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八)冼启明

标签:
国学杂谈 |
分类: 学问人生思考 |
问道悟希夷
冼启明
《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上”者,天也;天者,自然也;自然者,道性也。道性之“善”,非善非不善;不能以是非观看待,没有是非观的“善”是“上善”。“上善若水”:若,如,好像;“上善”如水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德谦卑,与人欲相悖。居上趋下,遇阻改道;泽及万物不以为功,流向人们厌恶的低畦处,因而近似道。“故几于道”:几,接近;水德近于道却不是道,可见可名之水属“有”的范畴,道是在“有”与“无”之间。“观徼”见“有”,“观妙”知“无”,透过水德亦可领略道的精神。
水之七善。
宋学者苏辙批注: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遇物赋形,而不流于一,善能也;冬凝春泮,涸溢不失节,善时也。
居善地:谦下,散于四方,流聚低处,降浊浮清,静以待时。对于人来讲,置身适合自己的地方,调养心性。
心善渊:深沉。处在虚空中,湛静安闲;混浊而自清,明心而知照。河上公说:“水深空虚,渊深清明。”学道者能致虚守静,亦会是心如明镜。
与善仁:奉献。润泽万物而没有想法,取之不拒,用之无怨;怎样用都可以,施不求报。
言善信:河上说:“水内影照,不失其情也。”其实水之情,在真实不欺,该是怎样就怎样;行自己原本的一套,没有是非,没有对错。
政善治:公平、公正。不平流平。《说文》水,准也,准平;天下莫准平于水。水平,衡量高下、轻重,提供了标准。还常冲洗污秽,沉浊浮清。王弼注:“为政之善,无秽无偏,如水之治,至清至平。”
事善能:能力。滋润万物,渗透力;让固体成桨液,溶解力;水滴石穿,耐力;汇成洪流,冲击力。灵活,善于调整自己。可潜伏泥土之下,能隐在空气之中;巨石挡路,绕道而行。什么地形,就按什么地形走。而且还能随物而化,纳于方器则方,放在圆盆则圆;流于黄河则曲,引入筒渠则直。珠凝叶上则小,汇聚汪洋则大。
动善时:守时。日月盈亏,潮涨潮落。水的流动总是按自然的时间节奏运行。河上说:“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时也。”
“夫唯不争,故无尤”。尤,过失。水兼七善而不争,无争则无事,无事则无为,无为又何失?水德与人性也是相通的;只不过人之失,每被“欲、争”遮盖本然。
何门遂书品
上善若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是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不争”是因为它“处众人之所恶”,水流向众人都厌恶的低处,有谁与争呢?人争着往高处,水甘居卑下,此乃水德之上善。水的上善之德在乎不争,不争的结果无尤,无尤是没有烦忧。
其实老子不仅仅是谈水,而是借水喻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说品德高尚并有实际才能的人。水德近道,指水有道的属性,道不限于水德。
人类生存与水密切相关,水是物质世界的重要元素。《易·八卦》坎为水,《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佛教也有“地水火风”一说。现代科学认为水(化学式: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淮南子》却言积阴之寒气为水。无论怎样说,地球不能没有水,生命离不开水。
水之功,人所共知;水之性,人不尽懂,或知其表而不明其德。老子说:“上善若水”。一提到“善”,人们就会想到好的、对的,“上善”是最高尚、最美妙的。其实,至善无善,无善的善,方为“上善”。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圣人没有情感,没有只偏于一隅的“仁”;水又怎会有人辨别是非的“善”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上古洪荒万里,才有大禹治水的故事。人跟水对着干,水就淹没田原庄舍;圣人因势利导,让水造福世人。水的“善”,不是人意识里“善”的概念,而是它自身的自然性。
孙子说“水无常形”,孔子说“智者乐水”;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并列举水善之种种。“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懂水者知机应变,不会盲目相信教条,认死理。智慧人生亦如水,真人真事真生活,行于自然之中,居于实际里面,与只执着理念的人截然不同。随遇而安,“居善地”也;虚静清明,“心善渊”也;人取我与,“与善仁”也;人攻我守,“言善信”也;人偏我正,“政善治”也;功到而成,“事善能”也;逢时而作,“动善时”也。“不争”之功,人莫知其妙;“不争”之德,尽在深层的修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