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物致知·冼启明

(2021-08-20 20:36:16)
标签:

学习心得

杂谈

分类: 学问人生思考

格物致知

 

在《礼记·大学》中有句“格物致知”的名言,这名言是儒家著作中的经典,既是经典,历来有种种不同解释。到了宋朝,儒家的理学盛行,朱熹的观点得到后来明清的官方支持,故影响面甚广。

格的原义是到的意思,物指各种各样事情。因而有人解释:格者,至也;物者,事也。其实“格物致知”是深入到事物里面,了解当中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并明白当中的事理,从而获取到真实的知识或学问。问题是“格物”如何格?“致知”致什么知?

自古及今都有人对格物作宗教性的解释,说所谓格物,是格除物欲。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玩弄文字的嫌疑,当然“格物”要有平常心、清净心,但“格物”并非是格除什么,得到什么的问题。“格”是到达,有范围性;“物”是事情的表里,包括事情实质性的东西。

遗憾的是去“格物”的人,自己原先就有个“格”,以自己原先的“格”去看问题,未必能以整副精神投放到要了解的事物当中,所谓“致”的“知”就带有自己强烈的个人情绪和不一定公正公平的感觉和理解。真正“格物致知”是有前题的,首先诚意、正心,然后是修其身……不能这样去做的话,用既有狭隘的“格”,来量度身外的“物”,事必会失去公道,更谈不上“致知”了。

宋儒之“格物”,以所谓的天理看事,明通事之所以,达到“致知”的目的。王阳明认为,以他“心学”的“心”“格物”,“致知”是“致良知”。

以上名人所言之“格物”,太高深了,不探究。只讲在我认知水平上的东西,本人以为“格物”之格者,要先放下自己原有主观的一套,才有可能深入到事物当中了解、研判。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大学》一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接着谈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最关键修养的问题,修养到家有个“持戒、入定、生慧的过程。功夫做足,以无我之念深入事物当中,一般人都心明眼亮,清楚事理;根性好的,还会勘破因缘,了悟人生。我们常人的“格物”,如静下心来都做不到,很难有什么真正的发现。

20201014

 

格物致知·冼启明

梁文强书写《大学》章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格物致知·冼启明

欢迎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扫一扫,加关注《德艺缘》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