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由一节化学研究课写成一篇教学论文

(2015-12-26 15:00:31)
分类: 他山之石


摘  要 阐述了通过一节化学课的教学进行教学论文撰写的5种方法,即总结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总结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经验,通过优秀课例督促一线教师进行写作,撰写课堂教学实录和课堂教学评价,实验改进,促进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过渡。

   关键词 创新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实践   优秀课例 课堂教学实录 实验改进

作为化学教师,每天都在撰写教学设计,每天都在上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长了,如不及时进行总结提升,教学就失去新意和魅力,职业倦怠感就会增强。事实上,上一节化学课需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准备实验、课堂教学实施及应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教学反思,要写的东西很多。只要用心,就有很多材料可写。撰写教学论文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做的功课。然而,一部分教师感到比较困难,一是无话可说,二是系统性不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亮点不够连续,加之平时没有做笔记的习惯,因此,素材积累不够,文字表达能力欠缺,加之工作上的惰性导致论文难写。如何由上一节研究课写成一篇教学论文,笔者在教学研究和写作中有一些体会,写出来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以课程改革的创新教学模式为抓手,总结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

20101月,作为化学教研员的我,在我区松岗中学听了该校化学特级教师张云生的一节试卷评讲课。张老师对传统试卷评讲课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他一反过去老师讲、学生听、对答案的常态,提出了“任务分工→自我矫正→交流矫正→检测点拨”的4环节试卷评讲新模式。他在试卷评讲中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各个异质学习小组承担的讲题任务是不同的,且在交流矫正之前,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了自我矫正,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课堂上学生按照明确的任务分工,由不同小组的学生代表讲题交流,最后由教师针对学生在交流矫正中出现的新问题,或进行5分钟的纸笔测验,或由教师提出一些与试卷讲评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由学生回答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举措确实令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课程改革实施中我们所希望的亮点吗?于是我产生了与张老师合作撰写一篇论文的想法,我们一拍即合。一篇题为“高中化学试卷评讲课的‘四环节’新模式”论文很快就诞生了。20108月,《化学教学》第8期全文刊载了这篇文章,201011月,《中学化学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第11期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由一节课写成一篇文章,也要善于捕捉创新点,并及时进行写作,使之文本化,进而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二、 以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抓手,总结教学方法的实践经验

笔者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探讨归纳法”,该方法分为四个基本步骤,即:“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实验引路,探讨新知;归纳小结,整理新知;简单应用,巩固新知。”按照以上四个步骤笔者以“原电池”的教学为例进行精心预设。为了让学生形成原电池的概念,笔者以铜锌(硫酸)原电池为载体,采取变换电极(自变量,依次将铜电极更换为碳、铁、铂丝等)、变换电解质溶液(自变量,如将硫酸铜溶液更换为稀硫酸、稀盐酸、桔子、苹果等),因变量为电流强度,引导学生归纳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她们)在课堂学习中既建构了知识,又习得了方法——控制变量法,还培养和发展了兴趣,因而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课上完后,我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和体会,写成了“实验探讨归纳法教学初探”一文,该文于1993年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高师函授学刊》第6期上。

三、以研究课的课例为抓手,督促执教老师撰写教学论文

记得是20073月,高中课改进入到第3年,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对科学探究式教学正在进行深化研究。据此,宝安区教研室化学科决定由西乡中学李英老师承担一节科学探究式的研究课。李英老师欣然承担,她选择了“铁与生命动力”的教学课题,积极地进行教学设计的准备、课件制作、实验准备等。其教学思路为:以探究抗贫血药“速力菲”(琥珀酸亚铁片,金陵药业南京制药厂生产)中是否含有Fe2+为明线;Fe2+ 、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等知识为暗线,着力创设多种不同的真实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大胆推测、自主设计、相互探讨、动手体验 、合作分享;通过铁与生命健康等实际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将化学学习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倡导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

一节课下来后,全区听课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课切中时弊,选材新颖,联系实际,是一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课!据此,作为教研员的我,没有沉浸在已有的成功喜悦之中,而是向李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课上得这么好,那么能否就这一节课的实施写成一篇文章,使之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这一要求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似乎有些苛刻,但李老师自己觉得有总结的必要。于是,她开始了“让科学探究真正激活高中化学课堂的策略”的写作,由于有了真正实在的课堂教学研究,因此,在写作中李老师有话可说,她从“创设情境、提出有驱动性的探究问题;组间充分交流,引发思维冲突;找好‘抓手’,精心组织;教师要积极与及时地评价学生活动。”等4个方面进行撰写,洋洋洒洒,一篇颇有深度的3000多字的文章诞生了。很快这篇文章发表在由中国素质教育研究会主办的《中外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上。文章发表后。李老师深有感慨地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多总结、多反思、勤动笔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四、以研究课的课堂实录和教学评价为抓手,促进教研员与教师共同成长

教师的研究课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度生命的历程。优秀教师的优秀课例是教师个性的张扬和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的共同舞台。把优秀的课堂教学以实录的形式展现,不仅对执教教师本人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2010年12月,深圳市化学科在宝安区观澜中学举办了一节高中化学研讨课。课题为“由性质探究有机物的结构”,执教者为该校年轻的何贵明老师。何老师深谙新课改理念,他以探究C6H12O6(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为线索,引导学生假设C6H12O6存在的官能团,然后一步步进行探索研究,最后得出C6H12O6的链状结构。据此,何贵明老师写下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由性质探究有机物的结构’课堂教学实录”一文,他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过程进行了全息写照,为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探究教学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该文发表在《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第6期上。作为高中化学教研员的我,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更新理念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前提、精心选材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基础、精心预设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保证、有效调控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等4个方面写成了题为“一堂成功的科学探究课——有感于‘由性质探究有机物的结构’一课”的文章,并与何贵明老师的文章形成姊妹篇发表在《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第6期上。

五、以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改进为抓手,

撰写实验改进和实验创新的小论文

201112月,宝安区举行“名师展示课”活动,化学学科推荐了龙华中学的鲁名峰等老师上展示课,内容自拟。鲁名峰老师所授内容为“氨 铵盐”。上课伊始,鲁名峰老师引导学生从厕所中的臭气(联系生活实际)到农民使用碳酸氢铵产生的剌激性气味(联系生产实际)、从氨的分子组成到氨的分子结构、从氨的分子结构到氨的化学性质,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翱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享受着学习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快乐!其间,鲁老师做了一个改进和创新的氨的喷泉实验,让我和所有听课教师都眼前一亮:

1.自制装置

用下列器材自制如图1所示装置:圆底烧瓶,尖嘴长玻璃导管,橡胶塞,矿泉水塑料瓶。

怎样由一节化学研究课写成一篇教学论文 

 

 

 

 

 

 

 

 

2.操作步骤


①取2~3mL浓氨水(质量分数


25%~28%)于圆底烧瓶中,取一团棉花塞紧烧瓶口。

②倾斜烧瓶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移动使其均匀受热,然后瓶口向下倾斜,让火焰正对着浓氨水部位加热至沸腾,待拿烧瓶的手心感到烧瓶口的热气后停止加热;倒立烧瓶,烧瓶内残留液体吸入棉花;移烧瓶到盛有稀硫酸的小烧杯上方,取下棉团落入烧杯(硫酸吸收棉花上的氨气,防止环境污染)。

③把装有氨气的烧瓶按图1装置套装在塑料瓶上,塑料瓶内事先盛滴有酚酞的水。

④轻轻挤压塑料瓶,让少量水进入烧瓶,尖嘴导管一出现水,即产生迅猛红色喷泉,几乎喷满整个烧瓶,塑料瓶变扁。

本方法取材于废物利用,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鲜明。能避免在实验室制备的氨气到上课时因漏气导致实验失敗的可能性,实验成功率达百分之百。尤其是压扁的塑料瓶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和氨气极好的水溶性。整个实验耗时约两分钟,为喷泉实验的原理分析和拓展延伸腾出了更多的课堂时间。

课后评课时,老师们充分肯定了鲁老师的创新之举。据此,作为教研员的我,则要求鲁老师将此实验改进写成文章,期望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鲁老师本身对教学研究充满着极大的热情,且文字功底厚实,很快,他们就写成了一篇题为“快捷高效的‘喷泉实验’新做法”小论文,于2012年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第5期公开发表。

由一节课写成一篇文章,除了上述5种途径之外,撰写教学反思、撰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等都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过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