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2014-11-30 08:57:10)
标签:

教育

分类: 必修2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一说这节课的整体设计。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在学生已经学习NaMgAlFeCu等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初步了解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重点

 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            教学目标

l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  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l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初探,使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分析处理数据和培养他们归纳的科学方法。 

 2、体验科学推测,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

4、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二、            说教法

课前发放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课下利用教材提供的数据画图表,然后在课堂展示。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来分析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通过发挥图表作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以达到难点的突破。

为了让学生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提出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探究,采用理论推理假设,试验验证的方法突破。

三、            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不仅学会,更需要教学生会学”要使学生随老师的设问,观看多媒体课件,自学教材,分组讨论,组间评价,主动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四、            教学程序

   (1)交流展示,归纳总结

分小组交流展示预习成果。把学生分组,让每小组的学生拿出课前的预习作业,先小组内讨论,选出优秀的作业,进行视频展示。把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折线图,通过视频展示,小组交流、讨论,发现118号元素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等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的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的原子核  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提醒学生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以及重点观察的实验现象)

通过钠、镁、铝与水或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推断出钠、镁、铝的金属性的强弱

结论:金属性强弱顺序  Na>Mg>Al

(3)、投影

性质

Si

P

S

Cl

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

 高温

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

须加热,反应可逆

光照或点燃

氢化物的稳定性

SiH4见空气自燃

PH3可以用热的玻璃棒引燃

H2S加热到300℃分解

1000℃加热只有0.01%分解

最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H4SiO4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比硫酸更强

结论:非金属性强弱顺序 Si

< Cl

(4) 总结论

Na   Mg    Al Si      Cl

从左到右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非常明显,对学生进行辨正唯物主义教育)

最后扩展提高:不仅从NaCl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其他元素也不例外,这就是元素周期律。

5)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