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叙事:我们的班本课程“稻”

(2017-02-20 23:25:06)
标签:

名师成长

阳光教育咨询

分类: 校本课程

课程叙事:我们的班本课程“稻”

  |陈锦霞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幼儿园

  

在小朋友眼里,秋天的田野是神秘的。“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一位老师从田野里摘来的一株“薏米穗儿”,引发了我们的科技周课程——“稻”。这株金黄色的稻穗里藏着什么?这是米吗?好像见过,好像又不一样?区域里,孩子们自发的探寻和讨论充满了愉悦的气息。

  一、快乐采风

  第一站——稻田“寻米”

  既然大家有兴趣,那我们就到田野里去找吧。犇犇和妈妈预先踩好点儿,定好时间,老师、家长志愿者、孩子组成的采风队伍来到了田野。田野好大啊,秋日田野的颜色真多啊,孩子们立即投身这一片广袤的金黄色,开始寻稻米之源。

  小虎和佳佳在田埂边,取下金黄色的稻粒,放在嘴里咬一咬:“哇,老师,里面真的有米哎,白色的米。”摸摸、看看、闻闻、咬咬,多通道感知稻米的秘密,孩子们的感受源于他们的亲身体验。

  老师也不甘寂寞——“小朋友,稻穗为什么都是弯下来的?你数过稻穗儿上的米粒吗?”……

  沙宝宝在田埂捡到一把镰刀,他蹲下来像模像样地使起来,像一位有经验的小小农工。旁边的顾然立即说:“能不能弄下来啊,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的唉。”老师笑着回答:“现在的稻子还没有完全成熟,我们约定,等到那时候,大家再一起来看收割,好吗!”话音未落,便响起孩子们的欢呼雀跃声!

  当然,走进田野,光看稻米哪够啊?我们跳田埂儿,吹蒲公英,摘扁豆,挖红薯,找小虫,探寻野菜的秘密,挖挖泥土的气息,尽情享受着田野的美丽与精彩。

  第二站——超市“辨米”

  小雪说:“老师,我看到稻子里米粒是白色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家里、还有幼儿园里煮的饭会有红色的、黄色的,很多颜色呢?”这下可开启了大家的话匣子,有的说:“你不知道吗?那是黑米、红米。”有的说:“我和妈妈去超市买过五彩米。”好吧,既然说到超市,我们何不利用身边的资源,去超市实地调研,看看米粒的世界究竟有多缤纷。

  超市里,孩子们观察、比较、讨论,他们在丰富的资源面前,积极与之互动,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感知、探究米粒世界的小秘密。其实,这样的资源在我们身边处处皆有,只在于我们老师是否有心发现,或者带动孩子们一起寻找,为我所用,丰富我们的课程。

  而我们的家长朋友当然没闲着,跟随意犹未尽的孩子一起,到超市再看一看,找一找。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这一拨重要的力量,在我们班,他们同样是主角。

  第三站——农家“收米”

  收获季节到了,在管益然妈妈的帮助下,我们再次启动体验收获之旅。

  稻子收割机到底是什么样的,它会怎么工作?收割的稻穗儿哪儿去了?

  收割、脱粒、晾晒,在阳光下,粒粒稻米都闪动着金色的喜悦,看不够,摸不够,惊奇之余,孩子们心里也许已种下科学的种子。

  孩子们又发现,也有收割机办不到的事情。田地的边边角角还剩下一些摇头摆尾站立的稻穗。农民拿镰刀开始收割,正好,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一下人工收割和机器收割的分别。

  开始拾稻穗了,无垠的田地里,孩子们低头细细寻找,捡起来、尝一尝、聊一聊,每个身影都是快乐的,每串脚印都是鲜活的。孩子们把拾起的稻穗交给农民爷爷,爷爷的皱纹里填满了笑意。

  近距离接触、观察大自然,这样的体验也许会深深镌刻在孩子们的童年记忆里,我们相信,这样的课堂是本真课堂。

  二、多样体验

  孩子们陆续搬来各种花样、各种颜色的米,他们问不够、说不够。“老师,这就是爆米花的米吗?”“为什么这个黄米的上面都有小黑点儿。”孩子们兴趣高,我们就趁热打铁,开展了一系列别致的集体活动。“米粒大集合”“五色饭”,科学活动和生活活动联合呈上美丽又美味的大餐,孩子们观察、比较、探究,米粒的共同与不同让他们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皆学习”。淘洗、下锅,蒸煮,品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天天在家干的活儿原来并不那么容易。冯冯拿一碗米到水龙头下,拧开水龙头,水流的冲力一下子把米冲跑了,自己也被喷了一脸水,冯冯和大家一起笑得前仰后合。

  音乐活动“鼓上的米粒”,孩子们化身为快乐的米粒音符,跟随音乐弹跳、舞蹈,他们时而舒展,时而停顿,尽情地玩音乐,体验韵律。唯美的绘本故事《稻草人》以情感入手,把孩子带进不一样的世界,守护庄稼的稻草人,到远方旅行的梦想能实现吗?也许我们小朋友能够帮帮它。亲子活动“米粒粘贴画”,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精巧构思、细细描画、小心翼翼粘贴,颗颗米粒串接的是浓浓的亲子情,温馨的爱传递。灵动的课堂赋予“米粒”以生命,孩子们的热情让“米粒”蕴含的价值不断发酵,此时,空气微醺,仿佛弥漫的都是米粒的甜香。

  三、自主游戏

  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课程游戏化的春风推动着老师抛旧迎新,推动着我们的孩子放开手脚,主动发现,自由探索,愉悦地感受,尽情地收获。当孩子们带来的各种米粒投放于游戏材料区,当老师和家长用班费购置了磨米机、舂米石、大小筛子,等等。材料的多样与充分给了孩子更多的创造与发展空间,孩子们选择、操作、游戏、探究、思考,他们自发生成各种游戏玩法,他们还主动根据自己的需要留心收集相关材料带过来,在游戏过程中不断丰富游戏内容,推动“稻米”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诠释一个要义——“自由、自主、愉悦、创造”。

  每天早晨,小朋友都会兴致勃勃地做好游戏计划,对于他们的独特语言,老师要耐心倾听,磨米,石磨转呀转,玩的是“魔法师”的游戏,米粒就这么被转成了细碎的米粉,真是奇怪。瞧瞧我们的班级QQ群,里面家长关于米粉的讨论是另一番热火朝天。舂米,稻子放在里面,当石头碰上石头,稻壳儿就这么悄悄地和米粒分开了,不过“古时候的人们要吃到米粒好难啊”,孩子们这样的感慨让人忍俊不禁。大筛子小筛子动起来,桐桐和小雪这次合作玩游戏,就想把可爱的小西米挑拣出来,他们已经耐心地忙活了一阵,不知能不能成功呢?米粒分家,这可是个细活儿,几个男孩子玩得聚精会神,邱王睿把大家做了分工:“你挑大一点的薏米、西米,我挑最小的小黄米。”看我们米粒分家的工具是不是有点看头呢,这个分类盒是苗苗带来的月饼盒内包装,这些小镊子,每一把的镊子头都不一样哦,这是邱王睿和妈妈逛超市时的大发现,小朋友用起来可以各取所需。不起眼的稻草也有了鲜活的生命力,编个草环,跳个欢快的草裙舞吧。用稻草编辫子,这样的我是不是有点儿民间小艺人的意思。稻草人的故事还记得吗,我们把稻草人打扮得美美哒,让她快快乐乐去旅行吧。娃娃家里,孩子们烹、煮、炖,不亦乐乎。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游戏结束整理材料时,他们可细心了,每一粒米都捡起来,放回材料区。洋洋拿西米放到贝壳里,讲述她的小故事《沙子和珍珠》。尹尹拿着放大镜细细揣摩,说:“咦,奇怪,每个米上好像都有小点点,还有的米上有一条线……”烨烨他们到户外散步时,悄悄带了一小把米,洒在花坛旁边,她们说:“想喂小蚂蚁,看看蚂蚁大力士怎么搬家。”种植区里,有孩子悄悄在新鲜的泥土里洒下稻子的种子,他们种下的也许是对来年的希望。这些画面的捕捉和定格只是我们孩子快乐游戏的一个小小缩影,玩不够,乐不够,想象无极限,创造却有痕。此刻,老师唯有走到孩子中间,耐心聆听,静静观察,悄悄记录下我们的欣喜和惊奇。作为教师,最美的梦想就是“摘星星”,执着地采摘,坚信只要一直在路上,就一定会有庆典。

  当然,作为老师,不能止于观察,主题课程的实施需要老师不断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解释看到的和听到的,建构或者赋予其教育上的意义,想出下一步的支持策略。我常常问自己:我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和底气给予孩子所谓有效的支持。孩子们在努力,在创造,而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没有获得什么,悟出什么,以后自身学习的方向又是什么?

  《稻米》课程看似始于偶然,而这种偶然能够引发连串的惊喜,恰是因为关注到了孩子的兴趣点,符合孩子们的探究需要,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一起,快乐体验,不断收获。

  四、课程反思

  1.资源利用拓思路。

  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关注孩子的兴趣点,拓宽思路,有效利用身边的资源。《稻米》课程里,我们带孩子走进超市、走向田野,孩子们在丰富的资源面前,积极与其互动,获取丰富的经验。

  2.灵动课堂显活力。

  我们就地取材,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孩子们感觉体验不一般。正如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念,我们尝试让课堂灵动起来,引领孩子就在实地环境中观察、交流,感知稻米的多样特征。这样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是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

  3.材料准备应充分。

  我们发动家长、孩子和老师一起,群策群力,收集多样的材料。材料的多样与充分给了孩子更多的创造与发展空间,他们自发生成的游戏玩法,其价值远远高于我们教师的预设。

  4.家园合力助课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能忽视家长资源的力量,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平台,如班级QQ群、家园驿站等,共同了解、讨论课程的主题,借助家长的力量推动课程内容更为丰富。《稻米》课程正是有了家长的热心和细致的联系工作,孩子们才有了“走向田野”的机会。而亲子制作、亲子寻找资料等活动,都推动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增进了亲子感情。

  5.教师观察应有痕。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白,在哪些方向上做出努力,支持是恰当的,而不是无谓的、甚至有反作用的。对于孩子们的自发游戏,我们需要身处孩子中间,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透过观察,老师们要思考,要有一个价值判断进而做出必要的行动决策、方法决策以及行动反思。

  《稻米》课程依然余音袅袅。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个课程所蕴含的多重价值。的确,“植根于孩子的生活,真正来自于孩子,让孩子做主角,自主推进课程的进程”,这样的美、这样的趣,我们共同走过。

  生活是美的,学习是快乐的,体验是多样的,感受是丰满的,孩子们,老师愿和你的父母一起,陪伴你成长,与你一起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