跳跃于其间!庭院里,梅花、山茶正开得缤纷,姐姐拿着漂亮的彩旗,弟弟拿着红线绑着的孔雀羽毛,似乎正在比赛看谁的东西能吸引小猫的注意。这下可让小猫伤透脑筋了,真不知该选谁才好?而全画铺陈,无论山石皴法,婴儿口、眼、与手皆表现的活灵活现,让驻足画前的您,剎那间,仿佛听见自己往日童婴時期嬉戏的欢愉喜悅。
http://s9/mw690/003yQarpzy6GRy8fCjK68&690
《长春百子图》长卷,绢本设色,30.6×521.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幅描绘春、夏、秋、冬四时百童嬉戏情景,有荡秋千、骑木马、下棋、钓鱼、采荷、扑蝶、斗蟋蟀、踢球等等各种游戏。户外庭院,四季景色分明,孩童尽兴玩耍,个个天真活泼。旧传为苏汉臣之作。
http://s2/mw690/003yQarpzy6GRyarryNa1&690
http://s8/mw690/003yQarpzy6GRycl2ir97&690
宋代善于画儿童的画家除了苏汉臣,还有他的弟子陈宗训,以及宫廷画师李嵩。陈宗训描写儿童的著名作品又《求庭婴戏图》和《蕉石婴戏图》。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和《货郎图》中也有形神兼备的儿童形象。宫廷画师刘松年和苏焯也画有儿童作品,刘松年的《傀儡婴戏图》和苏焯的《端午戏婴》都是难得的儿童生活画卷。除此之外,宋代还留下了不少佚名画家的儿童形象作品。比如《焦阴击球图》、《小庭婴戏图》、《浴婴图》等,其形象塑造都非常出色。
到了明代,儿童生活内容的绘画继承了宋代又向前发展。陈洪绶的《戏佛图》和吕文英的一组《货郎图》都很出色。仇英的《汉宫春晓图》虽不是专画儿童的作品,但其中所画儿童形象却十分传神,可以看着是明代绘画中儿童形象塑造的典型佳作。徐渭的《山水花卉人物图》则开创了意笔画儿童的先河。
http://s13/mw690/003yQarpzy6GRyeifWkac&690
《戏佛图》这件绘画很有意思,画面上,四位孩童在石上摆设了佛像,另一小孩正在摆佛塔,一童献花,二童膜拜,其中一童还露出了圆浑的屁股,从他们的表情看,是十分严肃的,但整个画面给观者的感觉又是儿童在“过家家”一般。画中背景的山石尖峭、奇特,而孩童的衣纹则是圆转、流畅,正表现了不同对象和质感,画面十分合谐。
http://s8/mw690/003yQarpzy6GRyg6nD9a7&690
吕文英《货郎图》分春夏秋冬四幅,四幅作品都以雕栏玉砌、花木映衬的庭院为场景,表现卖货郎以各种小商品逗诱孩童的快乐情景。四幅作品在构图、人物描绘和场景处理上大致相似,只是用不同的花木表现季节的变化。例如春景中,以牡丹、桃、桧柏来体现春意。夏景中以蜀葵、椿、柳等作为季节标识。
http://s9/mw690/003yQarpzy6GRykwJUAa8&690
http://s13/mw690/003yQarpzy6GRym0Jqs7c&690
清代绘画不仅延续前代继续把儿童作为描绘对象,而且出现了新面貌。画家金廷标画的《冰戏图》和《儿童斗草图》都以儿童作为表现的对象,他的《补裘图》和《采莲图》虽不以描画儿童为主,但也出色地刻画了儿童。任熊的《姚燮诗意图册》描绘多个儿童游戏的场面也生动活泼。冷枚的《连生贵子图》,任颐的《弄璋图》、《授书图》、《送子观音图》都有对儿童形象的描绘。吴求的《豳风图》根据《诗经·豳风·七月》里“八月剥枣”句诗意而作,在六个打枣妇女之间,特意描绘了一个趴在地上和大人一同捡枣的婴儿,画面为之更加鲜活清新。清代另一个善画儿童的画家闵贞特别值得注意,他却一改过去工笔设色的画法传统,而以水墨写意手法描绘儿童生活,拓展了塑造儿童形象的手法。当然,在此之前,以水墨写意手法描绘儿童的作品也不是完全没有,只是还不够成熟和形成规模而已。比如宋代牟益的《牧牛图》中,其儿童形象就有写意意味。明代徐渭的《山水花卉人物图》已经是纯水墨写意了,只是用笔稍嫌俭省和粗糙些,只用线描未用晕染。闵贞的水墨写意儿童形象,用笔更加自由舒畅,可谓笔精墨妙,这显然是在前人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闵贞描画儿童的作品有《八子观灯图》和《戏婴图》等。
http://s4/mw690/003yQarpzy6GRyoeAtZe3&690
http://s1/mw690/003yQarpzy6GRypOqDC00&690
童言无忌,童心无邪。儿童生活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因此,绘画关注儿童不仅丰富了绘画的内涵,同时也传播了真善美的文化能量。中国古代关于儿童生活的绘画,尤其是宋代的儿童生活绘画,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美的宝藏,如果能够进一步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儿童生活,继承古代绘画传统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让我就以清代高鼎的这首《村居》诗为本文作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