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一词的由来
(2015-05-04 20:20:27)分类: 语言文字 |
《汉字在日本·第6章 “汉字文化圈”和电脑汉字处理的时代(1978~)·6.2 汉字文化圈的时代·6.2.1 “汉字文化圈”一词的由来》
近来,“汉字文化圈”一词在汉日两语里都用得很盛。日语用得略早,传进中国大约是七、八十年代。据说,日语的这个词是参考德语的“das
术语造出后正赶上东亚经济看好,西洋人称之为“东亚奇迹”,热心研究其思想文化基础。二战以后高速发展的地域研究作出的结论是:近代化的前提是首先要造成具有开化意识的国民,东亚近代化成功的关键是超出想象的国民教育的普及。日本明治近代化的成功离不开江户时代由寺子屋完成的庶民普及教育,朝鲜、台湾近年工业化成功的背后也是由传统的书院完成的国民教育。科举制和东亚人普遍重视读书的意识得到重新认识,儒学和汉字也“股票上涨”。刚好东京的大修馆书店为了作广告,乘《大汉和辞典》第二版修订工作完成之机,1985年以后连续组织了三次“汉字文化圈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个词语也就打出日本,走向世界。
晚年的龟井孝常说很后悔造出这个词来。龟井氏是江户的儒学世家、世代业儒,但龟井孝接受的已是明治以后的西洋教育。他出自上田万年的弟子桥本进吉门下,也算战后日语表音化的一个中坚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看好是对表音派学问的否定,无意中造出的一个词却被“反动派”炒得火热,真是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另外,他虽是《日本语的历史》的主编,文字分册《邂逅文字》的主笔却是他的同学河野六郎(1912~1998)。后来,其中的〈汉字文化圈的扩大〉一章还单独译成英语,发表在东京学会的杂志上,又收进河野晚年的文字学专著《文字论》。俩人从幼儿园起就是同学,这种事又不好写论文,所以龟井只好在徒子徒孙的面前老念叨。我在日本耽了十多年的一桥大学是龟井孝的“老巢”,耳朵里灌了这么些嘀嘀咕咕的话语,顺便记上,权当一个流传在大学校园里的民间传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