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朝鲜的谚文字母

(2015-05-04 19:51:18)
分类: 语言文字
作者:周有光(1906.1.13.-)

《世界文字发展史·第二卷 古典文字·第六章 汉字和汉字系统·三 汉字式字母文字·2.朝鲜的谚文字母》

  (1)谚文字母的来历

  朝鲜是中国的近邻。汉末和三国时期,汉字传入朝鲜(公元2~3世纪)。朝鲜人读汉字文言文《四书》《五经》,开科取士,同中国一样。朝鲜的人名地名都是仿照中国用汉字写定的。

  朝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全国的共同语(国语)以汉城语音为标准。由于学习汉字长达一千七八百年,吸收了大量汉语借词(汉字词),占现代词汇的2/3以上。中国的儒学以及经过中国加工的佛学,很早就在朝鲜广泛传播,使朝鲜成为东方文明古国之一。但是,汉字文言文难学难用,把多数人民排除在文教外面。

  熟悉了汉字,自然会尝试借用汉字书写自己的语言。这样就产生两种形式的朝鲜民族文字。

  一种是全用汉字写朝鲜语的文字。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不考虑汉字的原有意义,按照朝鲜语法,书写朝鲜语词。所写的多为民歌民谣,称为“乡歌”或“乡札”。开始于新罗时代(中国唐朝)。

  另一种是全用汉字的“朝汉”混合文字。实词用汉字汉义,虚词用汉字读音记录朝鲜语音,语法按照朝鲜语。这种混合文字称为“吏读”。也开始于新罗时代,使用颇广,从7世纪一直用到19世纪末,但是正式文字仍旧是汉字文言文。

  为了便于书写,朝鲜也创造了一些十分简单的简化字,叫做“口诀字”,为数不多,影响不大。

朝鲜李朝(1392~1910)发展民族文化。在世宗李祹的领导下,创制了朝鲜语的表音字母。1446年(中国明朝正统十年)刊印于《训民正音》一书中,公布施行,称为“正音字”。在宫中设置“谚文厅”,教授新字,因此又称“谚文”。谚文是通俗文字的意思。

  《训民正音》一开头就说,“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

  28个谚文是因素字母,其中辅音17个,元音11个。字母近似汉字笔划,叠成汉字方块形式,是有内在规律的拼音方块字。

  《训民正音》说,“以二十八字而转换无穷,简而要,精而通,故智者不终朝而会,愚者可浃旬而学”。

  28个字母中,有4个现代不用。此外有并列两个字母作为一个字母的“并书”(类似拉丁字母的“双字母”)。字母表经过调整和增补,现代朝鲜语一共用40个字母(19个辅音,21个元音)。谚文的拼音方法,是把音节分为三部分:初声、中声、终声。初声相当于声母。中声相当于介音和主要元音。终声相当于收尾辅音。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与汉字相匹配。初声写在上或左,中声写在下或右,终声写在最下。历代相承,谚文的音节方块字积累有一万几千个,现代实际使用的有2200~2400个,常用的1000个左右。这可以说是音素合成的音节文字。

  汉字和假名都不是因素符号。谚文采用音素制,这是一大进步。朝鲜语的音节很复杂,不便采用音节字母。谚文设计于15世纪,这时候音素知识已经不是什么秘传了。

  谚文字母不是从汉字直接变来的。汉字笔划的基本元素是“横、竖、撇、捺、弯”。谚文字母在无意之中受了汉字笔划元素的影响。谚文叠成方块,跟汉字匹配,这是明显的汉字影响。

  (2)谚文字母的发展

  朝鲜的文字历史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甲)汉字文言文;(乙)汉字文言文是正式文字,7世纪起“吏读”是民间文字;(丙)汉字文言文是正式文字,1446年起谚文是民间文字,同时民间流行吏读;(丁)19世纪后期,汉字谚文混合体成为正式文字;(戊)二次大战后,北方用全部谚文作为正式文字,南方用汉字谚文混合体,同时也用全部谚文。

  谚文公布推行的最初几个世纪,成效不大,未能成为正式文字。跟谚文(俗字)相对,汉字被称为“真书”(日本称“真名”)。16世纪曾一度禁用谚文,只剩和尚和妇女继续应用,称为“妇女字”。这跟日本假名称“妇女字”,无独有偶。

  可是,这套字母简单易学,在民间逐步传开。16~17世纪,民间文人用它写出了《沈清传》等小说,翻译了《西游记》等中国名著。妇女们用它书写诗歌,扩大了谚文的传播。

  后来,谚文终于被知识分子接受,产生了汉字和谚文夹用的混合体。汉字主要写词根,谚文主要写词尾。这种混合体,比全用汉字方便,比全用谚文符合传统。19世纪后期,很快通用开了。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在反侵略的民族意识下,谚文成为爱国的标志。汉字谚文混合体受到尊重,代替汉字文言文成为唯一的正式文字,一直用到1945年日本战败、朝鲜独立。

  朝鲜在1948年废除汉字,全用谚文。群众在过去500年间已养成使用谚文的习惯,对这一改革并不感到突然。韩国继续用汉字谚文混合体,可是减少了汉字数目,而文学作品也全用谚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