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记的基本原理及其分类
(2013-02-07 12:49:49)分类: 速记知识 |
一、速记的基本原理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速记可以说是一种记音符号。速记根据汉语拼音文字的原理,把数万个汉字按照“音同字不同”的规律,归纳合并为三、四百个音节,然后为每个音节配置上一个简单易写的符号,这样就解决了汉字难写的问题。
但是,从记音入手,光靠音节符号简单,还不能使书写速度完全赶上语言速度。为此,速记还根据语言的特点和速符的书写规律,制定出了一整套词语简化缩略方法,从而使书写速度与语言的发音速率达到完全同步。
二、速记类型
世界上凡是有自己独立语言和文字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相对应的速记方式.甚至有的国家同时有几种、几十种速记方式,例如日本这么一个小国,就曾出现过80多种速记方式,其中比较流行的就有8种。除了德国、匈牙利和前苏联少数几个国家用行政手段统一了速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速记方式都不统一。中国速记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间,就曾出现过数百种速记方案,现在比较流行的速记方式也不下几十种。
速记有各式各样的类型,速记的分类方法也多式多样。从时间上划分,速记可分为古代速记,近代速记,当代速记和现代速记;从地理位置上划分,速记可分为外国速记和中国速记;从书写方式上划分,速记可分为手写速记和机械速记(包括电脑速记);从服务对象上划分,速记可分为党政速记、科技速记、外事速记、财经速记、军事速记和通用速记;从符号配音方式上划分,速记可分为拼音式速记和音节式(又叫作一音一线式)速记;从音节的载体划分,速记可分为字母速记和符号速记。符号速记又划分为几何式速记、流线式速记和草书式速记。
㈠
⒈
⒉
㈡
⒈
⒉
㈢
符号速记是现代速记的主流。由于符号选择和设计上的不同,从而形成了速记的各种体式和流派。总的来说,符号速记可以分为下边的三种类型或者说是三大系统。
⒈
几何式速记的基本符号来源于正园体和正米字形。它的所有符号,都是从这种正园体和正米字图形中分解出来的(见附图):
正园体速记是英国的伯特勒博士受古罗马“秦罗音符”的影响,于1588年创制的,流行于英、日、美、法等国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皮式速记、法国的巨龙式速记、美国的凌士礼式速记、日本的田锁记纲式速记。
中国的早期速记受皮式速记和凌士礼式速记的影响,大都采用正圆体拼音式方案,近代和现代有所改进和完善。比较著名的有沈学的《天下公字》和蔡锡勇的《传音快字》(1896)、蔡璋的《中国速记学》(1912)、张才的《汉文快字全书》(1917),汪怡的《中国新式速记术》(1919)、居正修的《张才速记》(1952)、李思源的《点线式速记》(1968)、赵剑平、赵立坛的《汉音速记》(1975)、郭大新的《简易速记》(1983)、徐培订的《现代速记基本教程》(1983)、韦俊谋的《中文速记》(1991)、周成翼的《联想速记》(1992)、赵一鸣的《现代经济速记》(1993)、王雪芹的《中文速记技术》(1994)等。
《皮特曼速记法》(简称《皮式速记》)是世界上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几何式速记方式,这种速记是由英国一个教会学校的教师依撒克.皮特曼创立的。皮特曼集几何方式之大成,于1837年写成《点线速记法》一书,符号取之正圆形和正米字形,无比例,笔划分粗细线。皮式速记有24个辅音(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声母)符号和10个元音(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符号,元音符号在词语连写时常常是被省略的。皮式速记对欧美各国影响很大,至今还很流行。
⒉
流线式速记的符号来源于方向不同的二个椭园和一个大写的斜米字形(见下图):
几何式
流线式速记的创始人是在爱尔兰出身,当过律师,后来死于美国的约翰.罗伯特.葛锐格。葛锐格于1888年在英国发表《轻线记音学》,1893年在美国出版《葛锐格速记》。葛式速记有20个辅音符号,12个元音符号,符号三级比例,不分粗细。
葛式速记对中国速记有很大影响。隋北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椭圆体速记引进到中国来的人,1936年6月他自费出版《张氏华文平线速记术》并开班传授。
中国最大的速记流派----《亚伟速记》,是唐亚伟先生在1938年参照葛式速记的符号体系,结合中国民族语言的特点创制的。
流线式速记在中国速记发展的中期占有主导地位,近代和现代又有很大发展。除亚伟速记外,中国比较有名的流线式速记方案还有颜廷超的《超式速记学》(1944)、刘拓的《青年速记学》(1948)、赵政的《实用速记学》(1950)、赵邦典的《大众速记》(1950)、邓纲的《红星速记》(1952)、庞麟的《中国最新速记学》(1957)、王正、葛孚梁的《东风速记》(1968)、张潮、陈新的《汉语速记》(1978)、董增源的《速记教材》(1980)、鲍恩贵的《速记讲义》(1981)、赵连山的《速记》(1981)、徐培订的《简明速记》(1982)、黎宏基的《汉语速记学》(1982)、廖人群的《人群速记》(1982)、宋桧华、丁存麟的《现代速记学》(1984)、徐国亮的《新时代速记》(1987)、甘城的《甘城速记》(1988)、柳守仁的《北方速记》(1988)、寇森的《大众汉语速记》(1990)、刘坤如、徐汝淙的《速记词典》(1991)、张红春的《简明自学汉语速记讲义》(1993)等。
⒊ 草书式——斜体系统
斜体速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速记,符号取之普通文字的手写体,如汉字草书,以及草体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日本假名等。这种速记的最大特点是符号向右倾斜,符合手写习惯和力学运动原理。(见附图):
古罗马的《泰罗音符》就是草体式速记。德国巴伐利亚邦政府秘书贝尔斯伯格于1834年在慕尼黑创制德国草书斜体式速记。贝式速记流行于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英兰和俄国, 1933年苏联国家统一速记和1934年法国统一式速记均承龚了这一方式。
前苏联国家统一式速记在斜体式速记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苏联统一速记又叫作索科洛夫速记法,于1933年由苏联速记专家尼古拉维奇.索科洛夫创立,1934年被苏联教育部正式颁布为国家统一速记。这种速记具有理论基础简单,与正常书写方式相近似,便于书写等特点。
50年代初期草书斜体式速记从苏联传入中国,在“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政治气氛下,中国曾掀起过一股宣传、学习斜体式速记的狂潮,就连著名的流线式速记大师唐亚伟、刘拓、颜廷超等人也纷纷投入汉语斜体式速记方案的创建中来。随后,一批年轻的速记工作者也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来,从而形成了中国的汉语斜体式速记体系。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斜体式速记方案有颜廷超的《人民新速记方案》(1952)、唐亚伟的《工农化速记方案》(1952)、阎德勤的《斜体式中国速记简明教程》(1953)、王金梁、苏文、张洪声的《实践斜体速记》(1955)、赵匡仁、阳昌明的《斜体式速记讲义》(1958)、王正、葛孚梁的《卫红速记》(1969)、陈荣滨的《音素化速记》(1976)、唐亚伟、颜廷超、阎德勤的《三Y速记》(1981)、邓纲的《现代汉语拼音速记》(1982)、王正的《文秘速记法》(1986)、弋义的《现代实用速记》(1990)、卢传智的《传智速记》(199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