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话字词五十例(三)
李景超撰稿
糸部
缫
该“缫”字有多义多音。其中可以是苏遭切(见《广韵》,而《玉篇》中所谓的“缫,绎茧出丝也”,说的就是把蚕茧浸在沸水里抽出丝的行为(工作)。广州话则读这般意义上的“缫”字作“苏醒”的“苏”字音。其实,我国养蚕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人们也早就掌握了相应的缫丝技术、熟练地进行该项工作。例如,《孟子·滕文公下》就有“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的记载;唐代的一位诗人又曾写过“绕郭看秧插,寻街听茧缫”的佳句(见李频·五律《送许棠归泾县作尉》)。由此可见,有文友因为“字典查不到缫字来源”从而“感觉缫字应该是和百越有关”并且认为“可能汉字‘缫’亦源于此”的论述是值得商榷的。
网部
罨
该“罨”字有一读音为“乌合切”(见《广韵》);又有一义是淹渍,例如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就有“罨生软羊面”句。“罨”字在粤化的过程中读作“噏”音,并且被引申为潮湿、简陋、不整洁等诸状况的形容词,衍生了例如“罨耷”、“罨汁”这样的广州话俗语(该两词语均已被收入《广州话方言词典》)。
罯
《说文》释“罯”意为“复也”;《广韵》则标注作“乌感切”。唐代元稹的《春六十韵》诗中有“罯画委高楼”句。广州话则读此“罯”作“冚”(坊间亦往往径直将“罯”写作了“冚”),例句如:“咁大尘,快啲攞报纸罯住张枱啦。”
羽部
翪
该“翪”字为子红切(见《广韵》);广州话则读作“终”。所谓的“翪”就是敛足的意思。《尔雅》中说:“鹊鵙醜,其飞也翪。”而北宋学邢昺是这样注释的:“鹊鵙之类,不能翱翔远飞,但竦翅上下而已。”综上所说的意思,即当时有些人士认为诸如喜鹊、伯劳之类的雀鸟是不可能高飞的,往往只会收起双脚拍翅上下徘徊(做出个翱翔的样子)而已。在广州话中,因此以“翪”引申作为形容在某些情况下某些人或物失控的状态词语,例如“嗰张石凳咁都会翪咗落塘”、“你唔好盲翪翪咁走去报名呀”乃至形容状语“翪瘟鸡”……等等。另,关于“翪瘟鸡”,有些词典(例如《广州话词典》、《广州话方言词典》)则刋作“舂瘟鸡”。所谓的“舂”,应该只是借字而己,其实并不规范,但因为“翪”字又实在太生僻与深奥了,所以,如果在一般情况写作诸如“盲舂舂”、“舂瘟鸡”等等,也已经是可以的了。
足部
蹳
该“蹳”字为北末切,又普活切;其中之一义是“足跋物”(见《集韵》),即用脚拨开甚或踢某(些)人、物的意思。例如,《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就有当年刘邦在危急的时候居然曾“常蹳两儿弃之”的记载。广州话则读此“蹳”字为
“毕”,例句如:“佢一脚蹳咗嗰个易拉罐成丈远。”
角部
觱
该“觱”字为卑吉切(见《广韵》);广州话则读作“必”。“觱”字本义为泉水涌出貌(《诗经》中有“觱沸”一词)。因此在广州话中被引申作诸如液体、软膏受到一定压力挤压而溅出的状态用词,例句如:“唔好咁多手乱搞,你睇都觱嗮啲牙膏出嚟嘞。”有的广州话词典(例如《广州话方言词典》)则刋作“咇”。
頁部
颔
该“颔”字为五感切(见《集韵》)。《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逆于门者,颔之而已”的记载。可见,“颔”是无言地点头示意的意思;宋代苏轼则在《寄题清溪寺》中写有“颔首然吾意”之句,所谓的“颔首”即点头。广州话将“颔”读似“及”音,“颔首”就叫做“颔头”。“颔头”除例作招呼外,通常又涵有表示认同、赞赏的意思,例句如:“佢攞嗮着数,当然係颔嗮头即刻签字啦。”不过,坊间往往借字写作“岌”(读作ngeb6);又例如有《广州话方言词典》收入了“岌头”、《广州话词典》则收入了“岌头岌髻”、“岌岌贡”等词语。
言部
謑
该“謑”字不止一个读音;其中《广韵》则标注作“呼讶切”,并释有“怒言”的意思。在广州话中就读“謑”为“哈”音,并引申怒意衍作责骂乃至欺侮别人的意思,例如曾经流行坊间的一句俗语儿歌就是“大謑细,畀屎喂。”当然,该“謑”字未免生僻,所以坊间往往“简化”写作“哈”(或“虾”)。
謷
该“謷”字敖声;有一义为“哭不止,悲声謷謷”(见《说文》),简单说来即(因为不满而)口出怨言甚或(同时)悲愤哭喊的意思。广州话则读“謷”为“熬”,例句如:“佢成日謷謷声咁喺度呻(读音sen3);好屪(读音Q)烦嘅。”
酉部
醭
该“醭”字为普木切(见《广韵》)、又博木切(见《集韵》);意为诸如醋、酒及他物因受潮甚或腐败后表面生成的白霉——例如《玉篇》中有载:“醭,醋生白。”而《集韵》则又有“醭,酒上白”的说法。至唐代,白居易的《卧疾来早晚》诗中就有反映类似状况的“酒罋今生醭”句;宋代的梅尧臣也曾在《梅雨》诗中感叹“湿菌生枯篱,涧气醭素裳”。而广州话就读“醭”为“霍”音,并且可能因为诸如“醋生白”、“酒上白”的注释而衍成了“白醭”这样的二字词语借以讥讽那些好炫耀的轻浮人物。在使用的过程中,又可能是因为“醭”字太“文绉绉“了,所以坊间就以同音但相对通俗的此“霍”字代替了彼“醭”字,因而约定俗成地流行至今的就是如此这般的“白霍”,它甚至已被收入了正规出版的某些词典(例如《广州话方言词典》、《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
金部
鉎(鍟)
该“鉎”字可以是桑经切(见《广韵》),广州话则读如鱼腥的“腥”字第三声;“鉎”的本义是铁衣,又可以指铁锈:例如清代的文字学家朱骏声就曾有“鉎,俗曰铁锈”的注述(见《说文通训定声》)。所以,广州坊间将生锈叫做“生鉎”。又因为以前此“鉎”可以通彼“鍟”(见《集韵》:“鉎,铁衣。或从星。”)而彼“鍟”又与近似音字“腥”同是以“星”标声,所以相对地说,“生鍟”的使用频率会高于“生鉎”(虽然,或者坊间也不是人人都懂得写此“鍟”字——恐怕往往是口说“生鍟”而手写“生锈”——即便如此,却倒是可以理解的)。
铢
该“铢”字为市朱切(见《集韵》);有一义是兵器、刀具不锋利的意思——例如《广韵》有“铢,钝也”的释诂;《淮南子·齐俗》中又有“其兵戈铢而无刃”的记载,而东汉时的有心人士高诱就注释作“楚人谓刃钝为铢。”广州话则将这等意义上的“铢”读成了“薯”音并引申其钝义来比喻愚蠢,更因为“铢,钝也”的释诂又形成“铢钝”了这样一个两字词语——不过,坊间就往往因为借用同音字的缘故而写成通俗化的“薯钝”。不但此也,小可甚至怀疑坊间另一喻人蠢钝的俗语“大番薯”极有可能就是因为那严格来说并不规范的“薯钝”而又再间接地衍生出来的三字词语?
镬黸
《说文》中说:“黸,齐谓黑为黸。从黑,盧声。”(见《说文》)广州话就读这“黸”如“捞面”的“捞”,并且借用了黑色之义衍生了“镬黸”这一二字俗语来“命名”那些在煮食过程中火烧炊具底部之后积余的火迹灰垢。
飛部
飞起
有位文友认为粤语(这里指的应该是广州话)中的俗语“飞起”是渊源于古百越语的,理由是“响百越语中,飞意思是跃(起),即突然间跳起来,人是不能飞的,所以,只能跃起。参考当代壮语:飞=fei。”姑勿论在所谓的百越语中是否“飞意思是跃(起)”,但至少就在宋初,孙光宪的《八拍蛮》词中便有“孔雀尾拖金线长,怕人飞起入丁香”句。这词中的“飞起”,却应该是说“起而向高处(或别处)的飞离”,即使其与该文友的释义颇为勉强的“跃(起)”的意思或者相近,但也实在不足以证明当年曾经最早记录了“破天荒”一词的孙夫子又将这所谓的百越语“飞起”写入了该《八拍蛮》词中;而且,为什么就不可以反过来怀疑是百越语吸收了中原文化乃至其具体的词汇例如的“飞起”呢?又,另有朋友说记得其实在宋代之前就已经有人在使用“飞起”这一词语的了,只不过小可孤陋,一时之间却未能够查考证实。再讲多两句:在吸收与传承了相当部分古汉语成分的(粤语中的)广州话中,其实“飞起”这一词语至少还衍有喩为诸如“很利害”或“太离谱”的意思,例如说“嗰条友恶到飞起”、“佢仲唔食住个势一于加价飞起咁嚟咬咩”。
鳥部
鹐
该“鹐”字为苦咸切,又竹咸切;并且有一义是“鸟啄物也。”(见《广韵》)例如,唐代章孝标的七律《鹰》中就写有“向人鹐断碧丝绦”句。广州话则读“鹐”作“担保”的“担”,而且扩大了“鹐”的使用者范围及其行为动作即不仅仅限于表示鸟类的啄、銜物。例如,曾经流行坊间的一句歌谣式俗话就是“鹐凳仔,等戏睇”。
鼻部
齆
该“齆”字为乌贡切;本义为鼻病(见《玉屑》)。广州话读“齆”作“攻”音,并引申因鼻有毛病而发音不清意作受到异常气味等刺激(导致鼻子感觉相当不舒服)的行为状态,例句如:“唉,晚晚都畀楼下大排档啲油烟齆到冇觉好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