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红瘦楼读画 |
三幅《风尘三侠》图赏析
红瘦楼主程忠信
“风尘”者,社会纷乱中漂泊江湖之境况也;“侠”者,有武艺、讲义气、舍己为人者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中国文化史上所说的“风尘三侠”乃指隋末唐初李靖、张出尘、张仲贤三人也。
“风尘三侠”的故事源于唐代杜光庭的传奇小说《虬髯客传》。李靖,唐朝开国元勋,封卫国公。少有“文武才略”。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常与他讨论兵法。他精通兵法,能征善战,是博古通今的军事大家。唐太宗李世民称其武功乃“古今所未有”。李靖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当然这都是后话。张出尘,便是本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红拂女。张出尘本是隋朝权臣杨素的侍妓,常执红拂立于杨素身旁,因此她又被人称为红拂女。她是李靖的结发之妻,也是李靖的红颜知己。在野史与民间传说中,是一个奇女子。张仲贤,传说是扬州首富张季龄之子,出生时其父嫌丑欲杀之。获救从师于昆仑奴,艺成后欲起兵图天下,赤髯如虬,人称虬髯客。后结识李靖,将家产赠于李靖夫妇。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当时,杨素执掌朝政,每天前来拜谒杨素的达官贵人、英雄豪杰不知凡几。忽然有一天,一个身着布衣的青年来见杨素,向杨素畅谈天下大势。此人身材伟岸,英姿勃勃,神态从容,见解非凡。立于近旁的红拂阅人无数,还从未见过这样的人物,不禁一见倾心。红拂女打听到这个布衣青年名叫李靖,住在长安的某旅馆中。于是,当天夜里,红拂女便找到李靖的住所,以身相许,与自己梦中的白马王子李靖私奔了。二人在旅途中偶遇虬髯客,红拂女的美貌也深深吸引了风尘大侠虬髯客。红拂女在客栈梳理长发之时,虬髯客为之着迷,红拂女看出虬髯客非一般人物,乃主动与虬髯客招呼,与之结为兄妹,并介绍李靖与虬髯客相识。遂三骑并马而行,浪迹天涯。虬髯客自愧不如李靖,见李世民后认定天下将归李世民,遂将家产赠于李靖夫妇后独自离开。
中国世俗文化是一种崇尚情义的文化,所以人们津津乐道“琴心剑胆”和“侠骨柔肠”。中国文化中也从来不缺少侠义故事,然而既讲侠义又讲柔情的故事并不是那么多。因此,一旦哪个故事里既有侠义又有柔情,必然为人们喜闻乐见。“风尘三侠”的故事是这类故事中尤其感人者。“风尘三侠”故事作为绘画题材,现在我所看到的,最早的是清季的任伯年。任伯年之后,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的画家就多了。比如鲍月景、戴敦邦、钱慧安、徐菊庵、沈心海、胡若思、王云轩等画家都画过《风尘三侠》。今天,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接触了刘奎龄、徐悲鸿和黄胄三人的《风尘三侠》图,其名作于我心有戚戚焉,因而说之。
http://s15/mw690/003yQarpgy6GGzkQHOSbe&690
徐悲鸿的《风尘三侠》是油画,另两人的皆为国画,画种不同,题材一样,放在一起说说也无妨。就风格而言,刘奎龄的画典雅高古,徐悲鸿的画沉稳厚重,而黄胄的画则活泼奔放。
在造型手段上,刘奎龄多采用曹衣描,笔墨工稳,重视突出中心人物而忽略远小近大的透视原理,这都是中国画的典型特点。黄胄则多采用折芦描,用笔疏放,意笔为主,墨色对比鲜明,充满活力。徐悲鸿的画虽为油画,显然也融入了一些中国画的手法,比如其线的运用就具有中国画的特色。
http://s10/mw690/003yQarpgy6GGzndgcp69&690
在内容的表达上,刘奎龄重点塑造虬髯客这个侠义人物,把他塑造得非常高达魁梧,刻画其正面;而李靖和红拂女则只是陪衬,不仅形象小,而且取其背面或侧面。显然,画家在这里所要表达和渲染的是虬髯客的“义”。黄胄笔下的三侠,突出的也主要是虬髯客,但所用手法不同。黄胄把虬髯客放在李靖和红拂女之间,正则面朝向观者,衣服染为红色,非常醒目。虬髯客姿态疏放,笑容洋溢,表情非常具有感染力。两幅画相同之处是都把虬髯客作为中心人物,突出“义”,把红拂女至于第二重要位置,给她一个正面,渲染“情”,李靖则处于最次位置。徐悲鸿先生的《风尘三侠》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与上面两幅不同,他把李靖这个人物,放在画面的最前面加以突出,并且他左手执辔,右手比划着,脸朝向两人在讲话,表现了他处于三人中领导地位的形象,他的讲话吸引了红拂女和虬髯客的目光;红拂女放在了中间位置,绿色头巾,紫色上衣,最为醒目。她形象温婉,低眉谛听,突出了女子的柔美。而虬髯客处在画面最右边,为最次位置,相对暗淡。徐悲鸿先生这样构图,也许想表达的意思,更忠实于李靖作为大人物的历史。据称,这是徐悲鸿年轻时的作品。那么,那个时代,国家民族需要的不是一两个侠义之士,而是救国济世的时代英雄。此徐先生之画意乎?
http://s11/mw690/003yQarpgy6GGzoLf2W1a&690
不论是国画还是油画,最忌画面死板无生气。上面所说的三幅《风尘三侠》图都出自名家,因此都具有无限魅力。刘奎龄先生的《风尘三侠》略显厚重,但也不失灵动。这主要表现在虬髯客表情的刻画上,红拂女姿态的塑造和虬髯客所骑驴子的动态也为画面增添了活力。黄胄先生的《风尘三侠》,最为生动,虬髯客的形象呼之欲出,红拂女的羞涩与虬髯客的奔放形成鲜明对比,画面左下方那一只黑褐兼色的狗,尾巴上卷,低头觅食嗅地,其传神也耐人咂摸,使人不忍释手。在徐悲鸿先生的画里,对红拂女所骑之马形象的塑造用心良多,马首仿佛与主人拧着劲,这表现的是马的狡黠,也是人的柔肠侠骨。画面色调为止一亮。
侠义时代已经远去,柔情于今并不多余。即使社会和谐如大同世界,侠骨柔情仍然是可贵吧。感谢三位先生为我们传达的这种人类精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