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十四)冼启明

(2024-01-27 13:59:21)
标签:

国学

文化

分类: 学问人生思考

问道悟希夷

 ——读《老子》手记

冼启明

 

《老子》第十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分别“夷、希、微”“夷、希、微”什么?是形容词,形容虚空的存在。河上公 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诘,意为追问或深究。为什么不可追问究竟?无踪无影,无迹可寻。王弼:“无状无象,无声无息,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王弼“夷、希、微”的用。

 

“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清晰明亮。昧,昏暗模糊。绳:直;绳绳不可名,不可直言直说是什么。道体不见其形,不可言语定名。王弼注“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硕不见其形。”“惚恍”,形容道若有若无,闪烁不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言其神龙见首不见尾,微妙测。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执持。御,应对。古始,古之初。纪字,从丝,己声;形容散丝的头绪。可看作开端,可解作要领;引申纲要、纲常等

 

文中大意:看不见什么东西的虚空,名叫听不到声音的虚空,名叫希;摸不着的虚空,名叫微。这三种情况,不可追问究竟其原因,不论是视觉中的虚空、听觉中的虚空,还是感觉中的虚空都是混然一体的。虚空是怎样的?看其上不知是什么,观其下也不知是什么,真的无法直言它是什么。想来想去,终归是无物。但又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这个没有状态、形象的存在,叫“惚恍”“惚恍”是迎着它,看不见头;跟着它,不见其尾。但执持古道,能应对现今的实际需要。能知远古人当初怎样运作,就明白什么是纲常

 

此章不和无的字眼多,用反向提示的方法启迪读者。说物生成于虚空,而虚空无形无象,不可捉摸。我们应怎样做?追忆历史,依照古人的生存法则行事,可解决后世许多社会矛盾。古人的一切都十分简单,活在自然,没太多的想法,却能生生不息知道古人怎样一代一代延续,我们就应明白自己以后怎样做。


 

问道悟希夷

道是由无到有的生化过程,所谓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能显现物象,物象能感知,但无却是一片虚空。看不见什么的虚空称作夷、听不闻音声的虚空称作希、摸不着的东西虚空称作微。夷、希、微三者,混为一体。万物生于斯,而斯无形无状,无论用什么方法,其样貌都搞不清、说不得。我们怎样才能了解当中的道呢?

《老子》(十四)冼启明

李瑞雯书品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纪是知古始之谓;故道纪者,载古始之模样也。也即是说,能知远古的人当初怎样运作,就明白道是怎么回事。以古道行事,可解决现今许多现实问题。

我等凡夫俗子,又怎样凭空了解到远古的人当初怎样运作呢?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是可以“观塘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有天地万物而有人,人类当初,十分纯朴,只根据实际的生存需要行事,而无其他贪欲的念头。顺其自然,他们平安无事地过了不知几多千万年。我们今天事多、乱多,有世界末日的危机感,是否应该向“古始”之人学习下呢?

有关个人修养方面的问题,《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老子》一书及《黄帝内经》可帮助我们了解道,要真正明白道,还要在实践的经验总结中、致虚守静的修炼中感悟。

我们在迷茫的空间悟道,道无形,可借物观之。物生于无法用肉眼看清的虚空,只能用心、用智慧去感受、去察觉。智慧,智是聪明,慧是定力,定力远比聪明重要。有足够的定力才能辨无色之,听无声之”。开悟便明,事物的出现,是诸多因素交合衍生的。其本质性特点,是自然而然。


一般人读老子,总觉得老子那一套过时。因为老子讲的是远古圣人的运作,现今时代变了,用不上。这种想法,纯属以道为器,将制钱的印版拿去市场买菜……老子是帝王之师,关注事发的因,而常人只在乎眼前的事。

但又有人同我讲:《老子》不过时,据说德国畅销书第一《圣经》,第二《老子》。

问道悟希夷,问道是想了解道;悟希夷,是在希夷中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